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太平(00966)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太平:资负筑底,否极泰来
广发证券· 2024-06-14 21:31
公司简介 - 中国太平的前身"中保国际"于2000年在港交所上市,是我国首家境外上市保险公司,拥有悠久的历史 [8][9][10] - 公司股权架构稳定,财政部持有集团90%股份,通过太平集团香港持有上市主体61.25%股权 [11] - 公司拥有最为齐全的牌照,在我国10个保险集团中仅有中国太平和中国人保具备寿险、财险、再保险和资产管理的全牌照 [12][13] 战略发展历程 - 2012-2017年,公司经历了"三年再造"和"精品战略"两个三年战略,推动公司规模和价值指标大幅提升,远超同业 [16][22][23][25] - 2018-2020年,公司受行业景气度下滑和管理层频繁变更的影响,经营指标出现下滑 [31][32][33][34] - 2021年至今,公司提出"高质量发展战略",坚定走价值成长的发展道路,改革效果开始逐步释放 [38][39][40] 寿险业务 - 太平人寿保费规模从2009年的216亿港元提升至2023年的1875亿港元,年均复合增速达16.7%,市场份额从2.8%提升至4.8% [43][44] - 个险渠道为主,银保渠道为辅的渠道结构基本形成,个险渠道代理人规模经历了大开大合的发展趋势 [45][46][47][51] - 公司注重续期业务管理,个险和银保渠道的继续率长期稳居行业前列 [66][67][68] - 新业务价值增速有望持续领跑行业,内含价值增速受投资收益率差异影响有所波动 [70][71][72][75][77] 其他业务 - 财险业务以境内财险为主,保费规模从2009年的59亿港元提升至2023年的385亿港元,年均复合增速为14.4% [83][84][87] - 再保险业务整体保持较快增长,但受疫情和巨灾损失影响,综合成本率居高不下 [91][92][93][94] 投资管理 - 公司整体投资风格稳健,固收类资产占比较高,权益类资产占比略低于同业 [96][97] - 净投资收益率略低于同业,总投资收益率处于行业中游水平 [99][100][101] - 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快速增长,第三方资金占比大幅提升 [103][104][105] 估值与投资建议 - 公司估值较低,P/EV和PB估值均处于历史低位,较同业有较大提升空间 [107][108][110] - 预计2024-2026年EPS分别为1.75/2.02/2.39港币/股,给予公司"买入"评级,合理价值13.51港币/股 [116]
中国太平:预计2024年资产负债两端均呈回升态势,上调目标价
交银国际证券· 2024-06-04 15:01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中国太平保险(966 HK)维持买入评级[4] 报告的核心观点 1) 预计2024年资产负债两端均呈回升态势,上调目标价[4] 2) 预计2024年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超10%,主要来自三方面因素:预定利率同比下调、银保渠道报行合一降低费用率、产品结构优化[4] 3) 预计2024年投资收益有望同比回升,主要由于房地产行业支持政策持续推出有利于改善经济增长预期,推动股票市场回暖,以及推动债券收益率在低位上回升[4] 4) 太平人寿偿付能力充足率在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自4Q23以来显著提升,主要由于净资产增加,发行110亿永续债补充核心二级资本[4] 财务数据总结 1) 预计2024年收入同比增长5.9%,净利润同比增长17%[2] 2) 预计2024年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2.6%,内含价值同比增长8.1%[4] 3) 预计2024年投资资产同比增长8.9%,总资产同比增长8.6%[7] 4) 预计2024年保险合同负债同比增长9.0%,总负债同比增长8.6%[7]
20240517
太平洋· 2024-05-19 12:25
业绩总结 - 公司一季度交保费超过去年同期保费[4] - 公司在2021年市场上唯一实现信用价值正增长的公司[10] - 公司在2022年对标公司的价值增长中排名第一[10] - 公司在2021年的流失率虽然不佳,但其他指标表现良好[13] - 公司在财报中使用两套会计准则,导致净利润数据不同[14] 用户数据 - 银保渠道价值贡献提升至30%[6] - 公司在网点上已经有显著的增量[8] - 公司通过保护代理人收入策略确保代理人的生存和发展[12] - 公司在推动分红险销售方面取得明显提升,产品结构逐步多元化,分红险占比有效提升[23] - 月缴产品新单保费占比达到30%左右[35] 未来展望 - 公司围绕着价值品质专业展开高质量发展的战略[11] - 公司强调长期稳定向上的分红趋势,而不是短期调整[15] - 公司在资产端方面注重投资情况,资产负债匹配方面有11年的提升,负债端为16年,资产负债97的缺口大约在5年左右[19] - 公司今年主要考虑高股息策略品种,已切换部分股票至高股息品种[26] - 公司适当分散银行股,降低集中度,对今年股票投资收益有帮助作用[27] 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 - 公司在推动分红险销售方面取得明显提升,产品结构逐步多元化,分红险占比有效提升[23] - 公司在资产端配置方面主要考虑高股息策略品种,增加OCI股票的配置,持有期限更长[25] - 公司今年主要考虑高股息策略品种,已切换部分股票至高股息品种[26] 市场扩张和并购 - 公司在2021年市场上唯一实现信用价值正增长的公司[10] - 公司在2022年对标公司的价值增长中排名第一[10] - 公司在资产端方面注重投资情况,资产负债匹配方面有11年的提升,负债端为16年,资产负债97的缺口大约在5年左右[19] 负面信息 - 公司在2021年的流失率虽然不佳,但其他指标表现良好[13] - 公司在财报中使用两套会计准则,导致净利润数据不同[14] - 长端利率下行可能导致保险公司利差损风险增加,需要持续观察[41]
交流240517
太平洋· 2024-05-17 22:50
业绩总结 - 公司一季度细缴保费超过去年同期保费[4] - 公司在2021年市场上表现突出,是唯一一家信用价值正增长的公司[10] - 公司在2022年继续追求价值成长,表现相对比较突出[10] - 公司新单保费占比达到30%左右,对整体中高科经营起到促进作用[35] - 月缴产品继续率逐年上升,已超过精算假设水平[35] 用户数据 - 公司通过保护代理人收入策略,保证代理人存活并留存团队,留存率良好[12] - 公司成立高科业务部,专门服务高净值客户,满足高端客户稳健保险需求[36] - 公司建立高科会客厅,提供高科业务客户会议等服务,全国多地布局[37] 未来展望 - 公司正在推动产品结构多元化,包括升级现有产品、投入抗氧资源、推动分红产品等,分红险的销售占比有明显提升[23] - 公司关注长期利率下行对保险公司利差的影响,需要持续观察[40] 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 - 公司围绕着价值品质专业展开业务,持续追求价值成长并与市场对标[10] - 公司对传统险账户增加OCI股票的配置,主要考虑高股息的策略品种,OCI股票占比大约在15%左右[25] 市场扩张和并购 - 公司在市值管理方面非常重视,会积极提升市值管理效率和与投资者沟通频率[17] - 公司房地产投资主要分为直接持有和金融产品间接持有,风险相对较小[39] 负面信息 - 公司资产端的97提升到大约11年,负债端的97大约是16年,资产负债97的缺口大约在5年左右[19] - 公司整体负债成本低于3%,预计未来总的保证和非保证成本也不会超过3%[21]
中国太平(00966) - 2023 - 年度财报
2024-04-26 16:31
财报内容结构 - 公司2023年年报包含公司资料、管理层回顾分析、内含价值报告、财务报告等内容[1][2] - 财务报告涵盖综合损益表、综合财务状况表等多种报表[2] - 综合财务报表附注包含编制基准、风险管理、营运分部等多项内容[3][4] 公司治理结构 - 董事会成员包括执行董事王思东、尹兆君等,非执行董事郭兆旭、胡兴国等[5] - 审核委员会主席为胡定旭等,薪酬委员会主席为诸大建等,提名委员会主席为王思东等[5] - 风险管理委员会主席为解植春,成员包括尹兆君、郭兆旭等[6] - 公司秘书为张若晗,授权代表为王思东和张若晗[6] 公司基本信息 - 注册办事处位于香港北角京华路18号中国太平金融中心25楼[6] - 独立核数师为罗兵咸永道会计师事务所[6] - 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股份代码为HK00966[6]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3年集团总资产突破1.5万亿港元,较2022年末增长14.2%;管理投资资产规模近2.5万亿港元;股东应占溢利61.90亿港元,同比提升44.1%[12][14] - 截至2023年底,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137万亿元人民币,较年初增长6.3%[13][15] - 股东应占溢利61.90亿港元,同比增长44.1%[45] - 合同服务边际2112亿港元,较去年末下降4.6%[45] - 普通股股东应占权益789.88亿港元,较去年末下降5.9%[45] - 总资产15095亿港元,较去年末增长14.2%[45] - 股东应占每股总内含价值经济假设调整前口径值为60.11港元,较去年末增长9.1%[45] - 集团总投资资产13495亿港元,较去年末增长14.9%,总投资收入335.66亿港元,同比增长138.8%[51] - 2023年末集团投资资产13495亿港元,较去年末增长14.9%,总投资收益335.66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8.8%[52] - 2023年集团持有高股息策略港股战胜恒生指数(含息)18.47个百分点,整体权益战胜沪深300指数8.18个百分点[52] - 保险服务收入2023年为107,488.85百万港元,较2022年的108,906.24百万港元下降1.3%[62] - 保险服务费用2023年为(86,255.38)百万港元,较2022年的(88,823.60)百万港元下降2.9%[62] - 保险服务业绩2023年为18,531.26百万港元,较2022年的17,949.96百万港元增长3.2%[62] - 净投资业绩2023年为(1,838.15)百万港元,较2022年的(7,480.31)百万港元下降75.4%[62] - 除税前溢利2023年为11,658.07百万港元,较2022年的6,113.85百万港元增长90.7%[62] - 除税后溢利2023年为10,276.94百万港元,较2022年的8,356.93百万港元增长23.0%[62] - 股东应占溢利净额2023年为6,189.76百万港元,较2022年的4,296.90百万港元增长44.1%[62] - 总资2023年为1,509,497.49百万港元,较2022年的1,321,590.06百万港元增长14.2%[63] - 总权益2023年为132,595.65百万港元,较2022年的109,797.44百万港元增长20.8%[63] - 2023年末总权益为132,595.65,2022年末为109,797.44 [71] - 2023年总资1,255,876.78百万港元,2022年为1,099,619.38百万港元,增长14.2%;2023年总权益1,261,767.89百万港元,2022年为1,260,747.57百万港元,增长1.7% [81] - 2023年确认于损益表之溢利净额为10,276.94,2022年为8,356.93 [71] - 2023年太平资产、太平资本、太平金控、太平养老的资产管理规模分别为15481.6358亿港元、678.1466亿港元、1184.2653亿港元、6055.7196亿港元,较2022年分别增长15.1%、55.0%、-5.4%、-9.8%[137] - 2023年集团内保险资金资产和第三方管理资产分别为13495.3170亿港元、10900.0312亿港元,较2022年分别增长14.9%、-0.3%[138] - 2023年净投资收益为449.2437亿港元,较2022年的449.7549亿港元下降0.1%[139][140][141] - 2023年已实现及未实现资本利得亏损113.5851亿港元,较2022年的亏损309.2220亿港元减亏[139][140][141] - 2023年总投资收益为335.6586亿港元,较2022年的140.5329亿港元增长138.8%[140][143][145] - 2023年净投资收益率为3.56%,较2022年的3.86%下降0.30个百分点[140] - 2023年总投资收益率为2.66%,较2022年的1.21%增长1.45个百分点[140][143][145] - 2023年综合投资收益率为5.01%,较2022年的2.35%增长2.66个百分点[140] - 截至2023年末,集团保险资金中固定收益投资、权益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物业、现金及其他的占比分别为78.3%、16.3%、2.1%、1.8%、1.5%[147] - 截至2023年末,集团内保险资金固定收益类、权益类、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物业、现金及其他投资占比分别为78.3%、16.3%、2.1%、1.8%、1.5%[148] - 2023年末,集团持有债券投资9265亿港元,占总资产比例61.3%,境内债券投资占88.8%,其中99.9%为高信用等级债券;境外债券投资占11.2%,国际评级BBB及以上比例约88.4%[148][150] - 2023年末,集团持有债权产品775亿港元,占总资产比例5.1%,境内债权类金融产品AAA级、AA+级产品及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占比分别为83.1%、2.0%、14.9%;境外主要投向私募债权与债权基金[149][151] - 2023年末,房地产债权类金融产品投资207亿港元,占总资产比例1.4%,较去年末降低0.6个百分点[153][158] - 2023年末,集团管理的第三方资产总额达10900亿港元,较去年末基本持平;太平资产(含太平基金)实现税费扣除前总管理费收入18.93亿港元,其中集团外管理费9.22亿港元,占比48.7%[154][155][159] - 2023年12月31日,集团现金及银行存款为952.69亿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1167.30亿港元[156][160] - 2023年12月31日,集团需付息票据及已提取银行贷款额度分别为286.07亿港元及711.80亿港元,2022年12月31日分别为273.98亿港元及606.84亿港元;中国太平控股综合财务杠杆比率为29.6%,2022年12月31日为26.0%[157][161] - 2023年12月31日,集团雇员总人数达65378人,2022年为68386人,减少3008人;总员工成本(不含退休计划供款)为127.62亿港元,2022年为150.73亿港元,减少15.3%[167][168]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寿险保险服务收入、保险服务业绩(人民币口径下)均同比正增长;太平人寿新业务价值正增长;太平财险保费规模首次突破300亿元人民币[12][14] - 全年累计承保“一带一路”沿线项目474个[13][15] - 大湾区保费规模站稳500亿元人民币台阶[13][15] - 服务实体经济投入超1万亿元人民币,绿色金融投资超600亿元人民币[13][15] - 2023年12月,上海中国太平·梧桐人家老年居民数量超1000人[16] - 集团“自建 + 合作”养老社区数量达50个,自建自营养老床位数超1万张[16] - 金融科技生态系统建设推出四大子生态系统,两大生态系统成员分别增至26个和35个[16] - 2023年签约战略合作伙伴达114家,贡献保费588.52亿港元[17][21] - 2023年12月,中国太平上海梧桐人家养老社区入住长者突破1000人[21] - 目前,集团“自建+合作”养老社区达50家,自建自营养老床位突破1万张[21] - 医康养、金融科技生态联盟成员数量分别增至26和35家[21] - 太平人寿原保费同比增长9.6%,新单保费同比增长24.3%,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27.8%[46] - 太平养老团体员工福利保障业务同比增长14.2%,高价值长险业务同比增长51.3%,个人养老金业务保费收入1.4亿元[46] - 太平财险保险服务收入同比增长7.9%,综合成本率98.4%[47][48] - 太平再保险保险服务收入同比增长8.6%,综合成本率95.6%[48][49] - 2023年末公司与114家大客户建立战略客户合作关系,贡献总保费规模588.52亿港元,养老金新增缴费543.43亿港元[53] - 2023年境内交叉销售实现保费96.49亿港元,其中寿销产保费72.06亿港元,寿销养保费19.83亿港元,养销产保费3.04亿港元,产销养保费1.17亿港元,产销寿保费3964万港元[53] - 集团“自建 + 合作”养老社区达50家,覆盖22省(直辖市)40市,自建自营养老床位突破1万张[54][55] - 寿险业务保险服务收入615.75亿港元,同比下降3.9%,保险服务业绩166.19亿港元,同比下降0.3%;人民币口径下,保险服务收入同比增长0.7%,保险服务业绩同比增长4.4% [78][79] - 2023年太平人寿发行永续资本证券110亿元人民币,太平控股向太寿香港增资40亿港元 [82] - 寿险业务合同服务边际1月1日余额220,683.17百万港元,同比下降5.8%;12月31日余额210,336.64百万港元,同比下降4.7% [83] - 太平人寿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023年为284%,2022年为194%,提升90个百分点 [85] - 太平养老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023年为229%,2022年为224%,提升5个百分点 [85] - 太平人寿(香港)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023年为235%,2022年为204%,提升31个百分点 [85] - 太平人寿原保费从去年的1791.47亿港元增长4.7%至1875.03亿港元[86][87] - 太平养老原保费从90.6121亿港元增长9.0%至98.7852亿港元[86] - 太平人寿(香港)原保费从194.0426亿港元下降8.0%至178.5571亿港元[86] - 太平新加坡原保费从11.223亿港元下降32.5%至7.5731亿港元[86] - 太平人寿个人代理原保费从1220.7803亿港元增长2.7%至1253.2283亿港元[87] - 太平人寿银行保险原保费从491.5072亿港元增长8.3%至532.1657亿港元[87] - 太平人寿团体原保费从4.9375亿港元增长33.0%至6.5674亿港元[87] - 太平人寿多元销售原保费从74.2405亿港元增长11.9%至83.0677亿港元[87] - 太平人寿市场份额为4.8%,与2022年持平[96] - 太平人寿个人代理每月人均期缴原保费从13685元增长至14410元,增加725元[96] - 境内财产保险业务保险服务收入324.0444亿港元,同比增长3.0%,保险服务费用311.0255亿港元,同比增长4.3%[99] - 境内财产保险业务除税前亏损433万港元,去年同期溢利2.6429亿港元,除税后溢利8639万港元,同比下降71.0%[99] - 境内财产保险业务综合成本率98.4%,较去年上升1.2个百分点[99] - 截至12月31日,境内财产保险业务总资产430.8943亿港元,同比增长3.9%,总权益92.1842亿港元,同比增长13.5%[100] - 2023年中国太平控股对太平财险现金增资10亿元人民币[100][101] - 太平财险原保费由去年的329.21亿港元增长1.4
NBV、净利润实现高增长,24年一季度银保表现亮眼
海通证券· 2024-03-28 00:00
业绩总结 - 中国太平公司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61.9亿港元,同比增长44.1%[1] - 太平人寿NBV为75.1亿港元,同比增长0.7%[3] - 公司2024年预测净利润为78.86亿港元,同比增长27.4%[8] - 中国平安-A的2024年VNB为1.79亿元,较2021年增长了约29.7%[11] - 中国太保-A的2024年P/E为0.36倍,较2021年下降了约18.2%[11] - 中国太平2026年的P/E为2.28倍,较2023年下降了约40.1%[12] - 中国太平2026年的净利润增长率为16.01%[12] 公司展望 - 公司2024年预测净利润为78.86亿港元,同比增长27.4%[8] 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 - 中国平安-A的2024年VNB为1.79亿元,较2021年增长了约29.7%[11] 市场扩张和并购 - 中国太保-A的2024年P/E为0.36倍,较2021年下降了约18.2%[11] 其他新策略 - 中国太平2026年的P/E为2.28倍,较2023年下降了约40.1%[12] - 中国太平2026年的净利润增长率为16.01%[12]
公司年报点评:NBV、净利润实现高增长,24年一季度银保表现亮眼
海通国际· 2024-03-28 00:00
公司投资评级和核心观点 - 中国太平发布2023年业绩:归母净利润61.9亿港元,同比+44.1%;其中23H2归母净利润9.7亿港元,同期扭亏为盈 [1][2] - 2023年报将长期投资回报假设和风险贴现率假设分别由5%、11%下调至4.5%、9%,对EV、NBV均有影响 [2] - 2023年末集团EV为2031亿港元,同比+2.5%;可比口径下,集团EV和寿险EV分别同比+9.1%、+8.2% [2] - 太平人寿NBV 75.1亿港元,同比+0.7%;可比口径下NBV同比+26.0%,其中个险、银保NBV分别同比+7.2%、+217% [2][3] 寿险业务表现 - 太平人寿新单保费同比+24.3%;个险长险首年期缴200亿港元,同比+13.3%;银保长险首年期缴169亿港元,同比+45.5% [3][4] - 传统寿险同比+39.7%,占比同比+9.5pct,增额终身寿等传统寿险热销带动了传统寿险占比提升 [4] - 代理人规模23万人,较年初-40.0%,较年中-26.7%;每月人均期缴原保费较年初+5.3%至14410元 [4] - 2024年银保渠道将会成为公司内部新的价值发力点 [4] 财险业务表现 - 太平财险综合成本率98.4%,同比+1.2pct [5] - 太平财险原保费收入334亿港元,同比+1.4%;车险/水险/非水险分别同比-2.0%/+6.2%/+7.5% [5] - 车险/水险/非水险占比分别为61.6%/2.1%/36.3% [5] - 境外财险业务中太平香港/太平澳门承保综合成本率分别为93.3%/80.8%,分别同比-2.1pct/+9.2pct [5] 投资收益表现 - 集团投资资产规模13495亿港元,较年初+14.9%;固收类/权益类资产占比分别为78.3%/16.3%,分别同比+2.7pct/-1.5pct [6] - 全年净投资收益449亿元,同比-0.1%;总投资收益336亿港元,同比+138.8% [6] - 净投资收益率3.56%,同比-0.3pct;总投资收益率2.66%,同比+1.45pct;综合投资收益率5.01%,同比+2.66pct [6] 估值及风险提示 - 目前股价对应2024E PEV仅0.1x,给予公司0.15倍2024E PEV,对应目标价9.26港元,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7] - 风险提示:1)长端利率趋势性下行;2)新单保费增长不及预期 [7]
2023年年报业绩点评:低基数推动盈利改善,NBV符合预期
国泰君安· 2024-03-26 00:00
业绩总结 - 中国太平2023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4.1%[1] - 中国太平23年NBV同比增长26.0%[3] - 2023年中国太平的财险总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4%[4] - 2023年中国太平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4.1%[7] - 2023年中国太平的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0.7%[7] - 2023年中国太平的首年年化保费同比增长18.5%[7] - 2023年中国太平的寿险业务期末内含价值较上年增长1%[8] 分红情况 - 中国太平2023年分红率由33.4%下调至17.4%[2] 渠道情况 - 2023年中国太平的寿险首年保费按渠道呈现不同增长趋势,代理人渠道和银保渠道的贡献度分别为10.9%和6.5%[6] - 2023年中国太平的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0.7%,代理人渠道的贡献度为0.6%[7] 投资资产情况 - 2023年中国太平的总投资资产较上年末增长14.9%,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比76.7%[6] 其他信息 - 中国太平具有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9]
中国太平(00966) - 2023 - 年度业绩
2024-03-25 17:38
集团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3年集团总资产突破1.5万亿港元,较2022年末增长14.2%;管理投资资产规模近2.5万亿港元;股东应占溢利61.90亿港元,同比提升44.1%[4] - 截至2023年底,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137万亿元人民币,较年初增长6.3%[5] - 2023年保险服务收入107,488.85百万港元,较2022年的108,906.24百万港元下降1.3%[21] - 2023年保险服务费用86,255.38百万港元,较2022年的88,823.60百万港元下降2.9%[21] - 2023年保险服务业绩18,531.26百万港元,较2022年的17,949.96百万港元增长3.2%[21] - 2023年净投资业绩 - 1,838.15百万港元,较2022年的 - 7,480.31百万港元下降75.4%[21] - 2023年除税前溢利11,658.07百万港元,较2022年的6,113.85百万港元增长90.7%[21] - 2023年总资产1,509,497.49百万港元,较2022年的1,321,590.06百万港元增长14.2%[22] - 2023年总权益132,595.65百万港元,较2022年的109,797.44百万港元增长20.8%[22] - 2023年总内含价值289,336.56百万港元,较2022年的265,722.86百万港元增长8.9%[22] - 集团2023年总资产48181.66百万港元,较2022年下降4.4%;总权益11130.59百万港元,较2022年增长1.2%[54] - 集团总投资收益2023年为33565.86百万港元,较2022年增长138.8%;净投资收益率下降0.30点;总投资收益率增加1.45点;综合投资收益率增加2.66点[61] - 集团内保险资金净投资收益从2022年的449.75亿港元降至2023年的449.24亿港元,降幅0.1%;已实现及未实现资本利得从2022年亏损309.22亿港元减亏至2023年亏损113.59亿港元[63] - 2023年集团投资资产总投资收益为335.66亿港元,较2022年的140.53亿港元增长138.8%,总投资收益率从2022年的1.21%增至2023年的2.66%[63] - 2023年12月31日集团现金及银行存款为952.69亿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1167.30亿港元[70] - 2023年12月31日集团需付息票据及已提取银行贷款额度分别为286.07亿港元及711.80亿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273.98亿港元及606.84亿港元;综合财务杠杆比率为29.6%,2022年为26.0%[71]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调整后总内含价值为272123百万港元,调整前为289337百万港元,2022年为265723百万港元;以人民币计量,调整后为2466.04亿元,调整前为2622.03亿元,2022年为2373.62亿元[87][88] - 2023年保险服务收入为107,488,846千港元,2022年为108,906,236千港元[105] - 2023年保险服务业绩为18,531,257千港元,2022年为17,949,962千港元[105] - 2023年投资回报为33,565,858千港元,2022年为14,053,288千港元[105] - 2023年除税前溢利为11,658,067千港元,2022年为6,113,846千港元[105] - 2023年除税后溢利为10,276,941千港元,2022年为8,356,929千港元[105]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资产总值为1509497488千港元,较2022年重列后的1321590064千港元增长14.22%[107]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负债总值为1376901834千港元,较2022年重列后的1211792628千港元增长13.63%[107]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资产净值为132595654千港元,较2022年重列后的109797436千港元增长20.76%[107] - 2023年法定存款为6126504千港元,较2022年重列后的6113255千港元增长0.22%[107] - 2023年物业及设备为34787745千港元,较2022年重列后的34083236千港元增长2.06%[107] - 2023年投资物业为24685922千港元,较2022年重列后的21830927千港元增长13.08%[107] - 2023年保险合同资产为1451667千港元,较2022年重列后的1653570千港元下降12.21%[107] - 2023年保险合同负债为1196541128千港元,较2022年重列后的1041941305千港元增长14.84%[107] - 2023年公司股本为40771408千港元,与2022年持平[108] - 2023年公司储备为38216702千港元,较2022年重列后的43165961千港元下降11.46%[108] - 2022年12月31日公司综合权益总额为109,797,436千港元[109] - 2023年1月1日公司综合权益总额为108,843,595千港元[109] - 2023年度公司溢利为10,276,941千港元[109] - 2023年度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减递延税项)为 - 11,884,125千港元[109] - 2023年度公司综合收益总额为 - 1,607,184千港元[109] - 2023年向股东宣布的股息为934,445千港元[109] - 2023年附属公司向非控股股东宣布的股息为983,759千港元[109] - 2023年向附属公司注入资本为11,700千港元[109] - 2023年发行永续次级资本证券/永续资本证券为27,764,837千港元[109]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综合权益总额为132,595,654千港元[109] - 2023年经营业务除税前溢利为11,658,067千港元,2022年为6,113,846千港元[111] - 2023年经营业务所产生之现金为111,772,663千港元,2022年为95,708,937千港元[112] - 2023年经营业务所产生之现金净额为111,580,060千港元,2022年为95,033,029千港元[112] - 2023年投资业务所动用之现金净额为130,951,036千港元,2022年为80,297,746千港元[113] - 2023年融资活动所产生之现金净额为19,785,533千港元,2022年动用9,760,125千港元[114] - 2023年汇率转变影响为 - 332,584千港元,2022年为 - 2,640,518千港元[114] - 2023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加净额为81,973千港元,2022年为2,334,640千港元[114] - 2023年1月1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42,472,429千港元,2022年为40,137,789千港元[114] - 2023年12月31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42,554,402千港元,2022年为42,472,429千港元[114] 各业务线保费及收入关键指标变化 - 2023年太平财险保费规模首次突破300亿元人民币[4] - 2023年全年累计承保“一带一路”沿线项目474个[5] - 大湾区保费规模站稳500亿元人民币台阶[5] - 2023年签约客户贡献总保费规模588.52亿港元,战略客户总数已达114家[7] - 太平人寿原保费同比增长9.6%,新单保费同比增长24.3%,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27.8%[15] - 太平财险保险服务收入同比增长7.9%,综合成本率98.4%[16] - 太平再保险保险服务收入同比增长8.6%,综合成本率95.6%[17] - 集团与114家客户建立战略客户合作伙伴关系,签约客户贡献总保费规模588.52亿港元,养老金新增缴费543.43亿港元[18] - 2023年境内交叉销售共实现保费96.49亿港元[18] - 集团寿险业务保险服务收入615.75亿港元,同比下降3.9%,保险服务业绩166.19亿港元,同比下降0.3%;人民币口径下,保险服务收入同比增长0.7%,保险服务业绩同比增长4.4%[28] - 太平人寿原保费由2022年的1791.47亿港元增长4.7%至2023年的1875.03亿港元;太平养老增长9.0%至98.7852亿港元;太平人寿(香港)下降8.0%至178.5571亿港元;太平新加坡下降32.5%至7.5731亿港元[32] - 太平人寿个人代理渠道原保费2023年为125.32283亿港元,较2022年的122.07803亿港元增长2.7%;银行保险渠道增长8.3%至53.21657亿港元;团体渠道增长33.0%至6.5674亿港元;多元销售渠道增长11.9%至8.30677亿港元[33] - 银行保险渠道长险首年期缴保费2023年为16.93765亿港元,较2022年的11.64308亿港元增长45.5%;续年保费下降3.4%至36.10943亿港元;短期险下降18.7%至8512万港元[34] - 传统寿险原保费2023年为71.77057亿港元,较2022年的51.38911亿港元增长39.7%;长期健康险下降6.5%至36.64602亿港元;年金保险下降9.4%至36.03481亿港元;分红保险下降12.9%至32.26862亿港元[37] - 太平财险2023年保险服务收入32404.44百万港元,较2022年增长3.0%;保险服务业绩525.44百万港元,较2022年下降40.2%[41] - 太平财险2023年原保费为333.87亿港元,较2022年增长1.4%,其中车险保费20559.56百万港元,较2022年下降2.0%;水险保费716.91百万港元,较2022年增长6.2%;非水险保费12110.34百万港元,较2022年增长7.5%[43] - 太平香港2023年保险服务收入3284.46百万港元,较2022年增长3.2%;保险服务业绩218.82百万港元,较2022年增长48.1%[47] - 太平澳门2023年保险服务收入748.94百万港元,较2022年下降8.1%;保险服务业绩144.02百万港元,较2022年下降37.8%[47] - 太平英国2023年保险服务收入293.50百万港元,较2022年下降40.9%;保险服务业绩92.45百万港元,较2022年增长94.1%[47] - 境外财产保险业务中,太平香港2023年原保费2471.09百万港元,较2022年增长6.7%;太平澳门增长10.1%;太平英国下降17.0%;太平新加坡增长5.5%;太平印尼增长24.2%[50] - 再保险业务总保费由2022年的177.50亿港元下降8.4%至2023年的162.51亿港元,其中寿险下降7.1%,非寿险下降8.8%[55] - 再保险业务主要财务数据,2023年保险服务收入9418.50百万港元,较2022年增长8.6%;保险服务费用增长7.5%;持有的再保险合同净费用增长174.4%;保险服务业绩下降42.9%;除税前溢利增长1.4%;除税后溢利下降21.8%;综合成本率增加0.9点[53] 各业务线其他关键指标变化 - 2023年12月,中国太平上海梧桐人家养老社区入住长者突破1000人,集团“自建 + 合作”养老社区达到50家,自建自营养
中国太平(00966) - 2023 - 中期财报
2023-09-25 16:32
财务报表 - 未经审计的财务报表附注中,除税前溢利为75亿美元[1] - 保险服务收入为71亿美元[1] - 利息收益为72亿美元[1] - 金融资产减值净额为74亿美元[1]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84亿美元[1] - 股本为86亿美元[1] - 金融投资的公允价值为94亿美元[1] - 承担的承诺为98亿美元[1] 业绩总结 - 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保险服务收入为54,128,830千元,较2022年同期的56,135,352千元有所下降[3] - 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利息收益为17,636,649千元,较2022年同期的17,857,812千元略有下降[3] - 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投资回报为23,704,554千元,较2022年同期的11,510,289千元大幅增长[3] - 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除税前溢利为7,844,453千元,较2022年同期的7,071,026千元有所增长[3] - 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基本每股盈利为1.365元,较2022年同期的1.205元有所增长[3] 资产和负债 - 2023年6月30日未经审计的保险合同负债为1,111,997,417千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1,041,941,305千元有所增加[6] - 2023年6月30日未经审计的银行借款为64,323,143千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60,684,134千元有所增加[6] - 2023年6月30日未经审计的证券回购协议下的出售证券为40,744,279千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27,175,308千元有显著增加[6] 业务模式和风险 - 保险合同和再保险合同使公司面临财务风险[22][23] - 投资合同中包含有相机参与分红特征的被归类为保险合同[25][26] - 公司在合同开始时将衍生工具和独立投资成分与保险或再保险合同分离,并将其作为独立的金融工具进行核算[30] 金融工具 - 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净收益和损失在损益中确认,除非它们来自被指定为对冲工具的衍生品[173] - 金融负债按公允价值计量,净收益和损失在损益中确认,除非它们来自于指定为对冲工具的衍生品[173] -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有效利率计算包括交易成本和费用[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