
搜索文档
高盛:第720期:第三次全会预览,台积电,石头科技,汽车,日本工业电子,教育,美光
中国银行· 2024-07-01 12:37
业绩总结 - 中国市场iPhone销售创下收入纪录为967.7亿美元[1] - 预计Yum China将报告销售额/餐厅利润/营业利润增长+3.5%/-13%/-11%[5] - Bosideng计划在2026年实现300亿元销售额[15] - Kangji Medical调低了2024年销售额增长预期[18] - 韩国DFS销售在5月同比增长5%[19] 未来展望 - 预计TSMC 2024年全年营收将增长24%[3] - Roborock在美国线下渠道扩张方面取得积极意外[8] - Hansoh Pharma的GLP-1/GIP双重激动剂取得初步有效性[16] 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 - Hansoh Pharma的GLP-1/GIP双重激动剂取得初步有效性[16] 市场扩张和并购 - Roborock在美国线下渠道扩张方面取得积极意外[8] - Bosideng计划在2026年实现300亿元销售额[15] 其他新策略 - Green Capex是一个有利的投资主题,推动股票表现[22] - Micron在FY3Q(五月)报告中表现强劲,超出市场预期,但FY4Q(八月)展望未能达到买方预期,股价下跌8%[23] - 我们看到Micron最近的回调是一个增加头寸的机会,因为我们预计AI计算在核心数据中心和边缘都会增长,Micron在高带宽内存市场将获得市场份额,供应方面也会保持纪律,推动EPS修订到2024年底和2025年[23]
高盛:医疗诊断和临床实验室L领域竞争激烈,下调金域医学目标价及盈利预测,维持中立评级
中国银行· 2024-05-28 13:42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对Kingmed的评级从买入下调至中性,12个月目标价从75元下调至41元 [10] - 报告对Dian Diagnostics维持中性评级,12个月目标价从23元下调至16元 [10] - 报告对AmoyDx维持买入评级 [10] 核心观点 - 独立临床实验室(ICL)行业面临的压力可能比预期的更持久,主要由于检测量低于预期、竞争加剧以及检测价格下降 [2] - 预计2023年将是ICL行业的挑战年,复苏将从2024年开始,但Kingmed和Dian Diagnostics在2024年一季度表现低于预期 [2] - 预计ICL行业的总市场规模(TAM)将因检测量下降和检测价格下降而缩减 [9] 行业竞争与市场动态 - 新冠疫情后,ICL公司数量从2019年的约1.5万家增加到2022年的约2.4万家,2023年进一步增加到约2.6万家 [2] - 竞争加剧导致检测价格下降,2024年3月国家医保局宣布在试点城市降低医疗服务价格,预计将进一步影响ICL行业的利润率 [4] - 预计Kingmed和Dian Diagnostics的市场份额将保持稳定,但由于TAM下降和毛利率压力,收入、净利润和每股收益预期下调 [12] 公司表现与预期 - Kingmed的净利润率(NPM)预计从2024年开始回升,但2024年至2026年的NPM将低于之前的预期 [5] - Dian Diagnostics的2024年至2026年收入、净利润和每股收益预期均有所下调,主要由于检测价格下降和竞争加剧 [11] - AmoyDx的肿瘤伴随诊断(CDx)业务在中国市场增长强劲,预计2020年至2023年市场规模从12亿元增长至20亿元 [10] 估值与投资策略 - Kingmed的估值方法从两阶段DCF调整为5年退出市盈率(PE),以更好地评估其短期表现 [13] - Dian Diagnostics的估值方法同样调整为5年退出市盈率,预计5年每股收益复合年增长率为27% [26] - AmoyDx的估值基于两阶段DCF模型,假设折现率为10.5%,终端增长率为3% [26] 市场风险与催化剂 - Kingmed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行业竞争加剧、检测价格大幅下降以及质量控制风险 [21] - Dian Diagnostics的风险包括IVD行业的集中采购政策(VBP)实施以及应收账款减值风险 [22] - AmoyDx的催化剂包括其PD-L1 CDx产品的快速推广以及海外市场的产品发布 [26]
电报解读电信首发手机直连卫星业务,将给这些环节带来全新增量市场,机构称其是卫星互联网的下一个竞争焦点,这家公司已完成低轨卫星通信天线及AiP模组的研发,北斗卫星高精度定位天线已经量产
中国银行· 2024-05-09 09:04
公司技术研发进展 - 南京熊猫开展新一代卫星通信终端相关技术研究 技术可应用于手机 车载 船载 机载等领域 项目包括软硬件 支持终端间卫星通信 [1] - 硕贝德基本完成低轨卫星通信天线及AiP模组研发 具备北斗卫星通信天线研发生产能力 北斗卫星高精度定位天线已量产 [1] 市场表现 - 南京熊猫股价上涨3 07% 硕贝德股价上涨4 84% [1] 行业动态 - 中国电信在香港首发手机直连卫星业务 依托天通卫星系统 同步开启天通卫星移动系统国际化运营 [2] - 2023年11月中国电信发布天翼铂顿S9卫星手机 国内主流手机厂商华为 小米 OPPO vivo 荣耀加快手机直连卫星技术研发 [2] 行业前景与市场规模 - 华安证券指出手机直连卫星将打开民用市场应用空间 带来星载相控阵 星间链路 信号处理 手机芯片等增量市场 为运营商创造C端新市场分成机会 [3] - 华经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2025年我国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从292亿元增至447亿元 [3] - 中信证券分析卫星直连 通信终端技术成熟将推动C端应用发展 手机直连有望成为卫星互联网主要商业形态和竞争焦点 [3]
职业教育20240429
中国银行· 2024-04-30 09:17
业绩总结 - 集团2024财年中期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约17%[1] - 集团毛利率为61.6%,经调整净利润增长至2.3亿人民币[1] - 学费收入占总收入的91.8%,同比增长约15.4%[1] - 集团主营业务成本为2.9亿人民币,主要包括师资成本、折旧摊销等[2] 未来展望 - 集团持续加大教育教学活动和实验设备投入,教师队伍不断优化[2] - 集团将贴近经济发展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13] 市场扩张和并购 - 集团有息负债率从去年的37%降至本年的32.6%,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48%[4] - 集团完成了一笔6.1亿的银行贷款支换,节省约1亿利息支出[4] 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 - 学校持续优化专业结构,新增多个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的专业[5] - 集团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培训,师资团队占比超过60%[6] 其他新策略和有价值的信息 - 集团在高质量就业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毕业生的毕业缺陷落实率均超过省内平均水平[10] - 集团学校在各类排名中取得好成绩,学生就业竞争力获得社会广泛认可[12]
民航信息网络
中国银行· 2024-04-27 21:17
业绩总结 - 公司在第二和第三年实现了总收入69.8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4%[1] - 公司的销售额达到14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13%[1] - 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中,航空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增长149%,结算和清算收入增长52.1%[2] - 公司的系统集成收入因项目减少而下降41.4%[2] - 公司的第二支付业务收入增长50%[3] - 公司的人力成本增长14.4%,软件销售成本下降52.2%[3] - 公司的技术支持和维护费用增长12.6%[3] - 公司的佣金费用增长212.6%[3] - 公司的资本支出达到122.8亿人民币,包括系统升级维护和资产购买[4] 未来展望 - 2023年技术服务收入预计会有一定增长[13] - 2024年将会是资本支出项目的完全销售年份[12] 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 - 公司计划在今年推出GuXuanJili[16]
宏观观察2024年第13期(总第524期):消费投资良性循环:逻辑、潜力与路径*
中国银行· 2024-02-23 00:00
消费结构转型 - 中国正处于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具备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潜力[1] - 适应消费转型升级的新趋势,加大对具有消费潜能的领域的投资,实现消费需求与供给的有机结合[1] - 消费和投资是一个货币的两面,相互统一、相互促进,构建“消费-投资”良性循环对经济稳增长、结构转型意义重大[2] - 消费是生产的根本目的,投资是为了更好满足未来的消费,消费和投资具有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功能[2] - 以消费新供给更好满足消费新需求,投资于具有消费潜能的领域,实现消费需求与供给的良性平衡和有机结合[4] - 我国正处于消费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消费需求正在发生重要变化,需要投资于服务型消费需求攀升的领域[4] 消费市场规模 - 中国消费市场规模位居全球前列,2023年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7.1万亿元,约占美国的79.9%[6] - 2023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达到82.5%,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6] - 2023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到2.38万亿元,增长15.6%,跨境出口规模为1.83万亿元,增长19.6%[7] 农村消费 - 农村地区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均高于城市地区,2023年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达到83.8%[11] - 农村地区耐用品拥有量较城镇居民低,现代物流发展相对落后[12] 老年消费 - 2035年左右,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消费需求巨大[13] - 截至2023年,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达40万个,床位820.6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不足40张[13] - 中国老年人文旅消费年均增速达23%,2021年超7000亿元[14] 居民消费 - 2023年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为0.49,消费意愿不强是制约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14] - 2023年新增居民存款为16.67万亿元,是新增居民贷款的3.85倍,存贷比仍为近年来高点[14] - 2023年居民部门债务余额为78.2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62.1%,人均负债55507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为42.1%[15] 房地产消费 - 2023年住房销售面积为9.48亿平方米,仅为高点时期(2021年)的60.6%[16] 进口消费品 - 2023年我国进口消费品达到1.95万亿元,是2010年的25倍,其中高品质消费供给不足,如营养品、母婴保健、化妆品等[16] 消费政策 - 政府应多措并举激发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如稳就业、创新政府投资方式、优化消费环境等[16] - 加大农村地区消费相关投资,促进三农群体消费潜力释放,优化城乡商业网点布局、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等[17] - 进一步释放居民在汽车、住房、电子、绿色等消费潜力,培育消费“新燃点”,如支持新能源汽车购置、推动住房消费预期恢复等[17]
宏观观察2024年第12期(总第523期):中国经济“通缩”之辩*
中国银行· 2024-02-21 00:00
中国经济形势 - 中国经济并未严格定义上出现通货紧缩现象,而是暂时的、结构性的下跌[3] - 中国政府在历次通缩时期采取了及时的应对措施,较好地解决了物价下跌及经济增速下滑的问题[4] - 中国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稳定了物价水平,推动经济增速回升[5] - 中国2023年GDP增长5.2%,M2同比增速为9.7%,货币环境较为宽松,并不满足通缩定义[18] 通缩历史案例 - 全球范围内典型的通缩包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大萧条”,以及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的“失去的30年”[7] - 大萧条时期的通货紧缩导致股市崩盘和经济全面衰退,美国CPI年均下降6.6%[7] - 美国在大萧条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大政府调节力度、实施金融改革措施和取消金本位制度[8] - 日本经历长期通缩和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包括资产价格暴跌、工资-预期-物价负循环和海外资产规模持续增长[9] - 日本政府在应对通缩方面存在偏差,财政政策扩张性不足,货币政策过于谨慎,导致通缩困境持续[10] 中国CPI和消费支出 - 中国2023年全年CPI上涨0.2%,四季度出现同比下跌,但预计2024年2月份CPI同比涨幅将转负为正[16] - 2023年中国CPI结构中食品烟酒、交通通信是主要的下降项目,猪肉价格波动较大,猪肉价格对CPI涨幅影响明显[17] - 中国2023年全国人均消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68%,低于疫情前水平,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的最大因素[19] 建议 - 建议加大稳增长政策力度,打开财政政策空间,优化财政收支结构[21] - 建议继续实施稳健偏宽的货币政策,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21] - 通过启动新一轮一揽子改革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力,支持科技创新[22] - 长期来看,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