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医疗(00853)

搜索文档
微创医疗(00853) - 2023 - 年度业绩
2024-03-28 21:08
公司业绩 - 二零二三年全年业绩收入达到950.7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5.8%(剔除汇率影响)[2] - 上海微创心脉医疗科技收入同比增长32%,微创脑科学收入同比增长22%,微创心通医疗科技收入同比增长33%,微创医疗机器人收入同比增长258%[2] - 二零二三年全年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经调整净亏损434.6百万美元,较去年收窄13.5%[3] - 二零二三年度收入为950,725千美元,较二零二二年度增长12.9%[5] - 研究及开发成本为379,428千美元,较二零二二年度减少9.6%[5] - 本公司年内亏损为649,157千美元,较上一年度增加10.3%[5] - 年内虧損每股基本为26.19美分,较上一年度增加8.8%[5] - 年内虧損每股摊薄为27.17美分,较上一年度增加8.9%[5] - 年内其他全面收益为18,695千美元,较上一年度减少89.6%[6] 资产负债 - 流动资产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019,551千美元,较上一年度减少15.3%[7] - 流动负债中可换股债券为456,634千美元,较上一年度新增[7] - 流动资产净值为739,363千美元,较上一年度减少42.1%[7] - 总资产减流动负债为2,661,321千美元,较上一年度减少20.1%[7] - 非流动负债中,可转换债券从2022年的769,553千美元下降至2023年的306,103千美元[8] - 资产净值从2022年的1,792,668千美元下降至2023年的1,402,997千美元[8] 融资与债券 - 公司的流动资金主要取决于2024年6月前能否获得外部融资以满足可转换债券持有人的赎回要求[14] - 公司董事考虑未来流动资金及可动用财务资源,已审阅现金流量预测[15] - 公司采取多项策略提高流动资金,包括成本控制、削减研发成本、推迟资本支出计划[15] - 公司正积极与银行及投资者磋商再融资事宜[15] - CRM Cayman在二零二三年发行了优先股,股份购回义务达到了215,028千美元[49] - 二零二三年截至报告期末,应償还计息借贷总额为803,768千美元,较二零二二年的522,076千美元增长了54.1%[50] - 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本集团提取的银行融资总额为120,773,000美元,较二零二二年的92,665,000美元增长了30.3%[51] 分部业务 - 公司按不同业务性质和地区组织分部管理,包括心血管介入业务、骨科医疗器械业务、心律管理业务等[22] - 公司监控分部的业绩、资产和负债,分部资产包括所有流动和非流动资产,分部负债包括个别分部活动直接负债[23] - 分部利润/亏损计量方式为“可呈报分部利润/亏损净额”,不包括特定项目如未分配汇兑收益/亏损、未分配公司收入和支出等[25] - 二零二三年可呈报分部收入达到968,295千美元,其中大动脉及心血管介入业务占比最高[27] - 可呈报分部利润净额为-534,485千美元,主要受到骨科医疗和心律管理业务的亏损影响[27] - 银行存款的利息收入为23,802千美元,利息支出为48,918千美元[27]
2023年报业绩预告点评:亏损幅度扩大,业绩预告低于预期
光大证券· 2024-03-25 00:00
业绩总结 - 公司23年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约15%,但亏损幅度扩大,预计亏损不超过6.50亿美元,同比减亏超过13%[1] - 公司2023-2025年的营业收入、净利润、EPS预测逐年增长,但净利润增长率逐年下滑[3] 研发成果 - 公司研发投入强劲,取得多项研发成果,维持高值耗材领军地位,预计23年EPS为-23.08美分,24年EPS为-21.27美分,25年EPS为-21.11美分[2] 公司介绍 - 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证监会批准的首批三家创新试点证券公司之一,也是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的核心金融服务平台之一[10] - 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财务顾问等多项业务[10] 免责声明 - 报告中的资料、意见、预测反映了光大证券研究所的判断,可能随时进行调整且不予通知,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10]
港股异动 | 微创医疗(00853)再涨超13% 机构看好未来国产医疗器械海外拓展前景
智通财经· 2024-02-20 11:54
微创医疗股价表现 - 微创医疗(00853)近期股价暴涨,2月16日涨幅达24%[1] - 今日早盘再涨超13%[1] 国产医疗器械海外拓展前景 - 国金证券看好国产医疗器械海外拓展前景[2] - 建议关注在产品临床创新、制造供应、客户粘性渠道布局方面具备优势的企业[2] 心脉医疗和微创脑科学业绩预测 - 心脉医疗预计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 - 微创脑科学预计2023年将实现净利润扭亏为盈且增长强劲[3]
微创医疗(00853) - 2023 - 中期财报
2023-09-21 20:30
公司概况 - 微创医疗科学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创新、制造和销售高端医疗器械产品的领先医疗器械集团[2] - 公司在全球运营多个业务分部,包括心血管介入业务、骨科医疗器械业务、手术机器人业务等[3] - 公司致力于提供能延长和重塑生命的可普惠化真善美方案,全力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的新兴高科技医疗超级集群[5] 财务数据 - 公司截至六月三十日止六个月收入达到482,605千美元,同比增长19%[10] - 毛利为288,416千美元,同比增长16%[10] - 期间亏损为219,921千美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3%[10] - 公司權益股東應佔虧損为162,618千美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8%[10] 业务拓展 - 心血管介入业务收入占比为17.5%,较去年同期增长2.5%[10] - 手术机器人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3,110%[12] - 神经介入业务板块收入同比增长45%[18] - 骨科业务全球营业收入实现10%同比提升,关节产品植入量同比接近翻倍[14] 新产品和技术 - Mona Lisa前列腺穿刺机器人定位系统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20] - 集团及联营公司共有18款产品获得药监局批准上市[21] - 11款产品获得FDA核准,7款产品获得欧盟CE认证[21] - 集团已有30个产品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21] 市场趋势 - 全球主要经济体已基本走出疫情,但全球产业链恢复受阻、制造业疲弱[25] - 中国经济企稳向好,产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25] - 全球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回归正轨,市场需求持续驱动医疗行业稳定增长[25]
微创医疗(00853) - 2023 - 中期业绩
2023-08-30 22:35
整体财务表现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收入4.826亿美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25%(剔除汇率影响)[2] - 同期,公司毛利2.88416亿美元,较2022年增加16%[2] - 公司期间亏损2.19921亿美元,较2022年减少13%[2] - 公司权益股东应占亏损1.62618亿美元,较2022年减少18%[2][3] - 每股基本亏损8.94美分,较2022年减少18%;摊薄亏损9.45美分,较2022年减少16%[2] - 2023年上半年公司资产净值为1,540,656千美元,2022年为1,792,668千美元[7] - 2023年上半年来自与客户订立合约的收入为482,605千美元,2022年为404,984千美元,同比增长约19.17%[12] - 2023年上半年可呈报分部收入为49323.4万美元,2022年同期为41522.9万美元[16][17] - 2023年上半年可呈报分部亏损净额为17183.6万美元,2022年同期为19237.4万美元[16][17] - 2023年上半年期间综合亏损为21992.1万美元,2022年同期为25327.5万美元[18] - 2023年上半年其他收益净额为1703.9万美元,2022年同期为4135.6万美元[19] - 2023年上半年非按公允值计入损益之金融负债利息开支总额为3449万美元,2022年同期为4408万美元[20] - 2023年上半年存货撇减拨备为453.7万美元,2022年同期为129.9万美元[21] - 2023年上半年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减值拨备为56.9万美元,2022年同期为453.6万美元[21] - 2023年上半年法律及专业费用为163.2万美元,2022年同期为403.2万美元[21] - 2023年上半年捐赠款为562.1万美元,2022年同期为347.8万美元[21] - 2023年上半年其他费用为512.1万美元,2022年同期为81.8万美元[21]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综合损益表中的摊销及折旧总额为6843.8万美元,2022年同期为6325.3万美元[22] - 2023年上半年研究及开发成本为1.9913亿美元,2022年同期为1.95051亿美元[22]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综合损益表中的税项为1374.6万美元,2023年适用中国企业所得税率为25%,部分“高新技术企业”附属公司为15%,2022年同期为543.5万美元[23] - 2023年上半年每股基本亏损根据公司普通权益股东应占亏损1.62618亿美元及已发行普通股加权平均数18.19936亿股计算,2022年同期亏损为1.9813亿美元,加权平均数为18.11亿股[25] - 2023年上半年每股摊薄亏损根据公司普通权益股东应占亏损1.71898亿美元及普通股加权平均数18.19936亿股计算,2022年同期亏损为2.04794亿美元,加权平均数为18.16084亿股[26] - 报告期内公司全球业务收入4.826亿美元,同比增长25%,国际业务收入2.344亿美元,同比提升11%[41] - 上半年公司亏损1.62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收窄18%[41]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收入48260.5万美元,较2022年同期40498.4万美元增加19.2%,剔除汇率影响增加24.8%[69][70] - 2023年上半年销售成本1.94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23.5%[80] - 2023年上半年毛利2.88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16.4%,毛利率降至59.8%[81] - 2023年上半年其他收益净额170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降58.8%[82] 各业务板块收入情况 - 剔除汇率影响,微创脑科学收入同比增长45%、心血管介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2%[2] - 心通医疗收入同比增长41%、心脉医疗收入同比增长36%[2] - 微创机器人收入同比增长3110%、骨科医疗器械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中国市场同比增长51%)[2] - 心律管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中国市场同比增长51%),新兴业务收入录得倍数增长[2] - 心血管、大动脈及外周血管、神经介入、心脏瓣膜业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42%、36%、45%、41%,手术机器人业务收入同比增加3110%[41] - 心血管业务全球营业收入7920万美元,同比提升42.4%,海外收入1610万美元,同比增长93.7%[43] - 心血管业务国内销售收入6310万美元,同比增长33.5%,通路类耗材收入同比提升91.9%[44] - 骨科业务全球收入1.159亿美元,同比增长10%,板块净亏损同比收窄[45] - 国际(非中国)骨科业务收入10420万美元,同比增长7.7%,EMEA地区收入同比提升18%,膝关节产品同比增长16%[46] - 中国骨科业务收入1160万美元,同比提升51.1%,关节产品植入量同比近乎翻倍,进口内轴膝关节产品植入量达同期近三倍,毛利率提升16个百分点[46] - 心律管理业务全球收入1.083亿美元,同比增长4.7%[47] - 心律管理国际(非中国)业务收入1.005亿美元,同比增长2.3%,蓝牙起搏器销售额同比提升49%,ICD同比增长13%,EEMEA及亚太地区销售收入分别同比增长73%及63%[47][48] - 心律管理中国业务收入780万美元,同比提升50.5%,国产起搏器产品组合收入同比提升107%[48] - 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收入8900万美元,同比增长35.5%,净利润3950万美元,同比增长30.1%[49] - 海外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销售收入600万美元,同比增长114.3%,产品销售覆盖28个国家[50] - 神经介入业务报告期内收入约4260万美元,同比增长约45.2%(剔除汇率影响),营业溢利约1180万美元,同比增长约505.2%,净利润约840万美元,同比扭亏为盈[51] - 神经介入业务海外收入同比提升27.3%,NUMEN®弹簧圈在5个海外国家和地区实现首批商业化植入,新增于4个国家获证上市[51] - 心脏瓣膜业务报告期内收入2500万美元,较上年同期提升41.4%(剔除汇率影响),毛利率同比提升2个百分点至66.1%,研发、分销及行政开支占收入比例之和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53] - 心脏瓣膜业务国际市场收入同比大幅增长243.1%,已成功开拓逾60家海外中心,实现逾百例商业化植入[54] - 手术机器人业务收入490万美元,同比大幅提升3110.2%(剔除汇率影响)[55] - 外科医疗器械业务收入310万美元,同比显著提升39.4%(剔除汇率影响)[57] - 新兴业务板块介入影像领域阿格斯TM血管内光学干涉断层成像系统及导管出货量和份额显著提升[58] - 非血管介入领域报告期内新增覆盖约200家医院[58] - 康复医疗板块冷热敷加压理疗仪海外获批,首款康复机器人产品“下肢康复训练器”进入量产阶段[58] - 运动医学领域8款产品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2款获FDA 510(K)上市许可[59] - 血糖管理方面La Fenice®胰岛素泵销售额同比近乎翻倍,二代垂体激素注射泵获批上市[59] - 辅助生殖领域3款产品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2款获FDA上市许可[59] - 心血管介入业务收入7921.6万美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30.5%(按美元计)或42.4%(剔除汇率影响)[69][71] - 骨科医疗器械业务收入11586.1万美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7.6%(按美元计)或10.0%(剔除汇率影响)[69][72] - 心律管理业务收入10827.2万美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3.7%(按美元计)或4.7%(剔除汇率影响)[69][73] - 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收入8898.5万美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25.7%(按美元计)或35.5%(剔除汇率影响)[69] - 神经介入业务收入4261.4万美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36.0%(按美元计)或45.2%(剔除汇率影响)[69] - 心脏瓣膜业务收入2503.5万美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31.9%(按美元计)或41.4%(剔除汇率影响)[69] - 手术机器人业务收入489.5万美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3037.8%(按美元计)或3110.2%(剔除汇率影响)[69] - 外科医疗器械业务收入312.1万美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28.3%(按美元计)或39.4%(剔除汇率影响)[69] - 2023年上半年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收入8900万美元,剔除汇率影响同比增35.5%,按美元计增25.7%[74] - 2023年上半年神经介入业务收入4260万美元,剔除汇率影响同比增45.2%,按美元计增36.0%[75] - 2023年上半年心脏瓣膜业务收入2500万美元,剔除汇率影响同比增41.4%,按美元计增31.9%[76] - 2023年上半年手术机器人业务收入490万美元,剔除汇率影响同比增3110.2%,按美元计增3037.8%[77] 业务市场覆盖与产品进展 - “飞燕计划”已在全国超1000个县级行政区完成微创业务覆盖,累计挽救患者超30万人次[44] - 心血管业务报告期内新开发6个国家和地区渠道经销商,冠脉支架获5项首次注册证,球囊产品获1项首次注册证[43] - 中国市场Castor®分支型支架累计覆盖950余家终端医院,累计植入超18000例;Minos®腹主动脉支架累计覆盖700余家终端医院,累计植入超5000例;Reewarm® PTX药物球囊累计覆盖750余家医院,累计植入超15000例[49] - Castor®分支型支架累计进入14个国家,Minos®腹主动脉支架累计进入15个国家,Hercules® - LP直管型支架在16个海外国家进入临床应用[50] - Reewarm® PTX药物球囊于巴西完成海外地区首例临床应用,Minos®腹主动脉支架及Hercules® - LP直管型支架获新加坡卫生科学局注册批准[50] - 神经介入业务报告期内新开发医院逾200家,累计医院覆盖数突破2800家[51] - Bridge®椎动脉支架报告期内新增进入逾230家医院,累计覆盖逾820家医院[51] - NUMEN®弹簧圈报告期内新增进入逾150家医院,累计在逾730家医院获得临床应用[51] - 心脏瓣膜业务VitaFlow®及VitaFlow Liberty®产品新增进入全国约70家医院,累计覆盖逾500家医院,单中心贡献量同比大幅提升8个百分点[53] - 心脏瓣膜业务高潜中心手术量同比增长55%,能独立应用TAVI产品完成手术的术者数量快速攀升[53] - 截至2023年8月,图迈®手术量累计突破1200例,鸿鹄®累计完成超600例临床验证手术[55] - Mona Lisa前列腺穿刺机器人定位系统获国家药监局注册批准,蜻蜓眼®国内获批上市[55][56] - 鸿鹄®于2023年5月及7月先后获巴西及澳大利亚监管机构批准上市,已在五地获证[56] - 蜻蜓眼®成功取得CE认证,国产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图迈®已递交欧盟上市申请[56] - FILAVENTTM一次性使用动静脉插管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57] - 报告期内集团及联营公司18款产品获国家药监局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款进入绿色通道,累计30款[60] - 海外市场集团及联营公司11款产品获FDA核准,7款获欧盟CE认证[60] - 心血管介入业务InterLumosTM微导管及AncherVTM锚定球囊获批上市,FirefighterTM NC Pro球囊获FDA上市批准[60] - 第二代生物完全可吸收血管支架系统Firesorb®已向国家药监局递交注册申请[60] - 骨科医疗器械业务完成Evolution®铰链式膝关节和Procotyl®P髋臼杯的FDA 510(k)递交[61] - 心律管理业务全新一代蓝牙起搏器等多款产品获FDA批准,UlysTM ICD及配套电极导线获日本监管机构批准[62] - 国内心律管理业务新一代全身MRI兼容起搏器系统及电极导线进入注册发补阶段[62] - PlatiniumTM CRT - D获批,InvictaTM除颤导线将提交注册申请,BonaFire®电极导线已递交注册申请,SPACE - HP ICD进入型检阶段[63] - 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多款产品有进展,如Cratos®分支型支架完成患者入组,Vflower®髂静脉支架系统递交注册等[63] - 截至2023年8月,神经介入领域有17款获批商业化产品和13款在研产品,多款产品获批上市[64] - 2023年Tubridge®密网支架系列多个临床项目有新进展,如PARAT MINI研究完成入组[65] - 心脏瓣膜业务多款产品推进注册研发,二代TAVI产品VitaFlow Liberty®有望年内获CE认证[65] - 集团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干瓣二尖瓣置换系统完成多例人体植入,预计下半年FIM入组提速[65] - AltaValveTM经导管二尖瓣置换产品即将完成海外EFS,已向美国FDA预递交IDE申请[65] - 手术机器人业务推进多款产品研发注册,图迈®单臂注册临床试验稳步推进[66] - 鸿鹄®完成首例全髋关节置换和首例膝关节单髁置换人体手术,进入实质性临床验证阶段[66] - 截至报告期末,旗下手术机器人已辅助完成数十例5G远程手术,图迈®创多项纪录[66] 资产与负债情况 - 截至2023年6月30日,计息借贷为417,298千美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336,689千美元有所增加;可换股债券为98,083千美元,较202
微创医疗(00853) - 2022 - 年度财报
2023-04-26 21:32
公司业务表现 - 公司全球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6%,达到840.8百万美元,各业务板块均实现收入增长[15] - 心血管介入业务国际收入同比增长60.0%,欧洲-中东-非洲地区和南美地区收入增长迅速[16] - 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全球營业收入同比提升31.0%,海外业务实现销售收入74.9%的增长[19] - 神经介入业务国内營业收入同比增长43.0%,海外业务收入增长幅度达到3,492%[20] - 心臟瓣膜业务同比收入增长25.0%,海外市场业务收入大幅增长超626%[21] - 手术机器人业务營业收入同比增长904.8%,全球范围内推广教育培训中心超过40家[22] - 公司研发项目取得丰硕成果,共有22款产品获得国家藥監局批准上市,7款产品获得FDA核准[23] - 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成功上市,拓宽融资渠道、夯实品牌影响力[24] 公司财务状况 - 公司在报告期内实现全球业务收入840.8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5.6%(剔除汇率影响)[32] - 公司国际(非中国)业务收入为435.2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0.1%(剔除汇率影响)[32] - 公司手术机器人业务在报告期内收入增长904.8%(剔除汇率影响),达成商业化里程碑[32] - 公司神经介入业务、大动脉及外周业务、心脏瓣膜业务分别同比增长43.0%、31.0%、25.0%(剔除汇率影响)[32] - 公司骨科医疗器械业务、心律管理业务、心血管介入业务收入稳步增长,分别同比增长9.5%、3.5%、2.3%(剔除汇率影响)[32] 公司产品市场表现 - 公司海外市场心血管业务板块销售收入约25.4百万美元,同比增长60.0%(剔除汇率影响),其中EMEA地区、南美地区和印度地区销售额同比增长分别约143.0%、58.5%和24.7%(剔除汇率影响)[37] - 公司海外市场冠脉支架产品在4个国家或地区新获得8项首次注册证,累计在40个国家或地区获证上市,销售覆盖69个海外市场[40] - 公司球囊产品全球销售收入为22.1百万美元,同比增长28.1%[41] - 公司海外市场球囊产品在6个国家或地区新获得10项首次注册证,累计在35个国家或地区获证上市,销售覆盖63个海外市场[41] 公司战略规划 - 公司在2022年度报告中提到,全球醫療器械市场需求稳步提升,特别是在中国市场,公司将继续巩固在中国醫療器械市场的领先地位[86] - 公司在2022年度报告中强调加速全球化战略,实现微创品牌和全球运营统筹一体化,通过本地化全球化品牌及运营战略,将微创产品带到更多国家或地区,惠及全球患者和医生[86] 公司治理及人员情况 - 公司在2022年度聘用了9,435名员工,比2021年度增加了1,416名员工[163] - 公司最大供应商和五大供应商的采购总额分别占年内销售成本的6.26%和18.74%[168] - 公司最大客户和五大客户的销售总额分别占年内总收入的11.54%和26.00%[168]
微创医疗(00853) - 2022 - 年度业绩
2023-03-30 22:43
收入与增长 - 公司2022年收入为840.8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5.6%(剔除汇率影响)[2][3] - 公司2022年来自与客户订立之合约的收入为838,417千美元,较2021年的776,308千美元增长[15] - 公司2022年销售医疗器械收入为822,484千美元,较2021年的761,699千美元增长[15] - 公司2022年其他收入为2,414千美元,较2021年的2,331千美元略有增加[15] - 公司2022年心血管介入产品业务收入为822,484千美元,较2021年的761,699千美元增长[15][18] - 公司2022年全球业务收入为840.8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5.6%(剔除汇率影响)[56] - 国际(非中国)业务收入为435.2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0.1%(剔除汇率影响)[56] - 公司2022年总收入为840.8百万美元,同比增长8.0%(按美元计),剔除汇率影响后增长15.6%[89] - 非中国区销售额占总收入的51.8%,显示公司全球化战略的成效[87] 亏损与财务状况 - 公司2022年亏损588.1百万美元,较2021年亏损351.3百万美元有所扩大[2][3] - 公司2022年每股基本亏损为24.08美分,摊薄亏损为24.94美分[2][5] - 公司2022年非流动负债总额为1,539,292千美元,较2021年的1,616,280千美元有所下降[10] - 公司2022年资产净额为1,792,668千美元,较2021年的2,217,492千美元减少[10] - 公司2022年本公司权益股东应占权益总额为1,135,030千美元,较2021年的1,490,750千美元下降[11] - 公司2022年非控股权益为657,638千美元,较2021年的726,742千美元减少[11] - 公司2022年预期将来确认于报告日期现有客户订立的合约产生的收入为44,652,000美元,较2021年的51,734,000美元减少[16] - 公司2022年净亏损为588.1百万美元(归属于公司股权持有人的亏损:436.5百万美元)[56] - 公司二零二二年综合亏损为588,115千美元,较二零二一年的351,295千美元增加67.4%[22] - 公司二零二二年可呈报分部净亏损为492,213千美元,较二零二一年的244,211千美元增加101.6%[22] - 公司2022年每股基本亏损为436,515,000美元,较2021年的276,484,000美元增加[33] - 公司2022年每股摊薄亏损为453,474,000美元,较2021年的299,794,000美元增加[36] - 公司2022年总亏损492,213千美元,同比扩大101.6%[20] - 公司2022年总资产3,557,953千美元,同比下降2.3%[20] 业务表现 - 心脉医疗(大动脈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1.0%[3] - 微创脑科学(神经介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3.0%[3] - 心通医疗(心脏瓣膜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5.0%[3] - 微创机器人(手术机器人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04.8%[3] - 骨科医疗器械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5%[3] - 心律管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5%[3] - 心血管介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3%[3] - 2022年心血管介入产品业务收入为146,651千美元,同比增长5.3%[20] - 2022年骨科医疗器械业务亏损88,550千美元,同比扩大237.8%[20] - 2022年心律管理业务亏损101,121千美元,同比扩大19.2%[20] - 2022年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产品业务利润为52,425千美元,同比增长9.8%[20] - 2022年神经介入产品业务亏损4,318千美元,同比由盈转亏[20] - 2022年心脏瓣膜业务亏损66,331千美元,同比扩大132.7%[20] - 2022年手术机器人业务亏损168,748千美元,同比扩大72.7%[20] - 2022年外科医疗器械业务亏损30,356千美元,同比扩大164.5%[20] - 手术机器人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04.8%(剔除汇率影响)[56] - 神经介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3.0%(剔除汇率影响)[56] - 大动脉及外周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1.0%(剔除汇率影响)[56] - 心脏瓣膜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5.0%(剔除汇率影响)[56] - 骨科医疗器械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5%(剔除汇率影响)[56] - 心律管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5%(剔除汇率影响)[56] - 心血管介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3%(剔除汇率影响)[56] - 心血管介入业务全球营业收入为134.1百万美元,同比增长2.3%(剔除汇率影响)[58] - 海外市场心血管介入业务销售收入为25.4百万美元,同比增长60.0%(剔除汇率影响)[58] - 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EMEA地区)心血管介入业务销售额同比增长143.0%(剔除汇率影响)[58] - 球囊产品全球销售收入为22.1百万美元,同比增长28.1%[59] - 骨科医疗器械业务全球营业收入为223.6百万美元,同比增长9.5%(剔除汇率影响)[60] - 国际(非中国)骨科业务收入为202.4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0.3%(剔除汇率影响)[61] - EMEA地区骨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2.6%(剔除汇率影响)[61] - 中国骨科业务收入为21.1百万美元,同比增长2.9%(剔除汇率影响)[61] - 心律管理业务全球收入为204.2百万美元,同比增长3.5%(剔除汇率影响)[62] - 心律管理国际(非中国)收入为191.1百万美元,同比增长3.3%(剔除汇率影响),其中EEMEA、拉美、澳洲地区销售分别增长292.9%、249.0%和35.3%[63] - 心律管理中国业务收入为13.1百万美元,同比增长6.7%(剔除汇率影响),市场份额及渗透率大幅提升[64] - 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收入为133.2百万美元,同比增长31.0%(剔除汇率影响),主要得益于创新性产品收入的快速提升[65] - 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海外销售覆盖22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业务收入为7.7百万美元,同比增长74.9%[65] - 神经介入业务收入为79.9百万美元,同比增长43.0%(剔除汇率影响),其中国际(非中国)业务收入为3.2百万美元,同比增长3,492.0%[66] - 神经介入业务在中国新进入约500家医院,累计覆盖全国约2,600家医院,基层市场份额不断巩固[66] - 心脏瓣膜业务报告期内收入为36.8百万美元,同比增长25.0%,毛利率提升至64.6%[69] - 心脏瓣膜业务在国际市场全年营收达1.0百万美元,同比增长626%[70] - 手术机器人业务报告期内营业收入为3.1百万美元,同比增长904.8%[72] - VitaFlow®和VitaFlow Liberty™产品已累计覆盖近440家医院[69] - 心脏瓣膜业务在阿根廷的手术量大幅提升,VitaFlow Liberty™在哥伦比亚成功注册并实现商业化植入[70] - 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并实现首台销售及多台中标[71] - 鸿鵠®骨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获得NMPA、FDA、CE认证,并实现首台国内中标[71] - 图迈®累计完成人体临床手术超六百台,鸿鵠®全膝置换人体临床手术量突破四百台[72] - 公司在全国范围内累计布局了超四十家临床应用和培训中心[72] - 外科医疗器械业务收入为450万美元,产品已进入16个海外市场[73] - 公司自主研发的Vitasprings®集成膜式氧合器获NMPA批准上市,是国内首个进入创新通道的集成膜式氧合器[73] - MOBYBOX体外膜式氧合系统获得欧盟CE认证,并在深圳产线完成首套产品制作并通过测试[73] - 阿格斯™血管内光学干涉断层成像系统及“免冲洗”一次性成像导管商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74] - 公司与西门子共同开发的国产医用血管造影X射线机成功签约3家医院[74] - 公司自主开发的血管内超声成像系统及配套一次性导管开始型式检验[74] - 公司共有22款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6款产品获得FDA核准,7款产品获得欧盟CE认证[77] - Firehawk Pro™冠脉雷帕霉素靶向洗脱支架系统及Firebird Pro+冠脉雷帕霉素靶向洗脱支架系统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77] - Firesorb®火鹮®生物可吸收雷帕霉素靶向洗脱冠脉支架系统完成关键注册临床终点随访,并将递交注册申请[77] - Firehawk®支架在高风险复杂患者人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进一步证明,作为全球最低载药量心脏支架[78] - 冠脉雷帕霉素药物球囊导管治疗原发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上市前临床研究(PROMISE-BIF研究)已完成全部患者入组[78] - 冠脉旋磨系统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上市前临床研究(CORECT研究)稳步推进,并于2023年1月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78] - 骨科医疗器械业务中,铰链型膝关节系统已完成全部注册前验证工作,即将递交FDA注册申请[78] - 新一代3T全身MRI兼容起搏器系统ENO™及Vega起搏电极导线已递交国家药监局注册申请[79] - Platinium™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Platinium™ ICD)于四月成功获批上市[80] - Talos®直管型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于年初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80] - Tubridg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的上市后临床研究IMPACT结果显示,12M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79.1%[81] - Diveer®颅内球囊扩张导管于报告期内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81] - Neurohwak®取栓支架获批上市并实现商业化,其上市前CAPTURE临床研究发表于权威刊物[81] - Neurohawk®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82] - 第三代TAVI产品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并进入动物试验阶段[82] - 经导管二尖瓣置换产品完成首例人体植入并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82] - 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完成多例高难度机器人辅助临床验证手术[83] - 鸿鵠®骨科手术机器人在中国、美国、欧盟三地获批上市[83] - Vitasprings®螺旋导流集成式膜式氧合器获得国家药监局注册批准并实现首批上市后临床应用[84] - 心血管介入业务收入134.1百万美元,剔除汇率影响后增长2.3%[90] - 骨科医疗设备业务收入223.6百万美元,剔除汇率影响后增长9.5%,其中欧洲、中东及非洲地区增长32.6%[91] - 心律管理业务收入204.2百万美元,剔除汇率影响后增长3.5%,主要得益于新一代心脏起搏器和家用监护仪的推出[92] - 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收入133.2百万美元,剔除汇率影响后增长31.0%,创新产品如Castor®和Minos®支架系统推动增长[93] - 神经介入业务收入79.9百万美元,剔除汇率影响后增长43.0%,海外收入首次突破3百万美元[94] - 心脏瓣膜业务收入36.8百万美元,剔除汇率影响后增长25.0%,VitaFlow®系列产品市场认可度高[95] - 手术机器人业务收入3.1百万美元,剔除汇率影响后增长904.8%,主要由于蜻蜓眼®三维电子腹腔镜和图迈®手术机器人的成功推广[96] - 外科医疗器械业务收入为450万美元,较去年基本持平(剔除汇率影响)或减少4.6%(按美元计)[97] - 其他业务收入为2140万美元,较去年上升1284.4%(剔除汇率影响)或1236.9%(按美元计),主要由于收购公司及销售收入的贡献[98] 研发与创新 - 公司二零二二年研发开支为431,291千美元,较二零二一年的323,685千美元增长33.2%[30] - 公司自主研发的Invicta™除颤导线获得欧盟CE认证,可搭配ICD和CRT-D产品使用,预计将驱动收入及盈利能力快速增长[63] - 公司首款国产MRI兼容心脏起搏器Rega®获证上市并实现量产,标志着国产产品在该领域的重大突破[64] - 公司通过股权投资Optimum Medical Device Inc.,利用其在欧洲的代理商网络和销售团队,进一步拓展欧洲市场[65] - 公司神经介入业务在中国推出“神雕飞燕”计划,新开拓超过250家县级医院,覆盖200多个下沉市场的近600家医院[66] - NUMEN®弹簧圈产品已在7个海外国家和地区实现商业化植入,包括韩国、美国、巴西、智利及欧洲多国[67] - 公司自主研发的Vitasprings®集成膜式氧合器获NMPA批准上市,是国内首个进入创新通道的集成膜式氧合器[73] - MOBYBOX体外膜式氧合系统获得欧盟CE认证,并在深圳产线完成首套产品制作并通过测试[73] - 阿格斯™血管内光学干涉断层成像系统及“免冲洗”一次性成像导管商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74] - 公司与西门子共同开发的国产医用血管造影X射线机成功签约3家医院[74] - 公司自主开发的血管内超声成像系统及配套一次性导管开始型式检验[74] - 公司共有22款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6款产品获得FDA核准,7款产品获得欧盟CE认证[77] - Firehawk Pro™冠脉雷帕霉素靶向洗脱支架系统及Firebird Pro+冠脉雷帕霉素靶向洗脱支架系统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77] - Firesorb®火鹮®生物可吸收雷帕霉素靶向洗脱冠脉支架系统完成关键注册临床终点随访,并将递交注册申请[77] - Firehawk®支架在高风险复杂患者人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进一步证明,作为全球最低载药量心脏支架[78] - 冠脉雷帕霉素药物球囊导管治疗原发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上市前临床研究(PROMISE-BIF研究)已完成全部患者入组[78] - 冠脉旋磨系统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上市前临床研究(CORECT研究)稳步推进,并于2023年1月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78] - 骨科医疗器械业务中,铰链型膝关节系统已完成全部注册前验证工作,即将递交FDA注册申请[78] - 新一代3T全身MRI兼容起搏器系统ENO™及Vega起搏电极导线已递交国家药监局注册申请[79] - Platinium™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Platinium™ ICD)于四月成功获批上市[80] - Talos®直管型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于年初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80] - Tubridg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的上市后临床研究IMPACT结果显示,12M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79.1%[81] - Diveer®颅内球囊扩张导管于报告期内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81] - Neurohwak®取栓支架获批上市并实现商业化,其上市前CAPTURE临床研究发表于权威刊物[81] - Neurohawk®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82] - 第三代TAVI产品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并进入动物试验阶段[82] - 经导管二尖瓣置换产品完成首例人体植入并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82] - 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完成多例高难度机器人辅助临床验证手术[83] - 鸿鵠®骨科手术机器人在中国、美国、欧盟三地获批上市[83] - Vitasprings®螺旋导流集成式膜式氧合器获得国家药监局注册批准并实现首批上市后临床应用[84] - 研究及开发成本为4.198亿美元,较去年增加41.0%,主要由于对持续及新展开的研发项目的投资增加[102] 地区收入 - 公司二零二二年中国地区收入为405,636千美元,较二零二一年的356,977千美元增长13.6%[24] - 公司二零二二年欧洲地区收入为246,848千美元,较二零二一年的241,799千美元增长2.1%[24] - 公司二零二二年北美洲地区收入为96,455千美元,较二零二一年的94,980千美元增长1.6%[24] - 国际(非中国)业务收入为435.2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0.1%(剔除汇率影响)[56] - 心血管介入业务全球营业收入为134.1百万美元,同比增长2.3%(剔除汇率影响)[58] - 海外市场心血管介入业务销售收入为25.4百万美元,同比增长60.0%(剔除汇率影响)[58] - 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EMEA地区)心血管介入业务销售额同比增长143.0%(剔除汇率影响)[58] - 骨科医疗器械业务全球营业收入为223.6百万美元,同比增长9.5%(剔除汇率影响)[60] - 国际(非中国)骨科业务收入为202.4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0.3%(剔除汇率影响)[61] - EMEA地区骨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2.6
微创医疗(00853) - 2022 - 中期财报
2022-09-22 18:39
公司概况 - 公司是领先的医疗器械集团,拥有超7580项专利(包括申请),全球逾九千名员工[3] - 公司拥有八个主要业务板块,截至报告期末拥有7580余项全球专利(含申请),产品进入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逾20000家医院,提供近300种医疗解决方案[14] - 截至2022年6月30日,集团全球共有9186名雇员,其中海外员工1746名,占比19%[66] 财务数据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收入为404,984千美元,较2021年同期的384,611千美元增长5.3%[7]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毛利为247,702千美元,较2021年同期的247,608千美元增长0.0%[7]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亏损为253,275千美元,2021年同期为亏损114,676千美元[7]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权益股东应占亏损为198,130千美元,2021年同期为亏损90,266千美元[7] - 2022年上半年公司全球业务收入4.0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1%[9] - 2022年上半年销售成本为157.3百万美元,较2021年同期增加14.8%[51] - 2022年上半年毛利为247.7百万美元,与2021年同期基本持平,毛利率降至61.2%[52] - 其他收益净额从2021年上半年的24.6百万美元上升68.0%至2022年上半年的41.4百万美元[53] - 研发成本从2021年上半年的117.1百万美元增加59.3%至2022年上半年的186.4百万美元[54] - 2022年6月30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380.8百万美元,较2021年12月31日减少[61] - 所得税从2021年上半年的12.3百万美元减少至2022年上半年的5.4百万美元[59] - 2022年6月30日集团借贷总额为10.9亿美元,较2021年12月31日增加6520万美元,资本负债比率从46.2%升至58.4%[62] - 2022年6月30日集团流动资产净值为15.038亿美元,2021年12月31日为18.4亿美元[63]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汇兑净收益600万美元,2021年同期为汇兑净亏损220万美元[63]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资本开支总额约为1.09亿美元[64] - 2022年6月30日,集团为取得8520万美元银行贷款抵押生产楼宇和使用权资产,为取得1.058亿美元银行收购或出资贷款抵押股权[65] - 2022年上半年公司收入4.04984亿美元,较2021年的3.84611亿美元有所增长[106] - 2022年上半年公司毛利2.47702亿美元,与2021年的2.47608亿美元基本持平[106] - 2022年上半年公司来自经营业务的亏损为1.85569亿美元,较2021年的8397.6万美元扩大[106] - 2022年上半年公司除税前亏损2.4784亿美元,较2021年的1.02394亿美元增加[106] - 2022年上半年公司期间亏损2.53275亿美元,较2021年的1.14676亿美元扩大[106] - 2022年上半年公司基本每股亏损10.94美分,摊薄每股亏损11.28美分,均高于2021年[106] - 2022年上半年公司期间全面收益总额亏损3.72977亿美元,较2021年的1.44361亿美元扩大[107]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非流动资产为19.95134亿美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19.93762亿美元略有增加[109] -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流动资产净值为15.03803亿美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18.4001亿美元减少[109] - 2022年6月30日计息借贷为308,720千美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269,637千美元有所增加[110] - 2022年6月30日租赁负债为137,454千美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168,437千美元有所减少[110] - 2022年6月30日递延收益为32,885千美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35,098千美元有所减少[110] - 2022年6月30日合约负债为24,238千美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26,243千美元有所减少[110] - 2022年6月30日非流动负债总计1,631,369千美元,2021年12月31日为1,616,280千美元[110] - 2022年6月30日资产净值为1,867,568千美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2,217,492千美元有所减少[110]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亏损198,130千美元,其他全面收益为 - 87,118千美元[113] - 2022年6月30日本公司权益股东应占权益总额为1,234,693千美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1,490,750千美元有所减少[110][113] - 2022年6月30日非控股权益为632,875千美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726,742千美元有所减少[110][113] - 2022年6月30日权益总额为1,867,568千美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2,217,492千美元有所减少[110][113] - 2022年上半年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1.62298亿美元,2021年同期为1.06362亿美元[114] - 2022年上半年投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2.09121亿美元,2021年同期为2.14485亿美元[114] - 2022年上半年融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为3948.2万美元,2021年同期为10.15998亿美元[115] - 2022年上半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减少净额为3.31937亿美元,2021年同期增加6.95151亿美元[115] - 2022年6月30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3.80798亿美元,2021年同期为16.9941亿美元[115] - 2022年上半年销售医疗器械收入为3.99521亿美元,2021年同期为3.79644亿美元[120] - 2022年上半年售后服务收入为205.4万美元,2021年同期为45万美元[120] - 2022年上半年其他收入为157.8万美元,2021年同期为335.8万美元[120] - 2022年上半年经营租赁租金总收入为183.1万美元,2021年同期为115.9万美元[120] - 2022年上半年来自与客户订立合约的收入为4.04984亿美元,2021年同期为3.84611亿美元[120]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总营收4.04984亿美元,2021年同期为3.84611亿美元[121] - 2022年上半年中国地区营收1.8866亿美元,2021年同期为1.74009亿美元[121] - 按收入确认时间分,2022年上半年销售医疗器械收入3.99521亿美元,售后服务收入0.02054亿美元[124] - 2022年上半年可呈报分部收入4.15229亿美元,可呈报分部亏损净额1.92374亿美元[124] - 2022年6月30日可呈报分部资产37.01333亿美元,可呈报分部负债15.324亿美元[124] - 2021年同期总营收3.79644亿美元,可呈报分部亏损净额0.83134亿美元[127] - 2021年12月31日可呈报分部资产38.62459亿美元,可呈报分部负债13.19266亿美元[128] - 2022年上半年来自中国及美国外部客户的物业租金收入183.1万美元,2021年同期为115.9万美元[121] - 2022年上半年心血管介入业务收入6068.4万美元,骨科医疗器械业务收入1.07711亿美元[124] - 低于量化门槛的分部收入及业绩主要来自发酵型原料、医疗影像业务以及电生理设备业务等[128] - 2022年上半年可呈报分部亏损净额为153,064,000美元,2021年同期为69,855,000美元[129] - 2022年上半年其他收益净额为41,356,000美元,2021年同期为24,622,000美元[130] - 2022年上半年融资成本为46,050,000美元,2021年同期为21,905,000美元[131] - 2022年上半年除税前亏损为195,051,000美元,2021年同期为125,874,000美元[134] - 2022年上半年所得税为5,435,000美元,2021年同期为12,282,000美元[135] - 2022年上半年每股基本亏损为0.109美元,2021年同期为0.05美元[136] - 2022年上半年每股摊薄亏损为0.113美元,2021年同期为0.056美元[137] - 2022年上半年新增使用权资产8,802,000美元,2021年同期为17,251,000美元[138] - 2022年上半年收购物业、厂房及设备项目成本为58,613,000美元,2021年同期为29,536,000美元[138] - 2022年6月30日其他非流动资产为89,996,000美元,2021年12月31日为102,652,000美元[139] - 可收回所得税来自法国政府可抵扣税项,2022年为1894.5万美元,2021年12月31日为1750万美元[140] - 2022年6月30日贸易应收款项为29287.9万美元,2021年12月31日为30812.6万美元[142] - 2022年6月30日贸易应付款项为33684.3万美元,2021年12月31日为35879.2万美元[144] - 2022年6月30日股份回购义务余额为38912.7万美元,2022年1月1日为36590.3万美元[146] - 2022年6月30日计息借贷为42161万美元,2021年12月31日为36438.3万美元[147] - 2022年6月30日有抵押银行贷款为19098.8万美元,2021年12月31日为13117.6万美元[148] - 2022年6月30日无抵押银行贷款为23062.2万美元,2021年12月31日为23320.7万美元[148] - 2022年6月30日提取银行融资8521万美元,由使用权资产及持作自用楼宇作抵押[148] - 2022年6月30日部分银行贷款以集团持有的公司股权作抵押[148] 业务板块收入占比 - 按业务分部划分收入,骨科医疗器械业务占比28.6%,心血管介入业务占比15.0%,心律管理业务占比25.8%[6] - 大动脈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收入占比17.5%,神经介入业务占比6.6%,心脏瓣膜业务占比3.5%,外科医疗器械业务占比0.6%,其他业务占比0.7%[7][8] 各业务板块发展情况 - 心脏瓣膜、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神经介入业务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4.8%、26.6%及22.9%[9] - 心律管理、骨科医疗器械及心血管介入业务海外收入同比分别提升8.1%、9.7%及28.1%[9] - 心血管介入业务海外营收同比增长28.1%,EMEA和南美地区收入分别同比提升62.7%和48.7%[9] - 骨科业务全球收入同比增长2.4%,国际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7%,EMEA地区收入同比增长32.3%[9] - 心律管理业务销售收入1.044亿美元,同比增长7.2%,日本和美国市场收入同比分别提升41.0%和51.7%[9] - 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营业收入约7080万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6.6%,产品进入21个海外市场[10] - 神经介入业务营业收入达3130万美元,同比增长22.9%,NUMEN®弹簧圈栓塞系统实现多国商业植入[10] - 心血管介入业务报告期内实现全球营业收入6070万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7.2%(剔除汇率影响),受中国市场疫情反复扰动影响[16] - 冠脉支架集采第二年续约,两款中标产品累计续约协议量较首年大幅提升[17] - 截至报告期末,药物洗脱支架产品覆盖全国超3000家医院,Firebird2®支架新增覆盖240多家,Firehawk®支架新增覆盖100多家;球囊产品覆盖全国约1400家
微创医疗(00853) - 2021 - 年度财报
2022-04-27 21:38
财务表现 - 公司2021年收入为778,639千美元,同比增长20.0%[4] - 公司2021年毛利为491,773千美元,同比增长12.8%[4] - 公司2021年年内亏损为351,295千美元,相比2020年的223,348千美元有所增加[4] - 公司2021年权益股東應佔虧損为276,484千美元,相比2020年的191,252千美元有所增加[4] - 公司2021年每股基本亏损为15.29美分,摊薄亏损为16.54美分[4] - 公司2021年总资产为4,380,529千美元,相比2020年的2,469,133千美元大幅增加[6] - 公司2021年总负债为2,163,037千美元,相比2020年的1,081,187千美元大幅增加[6] - 公司2021年权益总额为2,217,492千美元,相比2020年的1,387,946千美元大幅增加[6] - 公司2021年实现业务收入7.79亿美元,同比增长15.0%[1] - 公司2021年全球业务收入为778.6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5.0%(剔除汇率影响)[15] - 国际(非中国)业务收入为421.6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5.1%(剔除汇率影响)[15] - 公司录得净亏损351.3百万美元,归属于公司股权持有人的亏损为276.5百万美元[16] - 公司2021年收入为778.6百万美元,较2020年增长20.0%[85] - 公司2021年录得亏损351.3百万美元,权益股東应佔亏损为276.5百万美元[85] - 2021年销售成本为286.9百万美元,同比增长34.9%[53] - 2021年毛利为491.8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2.8%,毛利率下降至63.2%[54] - 2021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754.4百万美元,同比增长75.1%[63] - 公司借贷总额从2020年的241.5百万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1,024.8百万美元,主要由于发行可换股债券[64] - 公司资本负债比率从2020年的17.4%上升至2021年的46.2%[64] - 公司流动资产净额从2020年的960.5百万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1,840.0百万美元[65] - 公司2021年录得汇兑净亏损5.7百万美元,而2020年录得外汇汇兑净收益2.0百万美元[65] - 公司2021年资本开支总额约为247.9百万美元,用于建设楼宇、购置设备及机器、研发项目在开发阶段的支出[66] - 公司为取得71.3百万美元的银行贷款,抵押了自用的生产楼宇和使用权资产[67] - 公司为取得59.9百万美元的银行收购或出资贷款,抵押了持有的科瑞药业、苏州阿格斯及微创视神的股權[67] - 公司未来计划通过自主开发、合并及收购等方式扩展业务,并通过多种融资渠道支持资本开支[68] - 公司银行授信额度充足,以支持未来的经营计划[68] 业务增长与市场表现 - 公司产品已在全球20,000多家医院使用,平均每6秒就有一个产品被用于救治患者[7] - 公司拥有超过6,800项专利(包括申请),并在全球多个地区设有研发及制造设施[7] - 心血管介入业务中,冠脉支架全球销售数量达到122万套,同比增长132.0%[1] - 海外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4.5%,其中EMEA地区和南美地区收入分别提升136.3%和17.8%[1] - 骨科业务全球收入同比增长5.1%,国际(非中国)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1.8%[1] - 心律管理业务实现销售收入2.20亿美元,同比增长18.8%[11] - 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5.6%,国际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0%[12] - 神经介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2.5%[12] - 心脏瓣膜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3.2%,毛利率提升至59.1%[12] - 手术机器人业务首次实现销售收入,图迈®Toumai®腔镜手术机器人获批上市[12] - 公司及联营公司共有22款产品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7款产品获FDA核准,15款产品获欧盟CE认证[12] - 心臟瓣膜業務、神經介入產品業務和大動脈及外周血管介入產品業務分别同比增长93.2%、72.5%及45.6%(剔除汇率影响)[16] - 心血管业务全球营业收入为139.5百万美元,同比下降10.8%(剔除汇率影响),主要受国内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导致的产品价格下降影响[17] - 球囊及配件产品全球销售收入为24.5百万美元,同比增长47.5%[17] - 公司拥有6,800余项全球专利(含申请),产品进入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逾20,000家医院[15] - 公司冠脉支架全球销售数量达到122万套,同比增长132.0%,市场份额全球前二、中国第一[18] - 药物洗脱支架产品新增覆盖约610家医院,累计覆盖约2,900家医院[18] - 球囊产品新增覆盖约455家医院,累计覆盖约1,250家医院[18] - 海外市场销售收入约19.9百万美元,同比增长34.5%(剔除汇率影响)[19] - EMEA地区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36.3%,南美地区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7.8%(剔除汇率影响)[19] - 骨科医疗器械业务全球营业收入215.6百万美元,同比增长5.1%(剔除汇率影响)[20] - 国际(非中国)骨科业务收入193.3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1.8%(剔除汇率影响)[20] - 中国骨科业务收入22.4百万美元,同比下降31.7%(剔除汇率影响)[21] - 骨科业务新增覆盖全国逾700家医院,总医院覆盖数量增至逾1,400家[21] - 脊柱創傷業務收入為5.5百萬美元,同比增長47.4%(剔除匯率影響)[22] - 心律管理業務收入為220.4百萬美元,同比增長18.8%(剔除匯率影響)[23] - 心律管理國際業務收入為206.8百萬美元,同比增長17.2%(剔除匯率影響)[23] - 心律管理中國業務收入為13.6百萬美元,同比增長53.7%(剔除匯率影響)[23] - 大動脈及外周血管介入業務收入為106.0百萬美元,同比增長45.6%(剔除匯率影響)[24] - 神經介入業務收入為59.1百萬美元,同比增長72.5%(剔除匯率影響)[25] - 心律管理業務在日本市場收入同比增長127.2%,在EMEA地區收入同比增長13.3%(均剔除匯率影響)[23] - 大動脈及外周血管介入業務海外市場收入同比增長100%以上[24] - 心律管理業務相關產品已進入全國逾920家醫院,報告期內新增覆蓋多個省份近230家醫院[23] - 神經介入業務已累計覆蓋約2,200家醫院,包括報告期內所有中國國家卒中中心每月排名前100的醫院[25] - 心臟瓣膜業務收入為31.3百萬美元,同比增長93.2%(剔除匯率影響)[27] - 心臟瓣膜業務毛利率提升15個百分點至59.1%[27] - VitaFlow®系列產品覆蓋全國近310家醫院,報告期內新增覆蓋約160家醫院[27] - VitaFlow Liberty™成為國內首個獲批的電動可回收TAVI產品[27] - 手術機器人業務首次錄得營業收入,主要來自蜻蜓眼® DFVision®三維電子腹腔鏡[30] - 圖邁® Toumai®腔鏡手術機器人成為首款國產四臂腔鏡手術機器人[30] - 鴻鵠®骨科手術導航定位系統完成應用於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註冊臨床試驗[30] - 外科业务收入为4.7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1.6%(剔除汇率影响)[31] - 心律管理业务2021年收入为220.4百万美元,同比增长22.3%(按美元计)或18.8%(剔除汇率影响)[47] - 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产品业务2021年收入为106.0百万美元,同比增长54.8%(按美元计)或45.6%(剔除汇率影响)[48] - 神经介入产品业务2021年收入为59.1百万美元,同比增长79.3%(按美元计)或72.5%(剔除汇率影响)[49] - 心脏瓣膜业务2021年收入为31.3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06.0%(按美元计)或93.2%(剔除汇率影响)[50] - 手术机器人业务2021年首次录得收入0.3百万美元[51] - 外科医疗器械业务2021年收入为4.7百万美元,同比增长20.0%(按美元计)或11.6%(剔除汇率影响)[51] - 其他业务2021年收入为1.6百万美元,同比增长6.6%(按美元计)或0.4%(剔除汇率影响)[52] 研发与创新 - 公司拥有超过6,800项专利(包括申请),并在全球多个地区设有研发及制造设施[7] - 公司及联营公司共有22款产品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7款产品获FDA核准,15款产品获欧盟CE认证[12] - 研发费用为297.8百万美元,占收入比重为38.2%[33] - 公司及联营公司共有22款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注册证,5款产品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33] - 海外市场有7款产品获得FDA核准,15款产品获得欧盟CE认证[33] - 非血管介入领域获得16张产品注册证,首款内窥镜类产品于2022年初获证[32] - 康复医疗领域有6款获批产品,超100项技术专利[32] - 运动医学领域有4款产品获批上市,全球首款长期植入式肩袖球囊系统完成首例临床植入[32] - 辅助生殖领域有3款产品在国内获批上市,2款产品在泰国获批上市[32] - 骨科医疗器械业务在海外市场有多款产品获证,包括Dynasty® Dual Mobility仿生双动髋臼杯系统[34] - 公司首款医用血管造影X射线机(DSA)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34] - 心律管理业务中,Invicta™除颤导线已完成上市前临床研究并递交CE注册,具备1.5T/3T核磁共振兼容功能[35] - 中国市场的Kora 100胸段外MRI兼容起搏器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35] - 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中,Talos®直管型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和Fontus®分支型术中支架系统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35] - 神经介入业务中,NUMEN®弹簧圈栓塞系统已获美国FDA批准、欧盟CE认证及韩国MFDS批准[36] - 心臟瓣膜业务中,二代TAVI产品VitaFlow Liberty™已在中国获批上市,并递交欧盟CE注册申请[37] - 手术机器人业务中,图迈®完成多学科、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的所有入组手术,成为国产首个全面覆盖胸腔、腹腔、盆腔领域的腔镜手术机器人[38] - 骨科手术机器人鸿鹄®已完成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注册临床试验,正在国家药监局和美國FDA注册申请阶段[38] - 外科业务中,Vitasprings®螺旋导流集成式膜式氧合器已完成全部临床试验,并进入国家药监局“绿色通道”[38] - NUMEN®彈簧圈栓塞系統獲得歐盟CE認證、韓國MFDS及美國FDA的上市批准[26] - 公司計劃在美國建立當地研發及生產設施,搭建全球供應能力[26] - VitaFlow Liberty™於報告期內正式遞交歐盟CE認證申請[28] 融资与资本运作 - 公司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约689百万美元,心臟瓣膜業務和手術機器人業務分拆上市融资约579百万美元[16] - 公司通过心律管理业务和神经介入业务合计股权融资约300百万美元[16] - 公司旗下心通医疗和机器人股份分别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微創腦科學和電生理股份正在寻求上市[16] - 公司于2020年通过配售事项发行了65,958,000股新股份,配售所得款项净额约1,541百万港元,已全部用于偿还债务、业务发展和运营资金[120][121] - 配售事项所得款项中,1,046百万港元用于偿还债务,128百万港元用于投资,367百万港元用于研发及运营资金[121] - 公司于2021年发行了本金总额为700百万美元的零息可换股债券,所得款项净额约689.5百万美元,其中311.6百万美元已用于资本开支和研发及运营资金[122][123] - 债券发行所得款项中,221.9百万美元用于资本开支,89.7百万美元用于研发及运营资金[123]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债券发行所得款项中约37
微创医疗(00853) - 2021 - 中期财报
2021-09-27 17:43
财务表现 - 公司2021年上半年收入为384,611千美元,同比增长25.3%[8] - 2021年上半年毛利为247,608千美元,同比增长13.8%[8] - 2021年上半年期间亏损为114,676千美元,较2020年同期的68,762千美元有所扩大[8] - 公司2021年上半年全球销售收入约为3.846亿美元,同比增长17.7%[10] - 公司2021年上半年收入为3.846亿美元,同比增长17.7%(剔除汇率影响)[14] - 公司2021年上半年收入为3.846亿美元,同比增长25.3%(按美元计),剔除汇率影响后增长17.7%[33] - 2021年上半年公司收入为384,611千美元,同比增长25.3%,销售成本为137,003千美元,同比增长53.4%,毛利为247,608千美元,同比增长13.8%[91] - 2021年上半年公司期间亏损为114,676千美元,同比增长66.8%,每股基本亏损为5.00美分,摊薄亏损为5.62美分[91] - 2021年上半年公司其他全面收益为-29,685千美元,主要由于财务报表现汇兑差额的负面影响[92] - 公司2021年上半年总收入为384,611千美元,同比增长25.3%[104] - 公司总亏损为114,676千美元,较去年同期的68,762千美元有所增加[117] - 公司2021年上半年每股基本亏损为0.05美元,较2020年同期的0.039美元增长28.2%[123] 业务收入 - 2021年上半年骨科医疗器械业务收入占比28.2%,心血管介入产品业务收入占比17.4%[7] - 2021年上半年心律管理业务收入占比28.1%[7] - 心血管介入业务中,药物洗脱支架产品在欧洲收入同比增长超两倍[10] - 骨科业务中国产骨科关节收入同比实现翻番[10] - 心律管理业务中国产起搏器收入同比上涨超一倍[10] - 神经介入业务收入同比大幅增长114.5%[11] - 心脏瓣膜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1.8%,毛利率提升11个百分点[11] - 骨科医疗器械业务收入增长22.9%,心律管理业务增长20.0%,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产品业务增长68.6%,神经介入产品业务增长114.5%,心脏瓣膜业务增长121.8%[14] - 心血管介入产品业务收入为6680万美元,同比下降29.9%(剔除汇率影响)[15] - 公司药物洗脱支架产品累计覆盖超过2700家医院,其中Firebird2®新增覆盖555家医院,Firehawk®新增覆盖98家医院[16] - 海外支架销售收入为710万美元,同比增长8.4%(剔除汇率影响),其中欧洲地区和中东非俄地区分别增长251%和134%[16] - 球囊产品全球销售收入为950万美元,同比增长80.0%(剔除汇率影响)[17] - 全球骨科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10.1百万美元,同比增长22.9%(剔除汇率影响)[18] - 骨科国际(非中国)业务收入95.0百万美元,同比增长20.9%(剔除汇率影响),法国地区收入同比增长34.2%,日本地区收入同比增长15.1%[18] - 骨科中国业务收入15.1百万美元,同比增长37.5%(剔除汇率影响),其中国产关节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6.9%[18] - 心律管理业务实现收入108.3百万美元,同比增长20.0%(剔除汇率影响)[19] - 心律管理国际(非中国)收入102.3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7.3%(剔除汇率影响)[19] - 心律管理中国业务收入6.0百万美元,同比增长95.0%(剔除汇率影响),其中国产起搏器系列收入同比增长116.0%[19] - 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产品业务收入55.8百万美元,同比增长68.6%(剔除汇率影响)[20] - 神经介入产品业务收入25.4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14.5%(剔除汇率影响),Tubridge®血管重建装置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6.4%[21] - 心脏瓣膜业务收入为13.4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21.8%,毛利率提升11.0个百分点至55.1%[22] - 外科医疗器械业务收入为2.3百万美元,同比下降1.6%[24] - 医疗设备销售收入为379,644千美元,占总收入的98.7%[104] - 中国地区收入为174,009千美元,同比增长28.8%[105] - 北美地区收入为48,375千美元,同比增长15.4%[105] - 欧洲地区收入为123,502千美元,同比增长33.4%[105] - 亚洲(除中国外)地区收入为33,571千美元,同比增长10.5%[105] - 投资物业租金收入为1,159千美元,同比增长752.2%[104] - 心血管介入业务收入为66,837千美元,占总收入的17.4%[108] - 骨科医疗业务收入为110,140千美元,占总收入的28.6%[108] - 心律管理业务亏损35,050千美元,是亏损最大的业务部门[108] - 外周血管介入业务利润为28,459千美元,是利润最高的业务部门[108] - 手术机器人业务亏损47,179千美元,是亏损第二大的业务部门[108] 研发与创新 - 公司拥有超过5,500项专利(包括申请)[2] - 公司共有7款产品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14款产品获欧盟CE认证,2款产品获美国FDA上市批准[12] - 公司累计21款产品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绿色通道)[12] - 公司研发费用占收入比重为30.4%,共有7款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注册证[26] - 公司及联营公司共有21款产品获批进入绿色通道,连续七年排名医疗器械行业第一[26] - 公司心血管介入产品业务中,Firesorb®生物可吸收支架在术后一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与顶尖金属药物洗脱支架相媲美[26] - 公司骨科医疗器械业务中,多款产品在海外地区获证,包括Profemur®骨水泥型XM®股骨柄等[27] - 公司心律管理业务中,InvictaTM电极导线完成首例植入,成为心脏除颤疗法领域的重大突破[27] - 公司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产品业务中,Fontus®分支型术中支架系统和Talos®直管型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已进入绿色通道[28] - 公司神经介入产品业务中,NUMEN®弹簧圈系统获得CE认证,拓展欧盟及其他海外市场[28] - 公司心脏瓣膜业务中,VitaFlow®瓣膜临床研究4年随访结果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29] - 公司手术机器人业务中,图迈®成为首款由中国企业开发并完成注册临床试验的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30] - 公司外科业务中,新一代膜式氧合器顺利完成临床入组实验,临床反馈良好[30] - 公司2021年上半年研发成本为1.2587亿美元,较2020年同期的8069.6万美元增长55.9%[121] 全球化与市场拓展 - 公司在全球拥有超过8,300名员工[2] - 公司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平均每6秒被使用一次[2] - 公司在中国上海、嘉兴、苏州、东莞以及美国孟菲斯、法国克拉马尔、意大利萨鲁贾和多米尼加共和国设有研发及制造设施[2] - 非中国区销售额占总收入的54.8%,显示全球化战略的推进[31] - 公司在全球拥有5500余项专利(含申请),覆盖超过8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0家医院[13] - 公司计划分拆微创医疗机器人和电生理股份分别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14] - 公司加速全球化渗透,实现微创品牌和全球运营统筹一体化[57] 融资与资本运作 - 公司累计引入外部融资约10.6亿美元[12] - 心律管理业务获得1.5亿美元外部融资[12] - 公司累计引入外部融资约10.6亿美元,包括发行债券融资约7亿美元和心脏瓣膜业务分拆上市融资约3.6亿美元[14] - 公司于2021年6月30日拥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699.4百万美元,较2020年12月31日的1,002.1百万美元增加,主要由于发行可换股债券及心脏瓣膜业务完成拆分上市[52] - 公司借贷总额从2020年12月31日的241.5百万美元增加至2021年6月30日的898.3百万美元,资本负债比率从17.4%上升至43.8%,主要由于发行可换股债券[53] - 公司2021年上半年资本开支总额约为65.3百万美元,用于建设楼宇、购置设备及机器以及研发项目在开发阶段的支出[55] - 公司发行了本金总额为700百万美元的可换股债券,初始兑换价为每股92.8163港元,到期日为2026年6月11日[141] - 附属公司发行了本金总额为70百万美元的可换股债券,其中50百万美元于2020年10月发行,20百万美元于2020年12月发行,年利率为4%,到期日为2022年11月20日及2022年12月21日[142] - 公司于2021年7月26日与投资者达成CRM开曼C轮融资协议,总融资额为103百万美元,公司认购47百万美元,股权从52.70%摊薄至50.13%[164] 股东与股权结构 - 常兆华博士持有公司5.11%的股份,为最大股东[59] - 常兆华博士通过购股权和股份奖励计划持有公司股份[59] - 常兆华博士在微创心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持有0.25%的股份[60] - 常兆华博士在MicroPort NeuroTech Limited持有12.11%的股份[60] - 常兆华博士在脉通医疗科技(嘉兴)有限公司持有27.89%的股份[60] - 常兆华博士在微创视神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持有1.87%的股份[60] - 大冢控股有限公司持有公司21.07%的股份,为最大股东[63] - 尽善尽美科学基金会有限公司持有公司14.59%的股份[63] -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合计持有公司12.20%的股份[63] - 常兆华博士通过购股权和股份奖励计划持有公司5.11%的股份[63][64] - 公司通过股份奖励计划以26,035,000美元购买了4,195,000股股份[66][70] - 上海张江健康产品控股有限公司持有公司11.81%的股份[64] 企业治理与合规 - 公司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未派发中期股息[83] - 公司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财务报告由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阅[83] - 公司审核委员会已审阅并讨论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业绩及中期报告[84] - 公司董事会主席常兆华博士同时担任首席执行官,董事会将继续评估是否需分设这两个职位[82] - 公司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遵守了上市规则附录14内的企业管治守则[82] - 公司未在报告期内进行任何重大收购或出售[67] - 公司董事在报告期内未进行任何违反证券交易行为守则的交易[69] 产品与市场覆盖 - 截至报告期末,骨科业务已覆盖约950家医院,较上年同期新增约400家医院[18] - 截至报告期末,心律管理中国业务已进入584家医院,新增覆盖134家医院[19] - VitaFlow®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新增覆盖约80家医院至逾220家医院,前20大TAVI医院中已覆盖19家[22] - 公司对Valcare追加投资以支持二尖瓣产品研发项目加速计划[22] - 手术机器人业务中,蜻蜓眼®DFVision®三维电子腹腔镜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23] - 图迈®Toumai®腔镜手术机器人已完成泌尿外科注册临床试验并向国家药监局递交注册申请[23] - 鸿鹄®骨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已完成膝关节置换手术临床试验并向药监局递交注册申请[23] - 新兴业务板块中,联营公司自主研发的Archimedes®肩袖球囊系统完成临床植入手术[25] - 康复集团成立,布局肌骨康复、心肺康复和神经康复等领域,拥有6款获批产品及超100项技术专利[25] - 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获得欧盟CE认证[25] 财务结构与资产负债 - 非流动资产总额从2020年12月31日的989,270千美元增加到2021年6月30日的1,275,321千美元,增长28.9%[93] - 流动资产总额从2020年12月31日的1,479,863千美元增加到2021年6月30日的2,207,988千美元,增长49.2%[93] - 流动负债总额从2020年12月31日的519,379千美元减少到2021年6月30日的356,725千美元,下降31.3%[93] - 资产净值从2020年12月31日的1,387,946千美元增加到2021年6月30日的2,052,396千美元,增长47.9%[94] - 可换股债券从2020年12月31日的48,583千美元大幅增加到2021年6月30日的720,492千美元,增长1382.8%[94] - 非控股权益从2020年12月31日的259,983千美元增加到2021年6月30日的579,935千美元,增长123.1%[94] - 本公司权益股东应占权益总额从2020年12月31日的1,127,963千美元增加到2021年6月30日的1,472,461千美元,增长30.5%[94] - 期间亏损从2020年6月30日的65,562千美元减少到2021年6月30日的0千美元,实现扭亏为盈[96] - 其他全面收益从2020年6月30日的-9,378千美元改善到2021年6月30日的0千美元[96] - 全面收益总额从2020年6月30日的-74,940千美元改善到2021年6月30日的0千美元[96] - 公司截至2021年6月30日的权益总额为2,052,396千美元,较年初的1,387,946千美元增长47.9%[97] - 公司期间亏损为90,266千美元,非控股权益亏损为24,410千美元,合计亏损114,676千美元[97] - 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为-106,362千美元,较去年同期的8,449千美元大幅下降[98] - 公司投资活动所用的现金净额为214,485千美元,较去年同期的37,861千美元显著增加[98] - 公司融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为1,015,998千美元,主要来自发行可换股债券所得款项709,471千美元[99] - 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加净额为695,151千美元,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699,410千美元[99] - 公司附属公司非控股股东注资净额为385,771千美元,其中非控股权益注资为220,837千美元[97] - 公司发行可换股债券所得款项净额为709,471千美元,主要用于资本储备[99] - 公司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交易总额为35,727千美元,其中非控股权益部分为7,430千美元[97] - 公司派付予非控股权益持有人的股息为5,290千美元[97] - 公司总资产为2,891,267千美元,较去年同期的2,465,459千美元有所增加[116] - 公司总负债为974,837千美元,较去年同期的978,012千美元有所减少[116] - 公司融资成本为21,905千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6,071千美元有所增加[119] - 公司2021年上半年无形资产摊销为492.6万美元,较2020年同期的570万美元减少13.6%[121] - 公司2021年上半年折旧费用为3350.8万美元,较2020年同期的2697.8万美元增长24.2%[121] - 公司2021年上半年当期所得税为913.6万美元,较2020年同期的1111.4万美元减少17.8%[122] - 公司2021年上半年新增使用权资产1725.1万美元,较2020年同期的722.8万美元增长138.7%[125] - 公司2021年上半年收购物业、厂房及设备项目成本为666.5万美元,较2020年同期的696.7万美元减少4.3%[125] - 公司2021年上半年新增投资及追加投资合计1.6316亿美元,主要包括对上海华瑞银行、Rapid Medical Ltd.和上海导向医疗的投资[126] - 公司2021年上半年其他非流动资产为1.0163亿美元,较2020年底的7500.9万美元增长35.5%[127] - 公司2021年上半年与上海微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五年期租赁协议,支付质按金5697.2万美元[128] - 望道通生物技術貸款金額為人民幣55,207,000元,年利率5%,需於2025年5月償還,並以蘇州微創骨科學的股權作為抵押品[129] - 截至2021年6月30日,望道通生物技術貸款結餘為人民幣56,595,000元(約8,761,000美元),較年初的174,213,000元(約26,700,000美元)大幅減少[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