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宏观观察2024年第12期(总第523期):中国经济“通缩”之辩*
中国银行·2024-02-21 00:00

中国经济形势 - 中国经济并未严格定义上出现通货紧缩现象,而是暂时的、结构性的下跌[3] - 中国政府在历次通缩时期采取了及时的应对措施,较好地解决了物价下跌及经济增速下滑的问题[4] - 中国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稳定了物价水平,推动经济增速回升[5] - 中国2023年GDP增长5.2%,M2同比增速为9.7%,货币环境较为宽松,并不满足通缩定义[18] 通缩历史案例 - 全球范围内典型的通缩包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大萧条”,以及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的“失去的30年”[7] - 大萧条时期的通货紧缩导致股市崩盘和经济全面衰退,美国CPI年均下降6.6%[7] - 美国在大萧条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大政府调节力度、实施金融改革措施和取消金本位制度[8] - 日本经历长期通缩和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包括资产价格暴跌、工资-预期-物价负循环和海外资产规模持续增长[9] - 日本政府在应对通缩方面存在偏差,财政政策扩张性不足,货币政策过于谨慎,导致通缩困境持续[10] 中国CPI和消费支出 - 中国2023年全年CPI上涨0.2%,四季度出现同比下跌,但预计2024年2月份CPI同比涨幅将转负为正[16] - 2023年中国CPI结构中食品烟酒、交通通信是主要的下降项目,猪肉价格波动较大,猪肉价格对CPI涨幅影响明显[17] - 中国2023年全国人均消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68%,低于疫情前水平,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的最大因素[19] 建议 - 建议加大稳增长政策力度,打开财政政策空间,优化财政收支结构[21] - 建议继续实施稳健偏宽的货币政策,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21] - 通过启动新一轮一揽子改革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力,支持科技创新[22] - 长期来看,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