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佑驾创新(02431)
icon
搜索文档
佑驾创新20250401
2025-04-15 22:30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汽车行业、智能驾驶支架行业、智能座舱行业、车路协同行业 - **公司**:优价创新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行业趋势 - **智能驾驶成全球汽车行业不可逆转潮流**:国内众多车企掀起制价平权的驾驶普惠行动,支架系统从中高端车型向中低端车型普及;海外新能源车和燃油车都有越来越多支架版本推出[2] - **中高阶支架进入发展快车道**:比亚迪、Tesla等头部主机厂推动智能化,算法、芯片和政策逐步迭代完善,如基于大模型的短导端技术更有效,芯片算力不断提升[17][18] 公司财务情况 - **2024年营收和毛利增长**:实现营业收入6.54亿元,同比增长37.4%,近三年复合增长率55.18%;毛利约1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4%,毛利率从2023年的14.3%上升至16%[3] - **经调整净亏损减少**:经调整净亏损1.67亿,较去年同比减少10%左右[4] 公司业务进展 - **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 **I - Safety系列**:覆盖L0到L2级别,面向低节制驾功能需求,专注提高车辆安全性,2024年获某全球知名车企平台性定点,相关车型覆盖多个盒子品牌[4][5] - **iPilot系列**:面向R2++中高阶,以领航辅助为主,2024年实现交付从0到1,获若干主机厂中高阶新定点项目,预计2025年下半年规模化量产交付[6] - **iRobot系列**:面向L4级无人车,2024年加大投入,2月首台无人小巴解决方案在苏州交付,3月底获新订单,货运场景需求增长迅猛[7] - **板块收入增长**:2024年支架板块总体收入4.8亿,同比增长25.2%,占总收入比重73.9%,增长得益于主机厂客户定点数量增加和相关量产项目交付[8] - **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以感知和交付为核心,包括DMS、OMS等功能,融合多模态感知技术与大模型,提供主动个性化服务。2024年应用于多个新车型和新客户,实现国产化量产并打进国际市场,收入约1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60%,占总收入比重15.9%,未来几年将保持高速增长[8][9] - **车路协同**:将传感器、自研算法和V2X技术集成,与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客户合作,2024年业务收入6300万元,占总收入比重9.7%,收入规模较23年同比略有下降[9] 公司业务特色 - **技术和产品定制化**:具备核心算法开发、软件硬件设计综合优势,持续技术迭代,从传统视觉算法到神经网络算法,再到端到端大模型技术研发,可满足不同客户对不同车型的定制化需求[10] - **驾舱技术深度融合**:探索制驾和制舱技术深度融合,分析道路状况和驾驶员行为状态,优化人机共驾体验,提升驾驶安全性,是行业内少数在支架和支仓两条线都有布局和核心竞争力的公司[11] - **软硬件一体化布局**:在算法、软件和硬件方面全面布局,随着中高阶产品标准化和渗透率提升,软硬件一体化优势将凸显[11] 2025年公司展望 - **加大研发投入**:加速中高阶制价商业化量产落地,保证现有定点项目交付质量,持续获得更多定点机会[12] - **布局海外业务**:从出海1.0进入2.0时代,帮助国内主机厂出口车型实现规模化量产交付,通过与国外合作伙伴合作,直接进入全球汽车供应链体系,与国际铁网龙头建立座舱战略合作,共同开发欧盟市场[13][14] - **推进舱架一体**:舱架一体是汽车智能化发展趋势,公司在支架和支仓有核心竞争力,与部分客户围绕舱架一体进行早期预言和技术交流,希望今年形成量产机会[14] - **增加L4研发投入**:基于平台性技术围绕具体应用场景打造标品,无人小巴已实现量产交付且有新订单,货运无人车板块二、三季度会有新进展[15]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各板块毛利率情况**:2024年支架板块毛利率15.77%,较2023年提升2个百分点;智能座舱毛利率12%,较去年提升6个点;车路协同板块毛利率约26%,较2023年提升6个百分点。2025年目标是整体毛利率保持1 - 2个点增长[20][21][22] - **智能座舱客户情况**:2024年iCabin业务线高速增长得益于上汽MG、明爵、大通,吉利Smart、一汽奔腾等客户量产交付,新增定点如上汽大众、一汽大众等预计2025年量产交付;iPalette产品线高速增长得益于为奇瑞、上汽等做的量产项目及开发的NRE,2025年也会有新增项目量产交付。下游客户以自主品牌为主,未来合资和外资占比将逐步提升[23][24] - **与晶元线合作情况**:围绕G6E和G6M有相关项目定点,G6E适合油车,G6M面向新能源汽车,今年对接和进行量产导入的主机厂和项目较多[26] - **L4业务布局策略**:面向场景和需求,打造标品,商业模式要成立;2025年无人小巴量产交付机会增加,重点关注货运场景,有信心形成规模化收入贡献,甚至实现盈利[27][28][29] - **出海优势**:具备全栈技术能力,特别是前端核心算法资源能力;产品已在海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实现量产交付,完成充分验证,建立海外交付、售后和质保流程;有很好的标杆客户,国外主机厂对中国上游供应商态度更开放[30][31][32] - **机器人板块定位**:借助汽车领域积累的能力,定位做上游工程,今年会有持续思考和动作[33] - **芯片合作及算法优势**:除DP线外,还有基于TI德州仪器面向海外的芯片路线图,舱架一体围绕高通和MTK做预控制器开发;高阶优势在于提供软硬件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算法能满足高速、城区行车及泊车等中高阶功能需求[36][37][38] - **L4研发情况**:有单独研发团队聚焦L4场景研发,与其他研发有共同技术底座;无人小巴2.0版本采用全车规级解决方案,提升产品可靠性和性价比;目前研发团队约400多人,今年预计增加200人左右[39][40][41]
佑驾创新(02431) - 2024 - 年度业绩
2025-03-28 21:36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公司收入为654,481千元,2023年为476,206千元,2024年毛利率为16.0%,2023年为14.3%[4] - 2024年公司经营亏损222,500千元,2023年为205,689千元;年内亏损及综合亏损总额227,738千元,2023年为207,155千元[4] - 2024年公司本公司拥有人应占年内亏损及综合亏损总额为216,487千元,2023年为197,238千元;非控股权益应占为11,251千元,2023年为9,917千元[4] - 2024年公司经调整后年内亏损及综合亏损总额为166,691千元,2023年为184,754千元[4] - 销售成本从2023年的408200千元增加34.7%至2024年的549700千元[29] - 毛利从2023年的68000千元增加54.1%至2024年的104800千元,毛利率从2023年的14.3%上升至2024年的16.0%[30] - 销售开支从2023年的72700千元减少2.2%至2024年的71100千元[31] - 一般及行政开支从2023年的74300千元增加43.9%至2024年的106900千元[32] - 研发开支从2023年的149800千元增加4.2%至2024年的156100千元[33] - 金融资产减值亏损净额从2023年的6100千元增加270.5%至2024年的22600千元[34] - 年内亏损及综合亏损总额从2023年的207200千元增加9.9%至2024年的227700千元[37] - 2024年年内亏损及综合亏损总额为2.27738亿人民币,2023年为2.07155亿人民币;经调整年内亏损及综合亏损总额2024年为1.66691亿人民币,2023年为1.84754亿人民币[4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制现金及定期存款为7.988亿人民币,2023年为1.996亿人民币[41] - 2024年经营现金流出净额为2.158亿人民币,较2023年的2.763亿人民币有所减少[4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借款总额为1.915亿人民币,2023年为0.967亿人民币[42] - 截至2023年及2024年12月31日,公司租赁负债总额分别为0.343亿人民币及0.21亿人民币[43] - 公司流动比率由2023年12月31日的3.49倍下降至2024年12月31日的3.14倍[44] - 公司资产负债比率由2023年12月31日的3.25倍下降至2024年12月31日的3.14倍[45]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以若干非核心专利作抵押,取得0.2亿人民币的贷款,2023年财年无[46] - 公司资本支出由2023年的0.272亿人民币增加至2024年的0.71亿人民币;截至2023年及2024年12月31日,资本承担分别为0.104亿人民币及0.035亿人民币[47] - 2024年公司收入为654,481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476,206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44%[54] - 2024年公司销售成本为549,705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408,184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4.67%[54] - 2024年公司经营亏损为222,500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205,689千元人民币,同比扩大8.17%[54] - 2024年公司年内亏损及综合亏损总额为227,738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207,155千元人民币,同比扩大10.90%[54] - 2024年公司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为0.61元人民币,2023年为0.59元人民币,同比扩大3.39%[54]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非流动资产为139,193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95,701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5.45%[55]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流动资产为1,539,097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992,107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5.13%[55]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资产总值为1,678,290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1,087,808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4.28%[55]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权益总额为1,143,125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753,074千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1.80%[55] - 2024年负债总额为535,165千元,2023年为334,734千元[56] - 2024年权益与负债总额为1,678,290千元,2023年为1,087,808千元[56] - 2024年产品销售收入为538,228千元,2023年为356,356千元[67] - 2024年服务及车路协同收入为112,841千元,2023年为119,594千元[67] - 2024年其他收入为3,412千元,2023年为256千元[67] - 2024年全部收入为654,481千元,2023年为476,206千元[67] - 2024年合同负债为7,724千元,2023年为5,405千元[69] - 2024年和2023年计入年初合同负债结余的已确认收入分别为5000千元和21678千元[71] - 2024年和2023年自履行合同产生的成本确认的资产分别为22936千元和26732千元,年内确认为提供服务成本的减值亏损分别为2921千元和2247千元[71] - 2024年客户1收入占总收入的11.60%,2023年客户2收入占总收入的11.36%[72] - 2024年和2023年销售成本、销售开支等各项开支总和分别为883795千元和705039千元[73] - 2024年和2023年其他收入分别为25736千元和27922千元,其中政府补助分别为14922千元和21370千元,增值税退税分别为10814千元和6552千元[74] - 2024年和2023年其他收益净额分别为3726千元和1338千元[75] - 2024年和2023年财务成本净额分别为5221千元和1406千元[75] - 2024年和2023年所得税开支分别为17千元和60千元[75] - 2024年和2023年本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分别为216487千元和197238千元,已发行普通股加权平均数分别为353033和332252,每股基本亏损分别为0.61元和0.59元[8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存货总值140,798千元,较2023年的163,193千元有所下降;存货拨备16,637千元,较2023年的18,232千元减少[82] - 2024年确认的存货拨备为475.3万元,低于2023年的623.5万元;已入账列作销售成本所用原材料及耗材为47214.4万元,高于2023年的37951.4万元[83] - 2024年应收票据49,681千元,贸易应收款项456,809千元,总计506,490千元,均高于2023年[84] - 2024年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不超过1年的为459,444千元,1 - 2年为65,479千元,2 - 3年为9,109千元,3年以上为5,428千元,总计539,460千元[84] - 2024年银行借款计入非流动负债为32,100千元,计入流动负债为159,408千元,均高于2023年[87] - 2024年贸易应付款项为226,341千元,高于2023年的130,098千元;其中1年以内为181,829千元,1 - 2年为23,787千元,2年以上为20,725千元[88][89] - 2024年其他应付款项及应计费用为80,854千元,高于2023年的55,395千元[90] 各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公司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收入达4.836亿元,较2023年增加25.2%,占年内总收益的73.9%[10] - 2024年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收入达1.042亿元,较2023年增加467.8%,占年内总收益15.9%[12] - 2024年车路协同业务收入达6330万元,较2023年减少11.5%,占年内总收益9.7%[13] - 公司2024年总收入654481千元,2023年为476206千元,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收入从2023年的386200千元增加25.2%至2024年的483600千元[27] - 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收入从2023年的18300千元大幅增加467.8%至2024年的104200千元[28] - 车路协同收入从2023年的71500千元减少11.5%至2024年的63300千元[28] 公司业务合作与发展成果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为35家汽车整车厂进行量产[6] - 2024年底,公司获得某全球知名车企针对中国市场开发的新车型平台定点,涵盖多个合资品牌[8] - 2025年2月,首台采用iRobo解决方案的Robo - bus在江苏省苏州市完成交付[10] - 公司是中国首批助整车厂车型获欧盟GSR高级驾驶员分心及疲劳注意力警告系统认证的DMS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12] - 公司是自2023年欧盟E - NCAP五星评级推出后,首家助中国整车厂获该评级的中国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应商[12] - 公司解决方案已被多家整车厂的多款出口车型选用,预计出口至欧盟、澳大利亚等多个地区[23] 公司技术与产品优势 - 公司基于弹性化、模块化算法架构设计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覆盖L2到L4智驾场景[14] - 公司业务实现行车、泊车和智能座舱全场景覆盖[16] - 公司核心技术优势源自全栈研发能力,涵盖核心算法、硬件设计和验证等[17] - 公司iPilot系列可在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中整合DMS及OMS解决方案,实现行车、泊车、舱内功能一体化[24] 公司生产基地情况 - 公司于2022年7月在深圳宝安生产基地开始生产[19] - 公司设立广州生产基地,引入自动化生产线,构建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生产设施[19][20] 公司未来发展战略 - 公司将持续专注端到端和大模型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构建更具竞争力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21] - 公司将加速推进中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规模化应用,提升功能覆盖率与场景通过率[22] - 公司将通过产品及技术平台化,缩短单车型开发周期,降低开发和物料成本[22] - 公司计划进一步推动智能驾驶与座舱技术的融合,提供更完善的汽车智能化解决方案[24] - 公司将聚焦特定业务场景,为客户提供自动化运输解决方案,提升运输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25] - 公司将尝试向机器人领域延伸,拓展人工智能技术在机器人场景的应用[25] - 公司拟将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18%用于改善研发基础设施等,约30%用于提升生产效率及解决方案竞争力[48] 公司人员情况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研发团队有376名雇员,占雇员总数64.6%[1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有582名全职雇员,均位于中国[52] 公司上市相关情况 - 公司于2024年12月27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58] - 2025年1月19日部分行使超额配股权,涉及756,400股H股,相当于全球发售项下初步可供认购H股总数约1.93%,额外所得款项净额约1260万港元[93] - 2025年3月7日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将89,576,892股未上市股份转换为H股及修订组织章程细则的决议案[94] - 上市后公司采纳以企业管治守则为基础的企业管治常规,除守则条文第C.2.1条外遵守适用守则条文[96] - 上市以来公司采纳标准守则规范董监高及雇员证券交易行为,董监确认已遵守[98][99] - 公司于2014年12月10日成立,2023年6月7日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H股于2024年12月27日在联交所上市,股份代号2431[105] - H股每股面值为人民币1.00元,以港元认购及买卖[106] - 招股章程日期为2024年12月17日[106] 公司财务报告与审计情况 - 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于2025年3月28日获董事会批准刊发[59] - 核数师罗兵咸永道核对集团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财报数字,未发出鉴证意见[100] - 审计委员会由项阳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