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通号(03969)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通号(03969) - 2024 - 年度财报
2025-04-17 18:46
重要提示 一. 本公司董事會、監事會及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保證年度報告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 不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並承擔個別和連帶的法律責任。 二. 公司上市時未盈利且尚未實現盈利 是 ✓ 否 三. 重大風險提示 請查閱本報告第四節「管理層討論與分析及董事會報告」中有關風險的說明。 四. 未出席董事情況 | 未出席董事職務 | 未出席董事姓名 | 未出席董事的原因說明 | 被委託人姓名 | | --- | --- | --- | --- | | 執行董事 | 張權 | 其他重要工作安排 | 樓齊良 | 五. 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為本公司出具了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六. 公司負責人樓齊良、主管會計工作負責人李連清及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張世虎聲明: 保證年度報告中財務報告的真實、準確、完整。 七. 董事會決議通過的本報告期利潤分配預案或公積金轉增股本預案 經公司第四屆董事會第27次會議審議,公司擬以2024年12月31日的總股本10,589,819,000股為基數,向全 體股東每10股派發人民幣1.7元(含稅)的現金紅利,合計人民幣1,800,269,23 ...
中国通号(03969) - 2024 - 年度业绩
2025-03-30 19:49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营业收入324.73亿元,较2023年调整后减少12.24%[36] - 2024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4.95亿元,较2023年调整后增长0.50%[36]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52.36亿元,较2023年调整后增长154.42%[36] - 2024年末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480.25亿元,较2023年末调整后增长2.59%[36] - 2024年基本每股收益0.32元/股,与2023年持平[39] - 2024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7.34%,较2023年减少0.2个百分点[39] - 2024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6.28%,较2023年增加0.77个百分点[39] - 2024年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营业收入分别为65.09亿元、77.41亿元、65.64亿元、116.59亿元[42] - 2024年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6.04亿元、9.95亿元、7.60亿元、11.36亿元[42] - 2024年非经常性损益合计226,349,908.75元,2023年为211,122,067.80元,2022年为216,809,702.65元[44]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236,128,730.31元,上期为2,058,033,862.99元[47] - 2024年剔除客户存款和同同业存放款项净增加额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373,006,832.11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59%[49] - 2024年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收款项融资期初余额972,719,326.28元,期末余额775,835,849.40元,变动-196,883,476.88元[51] - 2024年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期初余额1,223,290,285.94元,期末余额1,212,543,806.03元,变动-10,746,479.91元[51] - 2024年公司累计新签合同总额500.69亿元,同比下降31.53%[53] - 2024年度,公司剔除客户存款和同业存放款项净增加额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3.7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59%[59] - 公司本年度费用化研发投入1912373179.29元,上年度为1862286761.81元,变化幅度2.69%[145] - 公司本年度资本化研发投入125814389.08元,上年度为175589836.58元,变化幅度-28.35%[145] - 公司研发投入合计本年度为2038187568.37元,上年度为2037876598.39元,变化幅度0.02%[145] - 公司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本年度为6.28%,上年度为5.51%,增加0.77个百分点[145] - 公司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比重本年度为6.17%,上年度为8.62%,减少2.45个百分点[145]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铁路领域新签合同256.37亿元,同比增长2.09%[53] - 2024年城轨领域新签合同100.06亿元,同比下降24.09%[53] - 2024年海外领域新签合同59.19亿元,同比增长58.27%[53] - 2024年工程总承包及其他领域新签合同85.08亿元,同比下降72.63%[53] 公司治理与合规 - 公司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经审计业绩符合香港联交所证券上市规则要求[2] -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为公司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9] - 公司执行董事为楼齐良先生及张权先生,独立非执行董事为姚桂清先生、姚祖辉先生及傅俊元先生,非执行董事为罗静女士(职工董事)[5] - 未出席董事张权因其他重要工作安排未出席,被委托人为楼齐良[9] - 公司负责人楼齐良、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李连清及会计机构负责人张世虎保证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10] - 公司不存在被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15] - 公司不存在违反规定决策程序对外提供担保的情况[15] - 不存在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公司所披露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情况[15] 公司战略与业务发展 - 公司签署9个战略合作协议,落地4家合资公司[22] - 公司推动聚焦轨道交通和低空经济“双赛道”,培育低空空域管控等产业[22] - 公司完成铁路II级以上营业线施工开通160余次[24] - 公司为4.7万公里高速铁路和11.5万公里普速铁路提供运行控制核心技术支撑[25] - 公司实施总部机构改革,构建“业财税金票”五位一体数智化管控模式[25] - 公司与合肥、苏州等多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落地合肥、石家庄等地合资公司[57] - 2025年1月,公司携手紫金山实验室发布“一塔一城”低空通信专网解决方案[57] - 公司携手中信集团开通“空铁联运”跨海航线,打造全国首例“低空+铁路”跨海综合立体交通示范场景[57] - 公司依托通信专业能力揽获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3.0双智专网项目[57] - 公司自有M系列换电站产品开始获取订单[57] - 公司核心业务为轨道交通控制系统及其衍生业务,业务组成未发生重大变化[64] - 公司订单获取主要通过公开招标,原材料获取以集中采购为主[65] - 公司全面参与国内用户招标采购活动并积极参与国外用户采购活动[66] - 公司实行股份公司总部牵头抓总、二级企业主体经营、三级企业执行落实的市场经营管理体制[69] 行业趋势与市场规模 - 全球铁路总投资额将从2020年的3820亿美元增长到2040年的56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88%[70] - 预计全球除中国外2020 - 2040年铁路基建总投资额累计达51370亿美元,其中欧洲23850亿美元,亚洲(除中国外)16020亿美元,美洲8230亿美元,澳洲1690亿美元,非洲1580亿美元[70] - 国内铁路固定资产投资2024年达8506亿元创历史新高,“十四五”时期总投资额有望超3.8万亿元[71] - “十四五”期间,全球(除中国外)城市轨道交通新增里程预计在8000 - 10000公里,亚洲(除中国外)新增里程占比半数左右[71] - “十四五”时期以来,国内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4000公里,至期末有望达5000公里以上,2025年末预计达1.3万公里以上[72] - “十四五”时期国内信号控制系统设备市场规模预计每年100亿元左右[72] - 高铁轨道交通控制系统生命周期一般在10 - 15年左右,部分室外设备系统更新周期更短[73] - 到2030年,低空经济将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74] 公司市场地位 - 截至2024年末,公司高铁控制系统核心产品及服务覆盖总中标里程居世界第一[75] - 公司在国内高铁控制系统集成项目及核心设备多产品市场占有率居行业领先地位[75] - 公司核心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系统产品覆盖国内40多个城市180余条线路[75] - 公司占据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系统40%左右市场份额,全产业链业务覆盖全国80%以上的已运营及在建线路[199] 公司技术研发与创新 - 公司获批成为轨道交通安全控制技术原创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稳步推进[24] - 公司自主研发低空空域管控系统(ID - Space)在南安实现落地应用[61] - 公司参与完成工信部主导的《低空智能网联体系参考架构(2024版)》白皮书编制[63] - 公司自主研发低空空域智能管控系统,向低空经济领域延伸[76] - 公司自主研发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和服务系统并完成现场示范应用[77] - 公司完成市域铁路CTCS2 + ATO系统3分钟自动折返、20秒自动换端功能现场试验[78] - 公司自主研发铁路货运综合调度指挥管理系统并完成现场开通应用[81] - 公司自主研发重载货运列车自组网高密度自动运行控制系统[81] - 公司开展面向更高速度列控系统研究,目标市场为新建时速400km以上高铁和既有条件良好高铁提速改造[83] - 公司拥有铁路通用视觉大模型智能分析技术等多项自主研发核心技术[116] - 铁路通用视觉大模型智能分析技术实现铁路领域开放类别目标检测等功能[116] - 基于三维建模与数字孪生的可视化监控技术可实现“场景还原”和全域感知[116] - 基于空间坐标映射的巡检机器人轨迹同步技术能实现轨迹实时同步[116] - 高速铁路列控系统车网地监测诊断关键技术可优化监测范围和深度[117] - 轨道交通调度控制一体化与联程运输服务技术目标是实现一体化运营[117] - 基于轨旁数智化的两级列控系统技术可促进功能创新和高效协同[117] - 车辆冻煤界面加热技术可减少车体冻煤残渣,提高卸煤清理效率[119] - 多驱动引擎融合的预警分析及诊断技术可实现设备隐患自动预警等[119] -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可智能预测设备检修周期和使用寿命[119] - 公司新增多项核心技术,包括高铁信号系统大修及更新改造、编组站综合智能化等技术[122] - 轨道交通调度控制一体化与联程运输服务技术可实现从“客流到车轮”的一体化运营[123] - 基于轨旁数智化的两级列控系统技术可显著提升运维质量和效率[123] - 新增冻煤车辆冻煤界面加热技术可实现对冻煤车体的高效、精准加热[123] - 多驱动引擎融合的预警分析及诊断技术可实现设备隐患自动预警等功能[123] -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可智能预测设备检修周期和使用寿命[123] - 联锁参数可视化的追踪技术可实现系统所有变量的状态实时跟踪[123] - 基于容器编排的算法管理技术可实现集群算力资源的动态分配和有效利用[123] -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技术未发生重大变化[124] - 列车运行控制技术攻克列车动态控制曲线模型等重大技术难题,应用于多领域[85] - 列车自动无人驾驶技术攻克列车运行期望速度曲线计算等难题,提高多项指标[85] - 货运铁路综合自动化技术攻克货运车流智能推算等难题,提升货运效率和智能化水平[86] - 行车指挥自动化技术攻克列车追踪等技术难题,提高行车指挥自动化和应急处置水平[86] - 轨道交通智能检测运维技术实现轨道交通运营风险超前预测等,降低设备故障率[88] - 安全计算机平台技术攻克基于电子元器件的安全驱动及采集等核心技术难题,通过最高等级功能安全认证[89] - 移频键控信号安全调制解调技术攻克无接点安全信号源技术等,实现多项安全核心功能[89] - 基于空间多物理场耦合的高精度仿真技术建立误差在0.5%以内的高精度仿真分析平台,完成覆盖我国铁路约万种典型配置轨道电路传输特性的精准分析[91] - CTCS2+ATO自动折返技术实现3分钟内站后自动折返和20秒内原地自动换端[97] - 轨道交通仿真测试技术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货运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领域[91] - 轨道交通综合视频监控技术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交通领域[92] - 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技术聚焦城市群/都市圈干线铁路等成网运营、协同联动[94] - 轻型轨道交通智能运输与控制系统适用于中低速磁浮线路等多种轻型轨道交通系统[94] - 全电子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安全完整性等级达SIL4级[97] - 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装备对安全性和可靠性有极高要求[92] - 宽带无线通信行业应用技术基于LTE - M/R的宽带无线通信技术[92] - 列车自主运行技术可根据列车运行任务自主申请轨旁资源[95] - 面向更高速度的列控系统技术(CR450)突破支持450km/h高速运行的安全控制和设备可靠性瓶颈[101] - 高速磁浮列控系统技术支撑时速600km及以上超高速磁浮线路列车运行控制[101] - 多制式信号系统融合技术实现一套车载、两种制式、无感贯通[106] - 高安全弹性可靠的全自动运行控制技术开发多项特色全自动功能[106] - 智軌全軸轉向控制技术实现电子导向胶轮智軌列车轨迹跟踪和安全控制[107] - 控制平台在线自动化部署技术提升现场软件更新升级效率和准确率[107] - 行车作业行为集中高效管理技术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减少管理成本[107] - 区间钢轨断轨检查技术实现断轨检查功能[109] - 轨道交通电磁环境效应及电磁安全技术保障在轨运行设备安全可靠[109] - 轨道交通多模态全域感知灾害监测技术实现多个业务方向产品性能提升和成本优化[110] - 高速铁路信号系统大修及更新改造关键技术助力维修维护数字化转型升级[112] - 编组站综合智能化技术提升编组站作业效率[112] - 公司在中国拥有授权专利5248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091项[84] - 公司本年新增申请专利1658件,其中发明专利1496件;新增授权专利765件,其中发明专利624件[140] - 公司累计申请发明专利6881个,获得3091个;海外专利申请869个,获得341个[143] - 新一代调度集中系统研发预计总投资规模15858.06万元,本期投入2122.21万元,累计投入12522.23万元[147] - 重载货运列车自组网高密度自动运行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预计总投资规模18,180.98,本期投入7,299.34,累计投入15,130.39[149] - 新型列控系统开发预计总投资规模16,294.01,本期投入1,466.37,累计投入14,875.10[149] - 列车自主运行控制系统开发预计总投资规模30,169.63,本期投入9,670.69,累计投入24,095.41[151] - 基础性技术研究预计总投资规模12,084.00,本期投入11,136.74,累计投入17,212.88[151] - 普速铁路列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制预计总投资规模7,420.54,本期投入467.34,累计投入6,172.97[152] - 欧洲五国车载系统集成开发与认证预计总
中国通号(03969) - 2024 - 中期财报
2024-09-25 17:52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A股每股面值人民币1.00元,于上交所科创板上市,代码688009;H股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代码03969,股票简称均为中国通号[5][10] - 公司法定代表人为楼齐良[7] - 公司注册地址为中国北京市丰台区汽车博物馆南路1号院中国通号大厦A座20层,2017年11月曾变更地址[7] - 公司办公地址的邮政编码为100070[7] - 公司网址为www.crsc.cn,电子邮箱为ir@crsc.cn[7] - 董事会秘书、联席公司秘书为李连清,电话为+86 010–50809286,传真为+86 010–50809075[8] - 登载半年度报告的网站有www.sse.com.cn、www.hkexnews.hk、www.stcn.com、www.zqrb.cn[9] - 公司选定的信息披露报纸有中国证券报(www.cs.com.cn)、上海证券报(www.cnstock.com)、证券时报、证券日报[9] 报告期信息 - 报告期为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6] - 本半年度报告未经审计[2]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本报告期(1 - 6月)营业收入142.50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4.33%[11] - 本报告期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5.99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2.32%[11] - 本报告期扣非净利润15.60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8.99%[11] - 本报告期末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466.05亿元,较上年度末减少0.44%[11] - 本报告期基本每股收益0.15元/股,较上年同期减少11.76%[12] - 本报告期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3.42%,较上年同期减少0.61个百分点[12] - 本报告期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5.54%,较上年同期增加1.23个百分点[12] - 非经常性损益合计3876.97万元[14] - 费用化研发投入本期数为7.5040888534亿元,上年同期数为6.4867328376亿元,变化幅度为15.68%[52] - 资本化研发投入本期数为3852.100642万元,上年同期数为6831.73197万元,变化幅度为 - 43.61%[52] - 研发投入合计本期数为7.8892989176亿元,上年同期数为7.1699060346亿元,变化幅度为10.03%[52]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本期为5.54%,上年同期为4.31%,增加1.23个百分点[52] - 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比重本期为4.88%,上年同期为9.53%,减少4.65个百分点[52] - 公司营业收入为142.50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4.33%,主要因工程项目收入减少[104] - 公司营业成本为100.67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9.35%,因系统交付服务和工程总承包收入下降[104][105] - 公司销售费用为3.61亿元,较上年同比增加5.27%,主要因人工费用增加[104][105] - 公司管理费用为9.56亿元,较上年同比减少1.47%,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104][106] - 公司研发费用为7.50亿元,较上年同比增加15.68%,因公司强化科技创新加大投入[104][106] - 货币资金本期期末数为23,759,388,945.42元,占总资产20.04%,较上年期末增加5.25%[112] - 应收票据本期期末数为688,684,621.87元,占总资产0.58%,较上年期末减少34.95%[112] - 应收账款本期期末数为22,871,138,096.78元,占总资产19.29%,较上年期末减少0.02%[112] - 存货本期期末数为3,636,853,721.27元,占总资产3.07%,较上年期末增加13.43%[112] - 短期借款本期期末数为635,200,885.02元,占总资产0.54%,较上年期末减少74.09%,主要因偿还贷款20亿元[112][114] - 吸收存款及同业存放本期期末数为5,060,575,156.65元,占总资产4.27%,较上年期末增加3,565.85%[112] -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为16.21亿元,较年初增加0.89亿元,增幅为5.81%[117] - H股募集资金约91.04亿元,截至2024年6月30日已使用85.36亿元,剩余5.68亿元未使用[122] - 受限资产合计6,303,377,587.65元,包括货币资金449,000,944.78元等[115] - 2024年上半年公司累计新签合同总额210.23亿元,同比下降33.62%[92] - 2024年上半年轨道交通市场新签合同总额占比由去年同期的53.71%升至78.11%[92] - 2024年上半年铁路领域新签合同98.9亿元,同比增长1.16%[92] - 2024年上半年城轨领域新签合同29.83亿元,同比下降49.02%[92] - 2024年上半年海外领域新签合同35.49亿元,同比增长156.45%[92] - 2024年上半年工程总承包及其他领域新签合同46.01亿元,同比下降68.62%[92] - 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公司在手订单1223.87亿元[92] - 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为103.54亿元,本年度投入金额为1960.06万元,投入金额占比为0.19%[171] - 截至报告期末累计投入募集资金总额为57.62亿元,累计投入进度为55.65%[171] - 招股书或募集说明书中募集资金承诺投资总额为103.54亿元[171] - 先进及智能技术研发项目募集资金计划投资总额为460万元,截至报告期末累计投入262.97万元,投入进度为57.17%[172]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轨道交通控制系统营业收入为131.11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52%,毛利率增加2.97个百分点[108] - 设备制造营业收入为29.0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7.57%,毛利率增加0.34个百分点[108] - 铁路终端市场营业收入为90.3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88%,毛利率减少0.10个百分点[109] - 城市轨道终端市场营业收入为34.70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3.13%,毛利率增加7.15个百分点[109] - 中国地区营业收入为136.45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4.97%,毛利率增加3.69个百分点[109] - 报告期内工程总承包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64.96%,城市轨道收入减少13.13%,海外业务收入增加3.24%[110] 公司发展战略 - 公司将总体发展战略调整为聚焦轨道交通和低空经济“双赛道”[16] 行业发展趋势 - “十四五”末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16.5万公里,高铁营业里程达5万公里[17] 公司核心技术 - 公司在中国拥有授权专利4838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647项[19] - 公司拥有列车运行控制技术、列车自动无人驾驶技术等多项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20][21][22][23] - 列车运行控制技术攻克了列车动态控制曲线模型等重大技术难题,广泛应用于高铁、城际、城轨等领域[20] - 列车自动无人驾驶技术攻克了列车运行期望速度曲线计算等难题,提高了列车运行多项指标,已成功应用于多个领域[20] - 货运铁路综合自动化技术攻克了货运车流智能推算等难题,在全路多个编组站和路局调度中心广泛运用[21] - 轨道交通智能检测运维技术借助大数据和云服务,实现了轨道交通运营风险超前预测等,已应用于多个领域[22] - 列控系统集成技术通过综合工程化软件设计平台提高软件集成质量,适用于多种线路和枢纽[22] - 安全计算机平台技术攻克了基于电子元器件的安全驱动及采集等核心技术难题,通过国际最高等级功能安全认证[23] - 移频键控信号安全调制解调技术构建故障 - 安全轨道电路系统,实现轨道区段占用空闲检查等安全核心功能,应用于多条铁路[23] - 道岔转换技术攻克了大号码道岔转换同步技术等难题,创建国际领先的高速道岔转换系统技术体系[23] - 基于空间多物理场耦合的高精度仿真技术建立误差在0.5%以内的高精度仿真分析平台,完成覆盖我国铁路约万种典型配置轨道电路传输特性的精准分析[24] - CTCS2+ATO自动折返技术实现3分钟内站后自动折返和20秒内原地自动换端[28] - 面向更高速度的列控系统技术突破支持450km/h高速运行[30] - 高速磁浮列控系统技术支撑时速600km及以上超高速磁浮线路列车运行控制[31] - 公司拥有视联网融合算法仓库技术,可集中管理AI算法模型并提供分析服务[33] - 多制式信号系统融合技术攻克多项融合技术,实现一套车载、两种制式、无感贯通[33] - 高安全弹性可靠的全自动运行控制技术攻克多项关键技术,开发多种特色全自动功能[33] - 智轨全轴转向控制技术研发高性能、高可靠、高安全的全轴转向控制系统[34] - 控制平台在线自动化部署技术攻克自动化部署技术,开发具有自动化部署功能的工具[34] - 行车作业行为集中高效管理技术建立作业行为场景识别模型,实现行车作业行为集中管理[34] - 区间钢轨断轨检查技术组建钢轨健康状况模型,实现断轨检查功能[35] - 轨道交通电磁环境效应及电磁安全技术攻克多项难题,保障在轨产品高效安全稳定运行[35] - 轨道交通多模态全域感知灾害监测技术利用多维度多模态手段,实现产品性能提升和成本优化[36] - 上述核心技术均为公司自主研发[33][34][35][36] - 公司核心技術包括編組站綜合智能化技術等7項,均為自主研發[37][38] - 核心技術全面應用覆蓋鐵路列控系統等軌道交通核心系統[39] - 報告期內新增高速鐵路信號系統大修及更新改造等7項關鍵技術[39] - 公司軌道交通運行控制系統核心主業依賴核心技術,報告期內核心技術未發生重大變化[40] 公司科研成果与荣誉 - 公司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02年中国铁路提速工程成套技术与装备获一等奖[41] - 2006年ZPW - 2000A型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系统获二等奖[41] - 2007年大秦铁路重载运输成套技术与应用获一等奖[41] - 2008年青藏铁路工程获特等奖[41] - 2009年复杂与高速条件下车载安全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获二等奖[41] - 2010年遂渝线无砟轨道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一等奖[41] - 公司多项专利获中国专利奖,如2015 - 2023年期间,11项专利分别获第十七届至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或银奖[42] - 公司多个主体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认定,如2020 - 2023年期间,多项产品和企业获相关认定[43] - 公司建成国内首1:1大型轨道交道电磁环境效应研究与测试平台,开展多项电磁环境相关研究[44] - 高速磁浮/低真空管(隧)道高速列车运控系统在大同阳高线完成常态常压动态悬浮试验及12Kpa低真空舱载设备摸底试验[44] - 公司两个研究中心成为国家铁路局认定的铁路行业科技创新基地[44] - 公司开展SIL4级安全云平台技术研究,已完成部分产品需求和技术方案研究,正开展云平台研制[44] - 公司开展海量物联网技术研究,达成十万级设备的连接和数据接入能力[44] 公司项目进展 - 公司提供自主化CTCS - 3级列控系统装备的雅万高铁顺利开通[45] - 中孟合作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首通段、墨西哥城1 - 6号PCC控制中心改造项目等海外项目顺利开通或投入运营试用[45] - 公司针对川藏铁路完成既有通信信号系统适应性分析等多项研究,形成相关报告和方案[46] - 公司完成高铁大修改造现状调研,形成多项技术方案和报告,完成多个系统研发及试验验证[47] - 公司发布“羲和”数字城轨解决方案,构建智能运控、智能运维两大平台[48] - 公司发布效能启骥自主运行列控系统(TACS)版本,实现场段和正线贯通[48] - 公司完成TACS车载与既有线CBTC兼容性现场验证测试[48] - 公司开展无人驾驶列车环境自主感知TAPS系统研制,相关功能在北京地铁12号线空载试运行[48] - “面向线网融合的多制式兼容型信号系统”在长春4号线应用,通过科技成果评价[48] - 公司完成无人机AI巡检及应急指挥系统首飞场景验证[48] - 全电子联锁设备软件和系统集成通过CURC认证,获行业首张《城轨装备认证证书》[49] - 公司完成车站数字化轨道电路系统测试确认和SIL4安全认证[49] - 公司完成多项基础设备器材研制及上道试用、试验和推广应用[49] - 2024上半年新增申请专利659件,其中发明专利621件;新增授权专利381件,其中发明专利315件[50] - 本期新增申请知识产权合计814个,获得500个;累计申请11503个,获得7009个[51] - 新一代淘度集中系统研发预计总投资规模1.585806亿元,本期投入2122.21万元,累计投入1.252223亿元[53] - 重载货运列车自组网高密度自动运行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完成3站2区间试验段HTCS - 1级功能试验,完成30多条动车试验序列[54] - 公司承担16项国家级部委支持及20项行业主管单位支持的研究项目,承担20余项国家级和行业级标准编制任务[50] - 基础性技术研究预计总投资规模12,084.00,本期投入1,862.15,累计投入7,938.29 [55] - 普远铁路列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制预计总投资规模5,880.32 [55] - 欧洲五国车载系统集成开发与认证进度完成80% [56] - 地铁智能运维开发和应用预计总投资规模832.3
中国通号(03969) - 2024 - 中期业绩
2024-08-28 21:41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发布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未经审计中期业绩公告[1] - A股每股面值为人民币1.00元[7] - 报告期指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8] - 公司法定代表人为楼齐良[9] - 公司注册地址于2017年11月变更[9] - 公司办公地址邮政编码为100070[9] - 公司网址为www.crsc.cn[9] - 董事会秘书、联席公司秘书为李连清[10] - 联系电话为+86 010–50809286[10] - 传真为+86 010–50809075[10]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本报告期(1 - 6月)营业收入142.5030928572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4.33%[12] - 本报告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9906387643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2.32%[12] - 本报告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5.6029421945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8.99%[12] - 本报告期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466.0494063046亿元,较上年度末减少0.44%[12] - 本报告期末总资产1185.4874019630亿元,较上年度末减少0.37%[12] - 本报告期基本每股收益0.15元/股,较上年同期减少11.76%[13] - 本报告期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3.42%,较上年同期减少0.61个百分点[13] - 本报告期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5.54%,较上年同期增加1.23个百分点[13] -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合计金额3876.965698万元[14] - 费用化研发投入本期数为7.5040888534亿元,上年同期数为6.4867328376亿元,变化幅度为15.68%[53] - 资本化研发投入本期数为3852.100642万元,上年同期数为6831.73197万元,变化幅度为 - 43.61%[53] - 研发投入合计本期数为7.8892989176亿元,上年同期数为7.1699060346亿元,变化幅度为10.03%[53]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本期为5.54%,上年同期为4.31%,增加1.23个百分点[53] - 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比重本期为4.88%,上年同期为9.53%,减少4.65个百分点[53] - 2024年上半年公司累计新签合同总额210.23亿元,同比下降33.62%[94] - 2024年上半年轨道交通市场新签合同总额占比由去年同期的53.71%升至78.11%[94] - 2024年上半年铁路领域新签合同98.9亿元,同比增长1.16%[94] - 2024年上半年城轨领域新签合同29.83亿元,同比下降49.02%[94] - 2024年上半年海外领域新签合同35.49亿元,同比增长156.45%[94] - 2024年上半年工程总承包及其他领域新签合同46.01亿元,同比下降68.62%[94] - 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公司在手订单1223.87亿元[94] - 营业收入本期为142.50亿元,上年同期为166.33亿元,减少14.33%,主要因工程收入减少[107] - 营业成本本期为100.67亿元,上年同期为124.82亿元,减少19.35%,因系统交付和工程承包收入下降[107][108] - 销售费用本期为3.61亿元,上年同期为3.43亿元,增加5.27%,因人工费用增加[107][108] - 管理费用本期为9.56亿元,上年同期为9.70亿元,减少1.47%,与上年基本持平[107][109] - 财务费用本期收益为0.79亿元,上年同期为1.43亿元,因利息收入减少[109] - 研发费用本期为7.50亿元,上年同期为6.49亿元,增加15.68%,因强化科技创新加大投入[107][109]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本期净流入29.73亿元,上年净流出8.71亿元,因新增存入财务公司存款增加[109] - 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本期净流出4.75亿元,上年净流出15.02亿元,因定期存款增加减少[109] - 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本期净流出17.23亿元,上年净流入9.73亿元,因偿还大额银行借款[109] - 轨道交通控制系统毛利率为31.08%,较上年增加2.97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减少2.52% [111] - 铁路业务营业收入90.35亿元,同比增长1.88%,毛利率30.19%,同比减少0.10个百分点[112] - 城市轨道业务营业收入34.70亿元,同比减少13.13%,毛利率32.96%,同比增加7.15个百分点[112] - 海外业务营业收入6.06亿元,同比增长3.24%,毛利率33.60%,同比增加22.92个百分点[112] - 工程总承包业务营业收入10.98亿元,同比减少64.96%,毛利率7.23%,同比减少3.72个百分点[112] - 货币资金期末数237.59亿元,占总资产20.04%,较上年期末增长5.25%[115] - 应收账款期末数228.71亿元,占总资产19.29%,较上年期末减少0.02%[115] - 存货期末数36.37亿元,占总资产3.07%,较上年期末增长13.43%[115] - 短期借款期末数6.35亿元,占总资产0.54%,较上年期末减少74.09%[115] - 应付账款期末数448.47亿元,占总资产37.83%,较上年期末减少9.71%[115] - 长期股权投资期末数16.21亿元,较年初增加0.89亿元,增幅为5.81%[119] - H股募集资金约91.04亿元,截至2024年6月30日已使用85.36亿元,剩余5.68亿元未使用,预计未来两年用完[123] - 已使用的H股募集资金中,长期研发支出27.3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支出18.21亿元,一般性股权收购支出1.08亿元,PPP项目投资支出12.53亿元,补充流动资金26.23亿元[123] - 2020年6月12日公司将原拟用于境内外一般性收购的17.13亿元募集资金改为补充流动资金[123] 公司发展战略 - 公司将总体发展战略调整为以“智能控制”为根技术,聚焦轨道交通和低空经济“双赛道”[16] 行业环境 - “十四五”末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16.5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达5万公里[18] - “十四五”后两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有望恢复至8000亿元以上[18] - 十年前开通运营的约1.1万公里高铁陆续进入大修改造期[18] - 高铁轨道交通控制系统生命周期一般在10 - 15年左右[19] 公司核心技术 - 公司在中国拥有授权专利4838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647项[20] - 基于空间多物理场耦合的高精度仿真技术建立了误差在0.5%以内的高精度仿真分析平台,完成了覆盖我国铁路约万种典型配置轨道电路传输特性的精准分析[24] - 安全计算机平台技术广泛应用于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中心、车站、车载各类安全控制产品,通过了国际功能安全标准规定的最高等级功能安全认证[23] - 移频键控信号安全调制解调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普速铁路,实现轨道区段占用空闲检查等安全核心功能[23] - 道岔转换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高速、普速、重载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创建了国际领先的高速道岔转换系统技术体系[23] - 轨道交通仿真测试技术可对列控系统等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测试验证过程提供技术支撑,提高了被测系统缺陷纠正率和质量可信度[24] - 轨道交通安全产品制造技术从全制造过程进行针对性管控,为产品安全性及可靠性提供系统性质量保障基础[25] - 宽带无线通信行业应用技术基于LTE - M/R的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可实现多种业务的数据传输和融合[25] - 轨道交通综合视频监控技术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攻克多项技术难题,引领轨道交通综合视频监控发展[25] - 轻型轨道交通智能运输与控制技术设置统一的轨道交通云平台,实现多种功能,适用于多种轻型轨道交通系统[26] - 列车自主运行技术通过三大关键创新,实现列车自主资源管理和主动间隔防护,提高了轨旁资源利用率和列车运行效率[27] - 全电子联锁系统及电子模块安全完整性等级达SIL4级[28] - CTCS2+ATO自动折返技术可实现3分钟内站后自动折返和20秒内原地自动换端[28] - 面向更高速度的列控系统技术突破支持450km/h高速运行的安全控制和设备可靠性瓶颈[30] - 高速磁浮列控系统技术支撑时速600km及以上超高速磁浮线路列车运行控制[31] - 基于安全型铁路智能信号显示技术开发的智能LED信号机功能安全达SIL4级[31] - 全电子计算机联锁控制技术采用安全输出、安全切断等多项技术[28] - CTCS2+ATO自动折返技术攻克列车首尾安全通信等技术难题[28] - 视频智能分析技术采用智能分析算法和深度学习技术[29] - 列车全自动灵活编组技术可根据客流特征自动调整列车编组[30] - 重载列车群组运行控制系统采用车-地无线通信和车-车通信进行信息传输[30] - 公司拥有视联网融合算法仓库技术,可集中管理AI算法模型并提供分析服务[33] - 多制式信号系统融合技术攻克多项融合技术,实现一套车载、两种制式、无感贯通[33] - 高安全弹性可靠的全自动运行控制技术攻克多项关键技术,开发多项特色全自动功能[33] - 智轨全轴转向控制技术研发高性能、高可靠、高安全的全轴转向控制系统[34] - 控制平台在线自动化部署技术开发具有自动化部署功能的工具,提升现场软件更新效率和准确率[34] - 行车作业行为集中高效管理技术建立作业行为场景识别模型,实现行车作业行为集中管理[34] - 区间钢轨断轨检查技术组建钢轨健康状况模型,实现断轨检查功能[35] - 轨道交通电磁环境效应及电磁安全技术攻克多项难题,保障在轨产品高效安全稳定运行[35] - 轨道交通多模态全域感知灾害监测技术解决沿线复杂环境干扰问题,实现多业务方向产品性能提升和成本优化[36] - 高速铁路信号系统大修及更新改造关键技术形成评估标准体系,助力维修维护数字化转型升级[36] - 公司核心技术全面应用覆盖铁路列控系统等轨道交通核心系统[39] - 报告期内新增高速鐵路信號系統大修及更新改造等7项关键技术[40] - 编组站综合智能化技术使编组站作业效率整体提升[37] - 公司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核心主业开展依赖核心技术,报告期内核心技术未发生重大变化[41] 公司科研成果与荣誉 - 2002年公司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项目为中国铁路提速工程成套技术与装备[42] - 2006年公司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为ZPW - 2000A型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系统[42] - 2007年公司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项目为大秦铁路重载运输成套技术与应用[42] - 2008年公司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项目为青藏铁路工程[42] - 2009年公司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为复杂与高速条件下车载安全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42] - 2010年公司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项目为遂渝线无砟轨道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42] - 公司多项专利获中国专利奖,如2015 - 2023年期间,10项获优秀奖,3项获银奖[43] - 公司多个主体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认定,2020 - 2023年期间,4次获单项冠军示范企业认定,1次获单项冠军产品认定,5次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44] - 公司建成国内首1:1大型轨道交通安全试验平台,开展时速400公里高铁电磁环境下信号系统抗干扰技术研究[45] - 高速磁浮/低真空管(隧)道高速列车运控系统在大同阳高线完成常态常压动态悬浮试验及12Kpa低真空舱载设备摸底试验[45] - 公司两个研究中心成为国家铁路局认定的铁路行业科技创新基地[45] - 公司开展SIL4级安全云平台技术研究,已完成联锁产品和城轨轨旁产品需求和技术方案研究[45] - 公司开展海量物联网技术研究,达成十万级设备的连接和数据接入能力[45] - 2024上半年新增申请专利659件,其中发明专利621件;新增授权专利381件,其中发明专利315件[51] - 报告期内,发明、实用、外观、软件著作权等新增申请数合计814个,获得数合计500个,累计申请数11503个,累计获得数7009个[52] 公司项目进展 - 公司提供自主化CTCS - 3级列控系统装备的雅万高铁顺利开通[46] - 中孟合作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首通段、墨西哥城1 - 6号PCC控制中心改造项目等海外项目顺利开通或投入运营试用[46] - 公司针对川藏铁路极端条件,完成既有通信信号系统适应性分析和技术路线选取,形成设备选型建议[47] - 公司完成多项铁路领域技术研究和方案设计,如高铁信号系统大修及更新改造关键技术研究等[48] - 公司发布“羲和”数字城轨解决方案,构建智能运控、智能运维两大平台[49] - 公司多项基础设备器材研制取得成果,如全电子联锁设备软件和系统集成通过CURC认证等[50] - 新一代淘度集中系统研发预计总投资规模15858.06万元,本期投入2122.21万元,累计投入12522.23万元,武汉局扩大应用将近20站,全路应用的技术作业站超100个[54] - 重载货运列车自组网高密度自动运行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完成3站2区间试验、HTCS - 1级功能试验和30多条动车试验序列[55] - 新型列控系统在和若线试用考核,设备运用稳定,基于北斗定位的列车自主运行控制系统在平煤神马集团矿区铁路正式启用[55] - 列车自主运行控制系统(TACS系统)运营两年运行稳定,完成满足上海3、4号线车辆段和部分正线区域贯通的高速动车测试版本发布[56] - 基础性技术研究完成系统环境下防雷、电磁兼容等测试确认和现场试验,安全型LED信号机机理研究获基尔维亚认证并完成首
中国通号(03969) - 2024 Q1 - 季度业绩
2024-04-26 20:22
營收情况 - 2024年第一季度營業收入为65.09亿人民币,同比下降13.10%[10] - 公司2024年1-3月的终端市场营业收入为650,942.69万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下降13.10%[19] - 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鐵路通信信號股份有限公司營業總收入为654.75亿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2.9%[25] 利润情况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04亿人民币,同比下降10.84%[10] - 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鐵路通信信號股份有限公司净利润为71.28亿元人民幣,同比下降8.2%[26] - 淨利潤为105,754,373.03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4,517,677.11元[37] 资产状况 - 总资产为1180.76亿人民币,较去年同期下降0.77%[10] - 公司2024年3月31日的流动资产合计为91,811,902,192.74元人民币[21] - 母公司资产总计为44,883,994,979.34元,较去年同期的44,922,488,517.06元略有下降[33] 股东情况 - 公司前10名股东中,持股最多的是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数量为63,507,192股,占比0.60%[13] - 无限售条件股东中,持有流通股最多的是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有限公司,持有数量为6,610,085,424股[14] 现金流量 - 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为2,082,321,318.72元,较去年同期的-1,307,374,461.57元有显著增长[29] - 投資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5,732,774.18元,较去年同期的72,841,403.15元有所下降[30] - 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淨增加額为-29,076,761.13元,较去年同期的-213,205,520.24元有所改善[31]
中国通号(03969) - 2023 - 年度财报
2024-04-24 17:10
公司发展战略 - 公司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跨国产业集团,以轨道交通控制系统技术为特色[25] - 公司加快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规划,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25] - 公司提出未来三年改革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推动管理人员竞争上岗、薪酬分配差异化[24] - 公司深入实施业财一体化工程,加快建设财务共享中心和统一数据平台[24] - 公司健全合规管理体系,完善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底线[24] 公司财务表现 - 公司2023年營業收入为37,002,229,438.89元,比上一年下降7.96%[31] - 公司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477,326,647.54元,比上一年下降4.30%[31] - 公司2023年研发投入占營业收入的比例为5.51%,比上一年增加0.85个百分点[32] - 公司2023年基本每股收益为0.32元,比上一年下降3.03%[32] - 公司2023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为2,058,033,862.99元,比上一年下降1.16%[31] - 公司2023年末总资产为118,990,487,731.74元,比上一年增长1.87%[31] 公司市场地位 - 公司高鐵弱電系統集成領域市場佔有率超60%,擴大了市場領先優勢[37] - 公司城市軌道交通信號系統集成領域穩居行業前茅,穩固行業領先地位[38] - 公司海外市場依托全產業鏈獨特優勢,承攬能力進一步提升,穩固逐年增長態勢[39] 公司技术创新 - 公司自主研发了鐵路貨運綜合調度指揮管理系統,并已完成現場開通應用[65] - 公司正在开展面向更高速度列控系统的研究,以新建时速400km以上高速鐵路和既有條件良好高鐵線路的提速改造为目标市场[66] - 公司在中國拥有授权专利4618项,其中发明专利2434项,对核心技术进行保护[67] - 公司的核心技术包括列车运行控制技术、列车自动无人驾驶技术、货运铁路综合自动化技术等,已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69][70][71] 公司项目进展 - 公司在海外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多个重要项目的进展,包括雅万高铁、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墨西哥城地铁PCC控制中心改造项目等[128] - 公司完成了针对川藏铁路和CR450科技创新工程等重大项目的通信信号系统适应性分析、技术路线选择和关键技术装备研发[129] - 公司在综合立体交通领域系统方面取得进展,包括完成軌道交通调度控制一体化项目、开通苏州地铁11号线等[130]
中国通号(03969) - 2023 - 年度业绩
2024-03-26 22:59
财报合规与披露 - 公司2023年度财报符合港交所年度业绩初步公告资料要求[1] -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为公司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4] - 公司负责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及会计机构负责人声明保证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真实、准确、完整[4] - 本业绩公告将在香港联交所披露易网站及公司网站刊发,2023年年度报告将适时发布并在上述网站刊载[2] 利润分配预案 - 公司拟以2023年12月31日总股本10,589,819,000股为基数,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7元(含税),合计1,800,269,230元,该预案尚需股东大会审议通过[5] 业务成果与荣誉 - 2023年公司参与建设铁路(含涉铁工程)大中型项目349个,累计开通里程3406公里,获詹天佑特别奖1项、鲁班奖4项、国优奖5项、省部级优质工程40余项[12] - 2023年公司在山西高速飞车试验场完成了1000km/h超高速磁悬浮列车全尺寸悬浮试验,完成了3万吨重载列车群组运行控制系统在包神铁路试验段现场设备安装和测试[13] - 2023年公司新增国家级示范称号4个,新增省部级科技示范称号13个[14] - 2023年公司在国资委年度中央企业改革三年行动重点任务考核中获评A级,新增1家“科改企业”、1家“双百企业”,5家试点企业全部获专项考核良好以上评价,2家企业获评优秀[15]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3年营业收入370.02亿元,较2022年同期减少7.96%[21] - 2023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4.77亿元,较2022年同期减少4.30%[21] - 2023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扣非净利润32.66亿元,较2022年同期减少4.41%[21] - 2023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0.58亿元,较2022年同期减少1.16%[21] - 2023年末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468.12亿元,较2022年末增加3.28%[21] - 2023年末总资产1189.90亿元,较2022年末增加1.87%[21] - 2023年基本每股收益0.32元/股,较2022年同期减少3.03%[22] - 2023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7.54%,较2022年减少0.63个百分点[22] - 2023年扣非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7.08%,较2022年减少0.60个百分点[22] - 2023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5.51%,较2022年增加0.85个百分点[22] - 2023年分季度营业收入分别为74.91亿元、91.42亿元、79.94亿元、123.75亿元[23] - 2023年分季度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6.78亿元、11.46亿元、7.42亿元、9.11亿元[23] - 2023年非经常性损益合计2.11亿元,2022年为2.17亿元,2021年为1.51亿元[24] -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中,应收款项融资期初余额10.49亿元,期末余额9.73亿元;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期初余额11.25亿元,期末余额12.23亿元[25] - 2023年营业成本274.72亿元,同比下降10.46%,销售费用8.93亿元,同比增长9.96%[134] - 2023年管理费用23.36亿元,同比增长2.00%,研发费用18.62亿元,同比增长10.21%[134] - 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0.02亿元,同比下降7.96%,净利润34.77亿元,同比下降4.30%[133] - 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为1189.90亿元,较年初增长1.87%,所有者权益468.12亿元,较年初增长3.28%[133] 业务线订单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3年新签合同总额731.21亿元,较2022年增长0.15%[27] - 2023年铁路领域新签合同251.12亿元,同比增长5.01%;城轨领域131.8亿元,同比增长3.91%;海外领域37.4亿元,同比增长45.18%;工程总承包及其他领域310.89亿元,同比下降8.11%[27] - 截至2023年末,公司在手订单1688.31亿元[27] 业务市场地位与前景 - 高铁弱电系统集成领域,公司市场占有率超60%[27] -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集成领域,公司下属卡斯柯、城交公司稳居控制系统行业前茅[28] - 海外市场公司自主承揽能力提升,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完成马拉维项目签约[29] - 2024年高铁弱电系统集成市场规模不低于2023年,招标高峰期在二季度及四季度[30] - 2024年城轨有20余条新建/延长线约800公里线路进行信号系统招标,总体低于2023年实际招标量[30] - 公司为我国绝大多数已开通运营的高铁提供核心列控技术和装备[118] - 公司占据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系统40%左右市场份额[118] - 2023年公司在已开标33个城轨信号控制系统项目中中标12个,市场占有率约37%[118] 业务战略与模式 - 公司轨道核心业务包括设计集成、设备制造、系统交付[31] - 公司实施“六核一体两翼”业务战略,构建“轨道交通+N”产业格局[32] - 公司订单获取主要通过公开招标,原材料获取以集中采购为主[33] - 公司由运营事业部负责市场销售归口管理,制定修订相关制度并监督检查[34] - 公司建立设计集成、设备制造及系统交付等业务生产及服务模式,可提供定制化服务[35] - 公司运营事业部负责设计集成和系统交付业务生产服务归口管理[35] - 公司科技创新部负责设备制造业务生产服务归口管理[35] - 公司推行集中采购制度,由物资装备事业部负责采购活动归口管理[36] 行业市场规模与趋势 - 全球铁路总投资额将从2020年的3820亿美元增长到2040年的56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88%[38] - 预计全球除中国外2020 - 2040年铁路基建总投资额累计达51370亿美元,其中欧洲23850亿美元,亚洲(除中国外)16020亿美元,美洲8230亿美元,澳洲1690亿美元,非洲1580亿美元[38] - “十四五”时期中国新增铁路营业里程约2.37万公里,铁路市场总投资额预计达3.5万亿元,新增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运营里程3000公里,铁路专用线建设投资总额预计达8000亿元[39] - “十四五”期间,全球(除中国外)城市轨道交通新增里程1412公里,其中亚洲(除中国外)新增667公里,美洲新增约520公里[39] - “十四五”时期,中国预计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3000公里,到2025年内地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将超50个,信号控制系统设备市场规模预计每年100亿元左右[40] 技术研发成果 - 公司自主研发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和服务系统并完成现场示范应用[44] - 公司完成市域铁路CTCS2+ATO系统3分钟自动折返、20秒自动换端功能现场试验[45] -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 - 2027年)》明确未来五年53项重点任务,公司推进科技创新机制改革[46] - 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公司自主研发铁路货运综合调度指挥管理系统并完成现场开通应用[46] - 国家“十四五”规划“CR450科技创新工程”展开,成渝中线高铁预计2026年具备现场试验条件,2027年开通运营[47] - 公司开展面向更高速度列控系统研究,目标市场为新建时速400km以上高铁和既有高铁提速改造[47] - 截至目前,公司在中国拥有授权专利4618项,其中发明专利2434项[48] - 公司拥有列车运行控制技术,自主研发且广泛应用于多领域[49] - 公司拥有列车自动无人驾驶技术,自主研发且成功应用于多领域[49] - 公司拥有货运铁路综合自动化技术,自主研发且在全路多编组站和路局调度中心广泛运用[50] - 轨道交通智能检测运维技术应用于高铁、普铁、城轨等领域,提高设备维修效率,降低故障率[51] - 列控系统集成技术应用于高铁、城际铁路、城轨等领域,提高软件集成质量[51] - 安全计算机平台技术应用于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各类安全控制产品,通过国际最高等级功能安全认证[52] - 移频键控信号安全调制解调技术应用于高铁、城际铁路和普铁,实现轨道电路多项安全核心功能[52] - 道岔转换技术应用于我国高速、普速、重载铁路及城轨领域,创建国际领先技术体系[52] - 轨道交通仿真测试技术应用于高铁、城际铁路等领域,提高被测系统缺陷纠正率和质量可信度[53] - 基于空间多物理场耦合的高精度仿真技术建立误差在0.5%以内的高精度仿真分析平台[53] - 轨道交通安全产品制造技术从全流程管控,为产品安全性及可靠性提供质量保障[54] - 宽带无线通信行业应用技术基于LTE - M/R,可实现多业务数据传输和融合[54] - 轨道交通综合视频监控技术应用于高铁、城际铁路等领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54] - 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技术可提升区域总体运输能力等[55] - 轻型轨道交通智能运输与控制技术适用于多种轻型轨道交通系统[55] - 列车自主运行技术可提高轨旁资源利用率和列车运行效率[56] - 基于北斗定位的列车自主运行控制技术可提升货运运能[56] - 全电子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安全完整性等级达SIL4级[57] - CTCS2 + ATO自动折返技术可实现3分钟内站后自动折返和20秒内原地自动换端[57] - 视频智能分析技术可提升综合分析性能和满足定制化需求[58] - 400MHz铁路数字列车无线调度通信技术为轨道交通提供可靠通信方式[58] - 列车全自动灵活编组技术可实现客运需求和车辆运力最佳协同[59] - 重载列车群组运行控制系统技术可大幅提升货运铁路运输综合效能[59] - 面向更高速度的列控系统技术突破支持450km/h高速运行的安全控制和设备可靠性瓶颈[60] - 高速磁浮列控系统技术支撑时速600km及以上超高速磁浮线路列车运行控制[60] - 货场数字化综合管控技术可实现货物在货场全流程管理,提高关键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61] - 安全型铁路智能信号显示技术开发出功能安全SIL4级的智能LED信号机等系列设备[61] - 系统RAM建模及评价技术可助力缩短列控系统装备验证周期、保障产品性能品质[61] - 铁路通信信号工程“工厂化”施工成套技术大幅减少现场作业工作量和用工,降低施工难度[62] - 高速铁路隧道内视频分析技术形成多种视频分析算法,为铁路运输安全提供保障[62] - 视联网融合算法仓库技术可实现多厂家、多版本算法快速集成,提升产品智能分析能力[62] - 多制式信号系统融合技术创新成套技术体系,满足不同信号制式线路互联互通与网络化运营需求[63] - 高安全弹性可靠的全自动运行控制技术开发多种特色全自动功能,实现全自动运行的安全运行等管理[63] - 公司拥有智軌全軸轉向控制技術、控制平台在線自動化部署技術等多项自主研发核心技术[64] - 面向更高速度的列控系統技術支持450km/h鐵路ATO系統自動駕駛能力[67] - 高速磁浮列控系統技術支撐時速600km及以上超高速磁浮線路列車運行控制[67] - 公司核心技術全面應用覆蓋鐵路列控系統、城際鐵路列控系統等軌道交通核心系統[67] - 列車自主運行技術可實現列車自主資源管理和主動間隔防護[67] - 基於北斗定位的列車自主運行控制技術可通過多通道實現多模雙向無線通信,滿足列車追蹤間隔動態配置[67] - 全電子計算機聯鎖控制技術的執行單元採用多種安全設計,滿足軌道交通信號聯鎖系統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要求[67] - CTCS2 + ATO自動折返技術可縮短列車追蹤間隔,減少旅客平均等待時間[67] - 視頻智能分析技術使視頻系統具備智能分析和深度學習能力,提升多方面能力[67] - 數字列車無線調度通信技術實現車機聯控中數據傳送及無線列調中語音集群的可靠通信[67] - 公司开发智能LED信号机等多项技术,提升装备性能与工程质量[68] - 新增多制式信号系统融合技术,实现一套车载、两种制式、无感贯通[69] - 新增高安全弹性可靠的全自动运行控制技术,开发多项特色全自动功能[69] - 新增智轨全轴转向控制技术,实现电子导向胶轮智轨列车轨迹跟踪和安全控制[69] - 新增控制平台在线自动化部署技术,提升现场软件更新升级效率和准确率[69] - 新增行车作业行为集中高效管理技术,提高行车作业行为规范性和安全性[69] - 新增区间钢轨断轨检查技术,实现断轨检查功能[70] - 新增轨道交通电磁环境效应及电磁安全技术,保障在轨产品高效安全稳定运行[70] - 新增轨道交通多模态全域感知灾害监测技术,实现多业务方向产品性能提升和成本优化[70] 技术奖项与认定 - 公司多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包括2002年、2007年等年份的一等奖及2008年、2015年的特等奖[71] - 公司多项专利获中国专利奖,如2015 - 2023年期间多个专利获优秀奖、银奖等[73] - 2020 - 2023年公司多个产品及子公司获认定称号,包括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单项冠军产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74] 研发项目进展 - 公司建成国内首个1:1大型轨道交通安全试验平台,开展时速400公里高铁电磁环境下信号系统抗干扰技术研究[76] - 公司完成山西大同阳高超高速磁浮试验线一阶段现场试验,正开展二阶段设备优化[76] - 公司「电磁环境效应及电磁安全铁路行业工程研究中心」等成为国家铁路局认定的铁路行业科技创新基地[76] - 公司达成十万级设备的连接和数据接入能力[76] - 公司提供自主化CTCS - 3的雅万高铁顺利开通[76] - 公司完成川藏铁路通信信号系统适应性分析和技术路线选取,形成设备选型建议[77] - 公司研究时速400km以上高铁列控系统解决方案,研制关键技术装备[77] - 公司完成3万吨级重载列车群运行控制技术相关研究和装备研制,开展现场单机群组功能试验[77]
中国通号(03969) - 2023 Q3 - 季度业绩
2023-10-27 22:09
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本报告期营业收入79.94亿元,同比减少6.63%;年初至报告期末营业收入246.27亿元,同比减少8.60%[4] - 本报告期净利润8.43亿元,同比增长11.50%;年初至报告期末净利润29.51亿元,同比增长0.10%[4] - 本报告期研发投入4.84亿元,同比增长5.14%;年初至报告期末研发投入12.01亿元,同比减少1.20%[4] - 本报告期末总资产1172.88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0.41%;归属上市公司股东所有者权益460.62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1.63%[4] - 本报告期非经常性损益合计673.44万元;年初至报告期末非经常性损益合计1.10亿元[5]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年初至报告期末为 - 8.01亿元,因部分项目资金到位慢、资金回收时间延迟[4][6] - 本报告期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均为0.07元/股;年初至报告期末均为0.24元/股,同比减少4.00%[4] - 本报告期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55%,减少0.01个百分点;年初至报告期末为5.58%,减少0.27个百分点[4] - 2023年9月30日,公司货币资金为20,110,366,012.56元,2022年12月31日为22,215,371,337.81元[13] - 2023年9月30日,公司应收账款为23,921,666,299.99元,2022年12月31日为22,672,081,197.55元[13] - 2023年9月30日,公司资产总计117,288,273,835.02元,2022年12月31日为116,806,544,483.88元[14] - 2023年9月30日流动负债合计649.97亿元,2022年12月31日为652.42亿元,略有下降[15] - 2023年9月30日非流动负债合计39.75亿元,2022年12月31日为42.86亿元,有所减少[15] - 2023年9月30日负债合计689.72亿元,2022年12月31日为695.29亿元,稍有降低[15] - 2023年9月30日所有者权益合计483.17亿元,2022年12月31日为472.78亿元,有所增加[16] - 2023年前三季度营业总收入246.84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为269.45亿元,有所下降[17] - 2023年前三季度营业总成本214.39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为237.34亿元,有所减少[17] - 2023年前三季度营业利润35.31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为35.00亿元,略有增长[18] - 2023年前三季度净利润29.51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为29.48亿元,基本持平[18] - 2023年前三季度综合收益总额29.39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为29.28亿元,略有上升[19] - 2023年前三季度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均为0.24元/股,2022年前三季度均为0.25元/股,有所下降[19] - 2023年前三季度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214.45亿元,2022年同期为244.21亿元[21] - 2023年前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 - 8.01亿元,2022年同期为 - 1.85亿元[21] - 2023年前三季度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 - 5.04亿元,2022年同期为10.92亿元[22] - 2023年前三季度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 - 10.72亿元,2022年同期为 - 10.30亿元[22] - 2023年9月30日货币资金为103.52亿元,2022年12月31日为147.17亿元[23] - 2023年9月30日应收账款为15.07亿元,2022年12月31日为17.88亿元[23] - 2023年9月30日其他应收款为76.04亿元,2022年12月31日为64.17亿元[23] - 2023年9月30日资产总计为460.62亿元,2022年12月31日为499.45亿元[24] - 2023年9月30日流动负债合计为117.29亿元,2022年12月31日为160.81亿元[24] - 2023年9月30日负债合计为117.91亿元,2022年12月31日为161.46亿元[24] - 截至2023年9月30日,所有者权益合计342.70亿元,较2022年末的337.99亿元增长1.39%[25] - 2023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9.58亿元,较2022年前三季度的22.46亿元下降12.81%[26] - 2023年前三季度净利润22.89亿元,较2022年前三季度的21.32亿元增长7.35%[27] - 2023年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 4.19亿元,较2022年前三季度的 - 6.56亿元亏损减少36.02%[29] - 2023年前三季度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 33.01亿元,较2022年前三季度的 - 3.99亿元亏损扩大727.32%[30] - 2023年前三季度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 5.87亿元,较2022年前三季度的 - 17.99亿元亏损减少67.37%[30] - 2023年前三季度利息费用9895.76万元,较2022年前三季度的6280.85万元增长57.55%[26] - 2023年前三季度利息收入2.19亿元,较2022年前三季度的2.50亿元下降12.49%[26] - 2023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5427.17万元,较2022年前三季度的1.01亿元下降46.30%[26] - 2023年前三季度销售费用121.08万元,较2022年前三季度的45.00万元增长169.07%[26] 股东持股情况 - 报告期末普通股股东总数中,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有限公司持股66.04亿股,占比62.37%[7] - HKSCC NOMINEES LIMITED持股19.68亿股,占比18.58%[7] - 截至2023年9月30日,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公司6,604,426,424股A股和34,302,000股H股,约占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62.69%[8] 各业务线终端市场营业收入变化 - 2023年1 - 9月,铁路终端市场营业收入1,177,141.38万元,同比减少20,045.48万元,减幅1.67%[11] - 2023年1 - 9月,城市轨道终端市场营业收入575,772.84万元,同比减少87,740.36万元,减幅13.22%[11] - 2023年1 - 9月,海外业务终端市场营业收入106,664.12万元,同比增加12,160.76万元,增幅12.87%[11] - 2023年1 - 9月,工程总承包终端市场营业收入594,713.93万元,同比减少139,383.90万元,减幅18.99%[11] - 2023年1 - 9月,其他业务终端市场营业收入8,381.81万元,同比增加3,205.67万元,增幅61.93%[11] 新签合同总额变化 - 2023年1 - 9月,累计新签合同总额508.8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01%[11] 会计准则执行情况 - 2023年起首次执行新会计准则或准则解释等不涉及调整首次执行当年年初的财务报表[31]
中国通号(03969) - 2023 - 中期财报
2023-09-14 16:32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名称为中國鐵路通信信號股份有限公司,中文简称为中國通號[11] - 公司法定代表人为周志亮[11] - 公司注册地址为北京市丰台区汽车博物馆南路1号院中國通號大厦A座20层[11] - 公司网址为www.crsc.cn,电子邮箱为ir@crsc.cn[11] 财务表现 - 公司本报告期營業收入为166.33亿人民币,同比下降9.52%[13] - 公司本报告期净利润为18.24亿人民币,同比下降5.70%[13] - 公司本报告期研发投入占營业收入的比例为4.31%,较去年同期增加0.20个百分点[13] - 研发投入合计为716,990,603.46人民币元,占營業收入比例为4.31%[66] 技术领域 - 公司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列车运行控制、列车自动无人驾驶、货运铁路综合自动化技术等[24][25][26] - 公司在中国拥有3,901项授权专利,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902项,对核心技术进行保护[23] - 公司在全国軌道交通通信信号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和铁路行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了关键技术标准的建立[132] 项目成果 - 公司在报告期内完成了軌道交通电磁环境效应研究和低真空管超高速磁浮运行控制系统研製等研发成果[58] - 公司在海外工程建设方面完成了中國和印尼合作项目雅万高铁的联调联试,为中國高铁在海外落地运营奠定基础[59] - 公司完成了针对川藏铁路和高速铁路的通信信号系统设备选型建议和技术方案研究[60] 市场地位 - 公司在軌道交通領域市場地位領先,為95%以上已開通運營的高鐵提供核心列控技術和裝備[129] - 公司佔據國內城市軌道交通控制系統40%左右市場份額,參與多個城市的軌道交通控制系統設計、集成、施工項目[129] - 公司在中國通號已開標的10個地鐵信號控制系統項目中中標4個,市場佔有率達42%,是城市軌道交通控制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129] 环保措施 - 公司投入了684.46万元人民币用于环保资金,污水COD排放量为3.15吨,氨氮排放量为0.33吨[192] - 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有效治理污染源排放口,配备了多种污染治理设备[194] - 公司实施了“三同时”制度,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境保护设施设计[195]
中国通号(03969) - 2023 - 中期业绩
2023-08-24 21:17
财报基本信息 - 公司发布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未经审计中期业绩公告[1] - 报告期指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9] - 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半年度报告内容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2] - 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为无[2] - 公司负责人周志亮、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李连清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张世虎声明保证半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2] 股本及注册地址信息 - A股为公司股本中每股面值人民币1.00元之普通股,于上交所上市并以人民币买卖[6] - 2017年11月,公司注册地址由北京市丰台区西四环南路乙49号变更为北京市丰台区汽车博物馆南路1号院中国通号大厦A座20层[13] 合规情况说明 - 不存在被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3] - 不存在违反规定决策程序对外提供担保的情况[3] - 不存在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公司所披露半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情况[3]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本报告期(1 - 6月)营业收入为166.33亿元,上年同期为183.83亿元,同比减少9.52%[20] - 本报告期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8.24亿元,上年同期为19.34亿元,同比减少5.70%[20] - 本报告期归属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为17.14亿元,上年同期为18.81亿元,同比减少8.87%[20] - 本报告期末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为452.65亿元,上年度末为453.24亿元,同比减少0.13%[20] - 本报告期末总资产为1187.21亿元,上年度末为1168.07亿元,同比增加1.64%[20] - 本报告期基本每股收益为0.17元/股,上年同期为0.18元/股,同比减少5.56%[20] - 本报告期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4.31%,上年同期为4.11%,增加0.20个百分点[20] -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合计金额为1.09亿元[23] - 费用化研发投入本期数为648,673,283.76元,上年同期数为648,574,665.76元,变化幅度0.02%[80] - 资本化研发投入本期数为68,317,319.70元,上年同期数为106,704,500.35元,变化幅度-35.98%[80] - 研发投入合计本期数为716,990,603.46元,上年同期数为755,279,166.11元,变化幅度-5.07%[80]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本期为4.31%,上年同期为4.11%,增加0.20个百分点[80] - 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比重本期为9.53%,上年同期为14.13%,减少4.60个百分点[80] 业务线基本情况 -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业务为轨道交通控制系统及其衍生业务等,业务组成无重大变化[25] - 公司订单获取主要通过公开招标,生产原材料获取主要采用集中采购[26] 技术应用情况 - 列车自动无人驾驶技术已应用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提高列车运行多项指标[33] - 货运铁路综合自动化技术在全路多个编组站和路局调度中心运用,提升铁路货运效率和智能化水平[33] - 行车指挥自动化技术应用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及部分普速铁路等领域,提高行车指挥自动化和应急处置水平[33] - 轨道交通智能检测运维技术应用于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降低设备故障率[36] - 列控系统集成技术应用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提高软件集成质量[36] - 安全计算机平台技术应用于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各类安全控制产品,通过国际功能安全标准最高等级认证[36] - 移频键控信号安全调制解调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普速铁路[38] - 道岔转换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高速、普速、重载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领域[38] - 轨道交通仿真测试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货运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领域[38] - 基于空间多物理场耦合的高精度仿真技术建立了误差在0.5%以内的高精度仿真分析平台,完成约万种典型配置轨道电路传输特性精准分析[41] - 轨道交通综合视频监控技术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交通领域[43] - 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技术聚焦城市群/都市圈轨道成网运营、协同联动[43] - 轻型轨道交通智能运输与控制系统适用于中低速磁浮线路、山地轨道交通、旅游专线等多种轻型轨道交通系统[47] - 全电子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可缩短典型站现场室内施工安装及设备调试时间80%以上[51] - CTCS2+ATO自动折返技术可实现3分钟内站后自动折返和20秒内原地自动换端[53] - 面向更高速度的列控系统技术突破支持450km/h高速运行的安全控制和设备可靠性瓶颈[56] - 高速磁浮低真空管(隧)道列控系统技术支撑时速600km及以上超高速磁浮线路列车运行控制[58] - 货场数字化综合管控技术可实现货物在货场全流程管理,提高关键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及货物换装作业效率[58] - 安全型铁路智能信号显示技术开发出功能安全SIL4级的智能LED信号机等系列设备,可替换既有白炽灯信号机[58] - 系统RAM建模及评价技术可助力缩短列控系统装备验证周期、保障产品性能品质[58] - 铁路通信信号工程「工厂化」施工成套技术基于BIM建模,将传统施工部分作业前置到工厂化预制阶段,减少现场作业量等[60] - 高速铁路隧道内视频分析技术适应隧道特殊条件,形成多种视频分析算法,为高铁隧道综合视频监控系统应用提供支持[60] - 视联网融合算法仓库技术形成管理算法模型的仓库,实现多厂家、多版本算法快速集成,提升产品智能分析能力[60] 技术成果及荣誉 - 2002年公司“中国铁路提速工程成套技术与装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63] - 2006年公司“ZPW - 2000A型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系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63] - 2007年公司“大秦铁路重载运输成套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63] - 2008年公司“青藏铁路工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63] - 2009年公司“复杂与高速条件下车载安全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63] - 2010年公司“遂渝线无砟轨道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63] - 2012年公司“京津城际铁路工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63] - 2015年公司“京沪高铁工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63] - 2023年公司“一种轨道电路电缆故障在线检测方法和装置”“一种城市轨道交通灵活编组运营的实现方法”获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银奖[65] - 2020 - 2023年获多项国家级认定,包括4个单项冠军示范企业、1个单项冠军产品、4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6] - 报告期完成轨道交通电磁环境效应研究与测试平台建设等多项研发成果[67] - 支撑海外工程建设,雅万高铁完成联调联试等多项成果[70] - 针对川藏铁路完成适应性分析等,针对“CR450科技创新工程”研究列控系统解决方案,完成3万吨级重载列车群组运行控制技术多项研究[71] - 完成基于北斗卫星定位的新型列控系统现场综合试验验证等多项铁路领域行业技术研发[72] - 促进智慧城轨建设,高效能启骥自主运行列控系统发布等多项成果[73] - 基础设备器材研制完成机车车载继电器上道试用等多项成果[73] - 2023上半年新增申请专利629件,其中发明专利549件;新增授权专利333件,其中发明专利259件[75] - 2项发明专利获中国专利奖银奖,3个项目获科技奖一等奖[75] - 承担12项国家级部委支持及14项行业主管单位支持的研究项目,承担20余项国家级和行业级标准编制任务,4项牵头主编的国际标准进展顺利[75] - 报告期内知识产权新增申请数759个、获得数428个,累计申请数9556个、获得数6148个[76] 研发项目投入情况 - 轨道交通电磁环境效应研究与测试平台建设总投资4319万元,本期投入768.26万元,累计投入3988.50万元[83] - 新一代调度集中系统研发总投资15,858.06万元,本期投入1097.90万元,累计投入9475.55万元[85] - 重载货运列车自组网高密度自动运行控制系统开发总投资18,180.98万元,本期投入3153.05万元,累计投入8799.72万元[87] - 列车自主运行控制系统开发总投资20,169.63万元,本期投入4642.90万元,累计投入11,835.06万元[89] - 首速铁路列控系统开发技术研究及设备研预计总投资7420.54,累计投入5705.63 [91] - 信号基础器材项目预计总投资2390.00,本期投入61.68,累计投入1769.21 [93] - 欧洲五国车载系统集成开发预计总投资1148.00,本期投入599.16,累计投入1410.09 [93] - 地铁智能运集开发和应用预计总投资9030.77,本期投入457.44,累计投入6105.26 [96] - 能岔杭式转辙机开发完成相关组件组装调试及试验测试等工作 [97] - 一体化系统及装备研究完成捷克VUZ环线试验及德国、奥地利正线试验等 [104] - 高速磁浮/低高速列车运控系统研究及装备研制预计总投资1525.00,本期投入779.75,累计投入972.00 [105] - 海外铁路列控系统实验平台总投资4004.60,本期投入51.15,累计投入4055.15,完成机电一体化系统研究等[109] - 安全性仿真测试软件总投资3550.00,本期投入2020.02,累计投入3238.64,完成安防集成平台开发等[109] - 泰恩联锁设备总投资412.30,本期投入23.22,累计投入434.54,完成实验室建设,设备运行稳定[111] - 市域(郊)新型列控系统及设备研制预计规模428.30,开展多项开发与试验[122] - 列车自主感知系统开发总投资2338.00,本期投入628.08,累计投入1417.78,完成安全性仿真测试软件开发等[124] - 视联网融合分析平台技术研发总投资1464.00,本期投入421.75,累计投入1266.44,开展多制式控制系统开发[126] - 轨道交通周界入侵报警系统研究与应用总投资867.00,本期投入308.73,累计投入711.01,完成泰国联锁工程设备开发及测试[135] - 基于LTE - M的城市轨道交通无线智能调度通信系统总投资516.00,完成初始版本软件开发及技术规范编制[146] - 轨道交通5G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及下一代通信设备研制总投资1888.00,完成多个模块架构设计和核心部分搭建等[153] - 周界入侵报警系统和雷视一体机项目预计总投资1818.40,本期和累计投入均为284.43 [169] - 铁路通信综合监测技术应用项目预计总投资1323.00,本期和累计投入均为121.92 [170] - 准池重载路(5G - R)系统研究完成400MHZ数字列车无线调度通信样机组装及现场试验 [172] - 川藏铁路列控系统预计总投资2000.00,本期投入131.00 [172] - 高铁列控系统研究预计总投资1367.00,本期投入58.21 [174] - 控制一体化与群程连输服务技术预计总投资1450.00,本期投入73.47 [175] - 货场数字化管控技术研究预计总投资1407.00,本期投入99.09 [177] - 新一代网络化智能列控系统总投资规模13200.00,累计投入4602.09[179] - 市域铁路公交化网络化列车调度系统总投资4493.89,本期投入601.58[181] - 城轨运营综合自动化系统总投资5809.36,本期投入94.48,累计投入94.48[184] - 轨道交通基础装备安全产品总投资5608.94,本期投入1885.99,累计投入2838.9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