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松国际(02155)

搜索文档
森松国际(02155) - 2022 - 年度业绩
2023-03-22 16:31
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2年收益为64.86亿元,2021年为42.86亿元[2] - 2022年毛利率为27.6%,与2021年持平;净利率为10.3%,2021年为8.9%[2] - 2022年净利润为6.66亿元,2021年为3.82亿元[2] - 2022年新签订单金额为93.56亿元,2021年为66.54亿元[2] - 2022年经调整的EBITDA为10.30亿元,2021年为6.54亿元[2] - 2022年每股基本盈利为0.64元,2021年为0.43元;每股摊薄盈利为0.58元,2021年为0.38元[2] - 2022年分配至现有合约余下履约责任的交易价格总额为86.22亿元,2021年为57.20亿元[2] - 2022年流动资产净额为9.55亿元,2021年为6.20亿元[8] - 2022年资产净值为28.23亿元,2021年为20.08亿元[9] - 2022年本公司权益股东应占权益总额为28.16亿元,2021年为20.08亿元[10] - 2022年利息收入为15,259千元,2021年为2,123千元[26] - 2022年员工成本为1,085,516千元,2021年为788,581千元[28] - 2022年研发成本为316,084千元,2021年为226,628千元[30] - 2022年存货成本为4,692,891千元,2021年为3,102,476千元[30] - 2022年实际税项开支为94,735千元,2021年为67,305千元[32] - 2022年除税前溢利为760,917千元,2021年为449,143千元[33] - 2022年股东应占溢利为6.69266亿元,2021年(经重列)为3.81838亿元;2022年已发行股份加权平均数为1.050774亿股,2021年为0.895034亿股[36] - 2022年每股基本盈利按股东应占溢利6.69266亿元及1.050774亿股已发行股份加权平均数计算,2021年按3.81838亿元及0.895034亿股计算[36] - 2022年每股摊薄盈利按股东应占溢利6.69266亿元及1.156099亿股股份加权平均数(摊薄)计算,2021年按3.81838亿元及1.004396亿股计算[38] - 2022年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为11.65785亿元,2021年为9.21456亿元[40] - 2022年12月31日无已质押应收票据,2021年12月31日为520.5万元[41] - 2022年12月31日已背书及终止确认但尚未到期的票据金额为5.07021亿元,2021年为2.32865亿元[42] - 2022年12月31日未全部终止确认的已转让金融资产账面总额为9140.7万元,2021年为4779.7万元[43] - 2022年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为16.33543亿元,2021年为10.94663亿元[45] - 2022年合约资产为8.30927亿元,2021年为6.09515亿元[47] - 2022年合约负债为28.90048亿元,2021年为21.71901亿元[48] - 2021年初合约负债842,649千元,因确认收益减少680,893千元,因开票增加2,010,145千元,年末为2,171,901千元;2022年因确认收益减少1,864,442千元,因开票增加2,582,589千元,年末为2,890,048千元[49] - 2022年12月31日物业、厂房及设备预付款项241,546千元,长期待摊费用1,666千元,共计243,212千元;2021年分别为14,860千元、1,115千元,共计15,975千元[50] - 2022年12月31日股份数目1,073,796千股,金额643,657千元;2021年分别为1,037,500千股、571,769千元[57] -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收益约6,486,277千元,同比增长约51.3%[86] -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净利约666,182千元,同比增长约74.5%[86] - 报告期内集团收益增长约51.3%,从2021年的4286222千元增至2022年的6486277千元[87] - 销售成本增长约51.3%,从2021年的3102639千元增至2022年的4692891千元[89] - 集团毛利增长约51.5%,从2021年的1183583千元增至2022年的1793386千元,毛利率约为27.6% [91] - 报告期内集团录得其他亏损约701千元,2021年录得其他收入约5876千元,主要因远期外汇合约交割亏损净额增加 [99] - 销售及营销开支从2021年的约1.07亿元增至2022年的约1.84亿元,占总收益比率从2.5%升至2.8%[100] - 一般及行政开支从2021年的约3.82亿元增至2022年的约5.10亿元,占总收益比率从8.9%降至7.9%[101] - 研发开支从2021年的约2.27亿元增至2022年的约3.16亿元[102] - 财务成本从2021年的约2279.4万元降至2022年的约1595.1万元[103] - 所得税开支从2021年的约6730.5万元增至2022年的约9473.5万元,实际税负从15.0%降至12.5%[104][105] - 净利润从2021年的约3.82亿元增至2022年的约6.66亿元,净利率从8.9%增至10.3%[106] - 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从2021年的约5.65亿元增至2022年的约8.91亿元,增长率约为57.7%[108] - 经调整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从2021年的约6.54亿元增至2022年的约10.30亿元,增长率约57.6%[108] - 物业、厂房及设备余额从2021年的约12.27亿元增至2022年的约16.10亿元,增幅约31.2%[110] - 存货从2021年的约12.30亿元增至2022年的约22.14亿元,增幅约80.0%[113] - 集团资产负债比率由2021年12月31日的约18.4%降至2022年12月31日的约15.7%[117] - 2022年12月31日,集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约1,370,359千元,较2021年12月31日减少约178,516千元[118] - 2022年12月31日,集团未到期的短期理财产品金额约253,748千元[118] - 2022年12月31日,集团银行授信总额合计相当于约3,635,161千元,已动用约1,621,454千元,未动用约2,013,707千元[118] 各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2年传统压力设备收益2662892千元,2021年为2221045千元;反应器2022年收益1399610千元,2021年为1036177千元等[19] - 2022年销售产品收益6343822千元,2021年为4174462千元;服务2022年收益142455千元,2021年为111760千元;营运收益2022年为6486277千元,2021年为4286222千元[19] - 2022年来自客户A收益535712千元,2021年来自客户B收益731994千元[21] - 2022年中国内地收益3649610千元,2021年为3548444千元;北美2022年收益515899千元,2021年为117248千元等[24] - 报告期内,制药和生物制药以及电子化学品行业新签订单金额占公司新签订单总额比率超50%[71] - 电子化学品新签订单金额19.80603亿元,占比21.2%;分配至现有合约余下履约责任的交易价格总额14.92715亿元,占比17.3%[72] - 化工新签订单金额18.20872亿元,占比19.5%;分配至现有合约余下履约责任的交易价格总额21.02244亿元,占比24.4%[72] - 日化新签订单金额5.85653亿元,占比6.3%;分配至现有合约余下履约责任的交易价格总额2.67374亿元,占比3.1%[72] - 动力电池原材料新签订单金额11.84202亿元,占比12.7%;分配至现有合约余下履约责任的交易价格总额13.56583亿元,占比15.7%[72] - 油气炼化新签订单金额8.79059亿元,占比9.4%;分配至现有合约余下履约责任的交易价格总额9.61829亿元,占比11.2%[72] - 制药和生物制药新签订单金额27.51894亿元,占比29.4%;分配至现有合约余下履约责任的交易价格总额23.46418亿元,占比27.2%[72] - 其他新签订单金额1.53511亿元,占比1.5%;分配至现有合约余下履约责任的交易价格总额0.94653亿元,占比1.1%[72] - 电子化学品收益从2021年的441742千元增至2022年的879357千元,同比增长99.1%,毛利从108359千元增至192036千元,但毛利率从24.5%降至21.8% [87][92][93] - 日化收益从2021年的157330千元增至2022年的403258千元,同比增长156.3%,毛利从35791千元增至151987千元,毛利率从22.7%增至37.7% [87][92][95] - 动力电池原材料收益从2021年的261270千元增至2022年的995435千元,同比增长281.0%,毛利从86975千元增至299111千元,但毛利率从33.3%降至30.0% [87][92][96] - 油气炼化收益从2021年的258516千元降至2022年的161158千元,同比下降37.7%,毛利从62855千元降至41631千元,但毛利率从24.3%增至25.8% [87][92][97] - 制药收益从2021年的1302977千元增至2022年的2154425千元,同比增长65.3%,毛利从402978千元增至677222千元,毛利率较稳定 [87][92][98] - 其他收益从2021年的193916千元增至2022年的329268千元,同比增长69.8%,毛利从72980千元增至87092千元,但毛利率从37.6%降至26.5% [87][92] 公司股权交易与股本变动 - 2022年2月28日,公司附属公司以129.5万美元收购Morimatsu Houston全部已发行普通股[14] - 2022年公司投资10,000,000元取得泉心泉意(上海)生命科技有限公司1.75%股权[55] - 2022年6月2日公司行使首次公开发售前购股权计划,以每股0.6621港元发行及购回26,476,000股股份;11月23日行使受限制股份单位计划,以每股4.17港元发行及购回9,819,900股股份,库存股成本36,581,000元[58] - 2022年6月28日及之后行使可认购15,412,688股股份的购股权,行使价1,000元,35,307,000元由资本储备转入股本账户[59] - 2021年5月31日公司向现有股东配发红股749,800,000股[60] - 2021年6月28日公司在港交所主板公开发售股份250,000,000股,每股2.48港元,所得款项净额493,980,000元[61] - 2021年7月20日公司以每股2.48港元配发行37,500,000股,占全球发售初步可供认购股份15%,所得款项净额77,616,000元[62] - 2022年1月17日新设上海森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22年12月31日注册资本5,000万元,公司间接持股72.25%[120] - 2022年2月28日收购Morimatsu Houston全部已发行普通股,总对价1,295千美元
森松国际(02155) - 2022 - 中期财报
2022-09-23 16:32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股份代号为2155[1] - 合规顾问为国金证券(香港)有限公司[5] - 中国法律顾问为北京市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5] - 核数师为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5] - 执行董事包括西松江英先生、平泽准悟先生等[4] - 非执行董事主席为松久晃基先生[4] - 独立非执行董事包括陈远秀女士、管野真一郎先生等[4] - 公司于2021年6月28日在联交所主板上市[9] 行业相关概念 - 粘结剂是制备动力锂电池电极片必须应用的重要材料之一[7] - 生物反应器/发酵罐系统是在制药生产过程中用于生产抗体等药品的装置[7] - 双碳承诺指2020年9月中国宣布的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7] 公司子公司及股权结构 - 森松グルーブ株式會社由松久晃基先生及松久浩幸先生分别持有80%及20%投票权[9] - Morimatsu Houston Corporation于2008年1月17日在美国注册成立,于2022年2月28日被Pharmadule Sweden收购[10] - 森松生命科技于2021年9月26日在中国成立[10] - 森松製藥設備于2001年11月29日在中国成立[10] - 森松生物科技于2022年1月17日在中国成立[9] - 森眾生物技術于2022年5月24日在中国成立[9] - 2022年6月30日森松生物科技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000万元,公司间接持有72.25%股权[62] - 2022年6月30日森众生物技术注册资本为人民币4,130万元,公司间接持有59.32%股权[62]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森松控股等持有公司股份,森松控股持有7.5亿股,约占70.49%;松久晃基先生持有1681万股,约占1.58%[89][90] - 2022年6月2日公司向富途信托增发股份后已发行普通股总数为10.63976亿股[91] - 2022年6月30日汤卫华持有公司股份45,048股占比0.01%、152.9万股占比0.14%[93] - 2022年6月30日盛阵持有公司股份45,048股占比0.01%、152.9万股占比0.14%[93] - 2022年6月30日西松江英持有公司股份226.3万股占比0.21%[93] - 2022年6月30日川岛宏贵持有公司股份79.2万股占比0.07%[93] - 2022年6月30日松久晃基持有公司股份1681万股占比1.58%[93] 公司业务相关政策及市场规模 - 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约3870亿元增长到2025年约6581亿元,全球生物医药市场将从2021年约1.89万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约2.34万亿美元[34] - 2022年1 - 5月中国乘用车行业总销量约813万辆,同比下降约3.5%,新能源乘用车总销量约190.8万辆,同比增长约115% [35] - 2022年3、4、5月新能源乘用车总销量占所有乘用车行业总销量的比例分别约为24.7%、29.0%和26.3% [35] - 中信证券预测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约570万辆,同比增长约71.5%,2023年有望达约800万辆,同比增速约40% [35] - 与去年初相比,主流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平均价格上涨约108.9%,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平均上涨约182.5%,三元锂电池电解液平均价格上涨约146.2%,磷酸铁锂电池电解液价格平均上涨约190.2% [35] - 预计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攀升至约20%,动力锂电池需求量超1200GWh,合计出货量超1600GWh [35] - S&E Research Co., Ltd.预测2023年全球动力锂电池缺口约18%,2025年扩大到约40% [35] - 2019年全球化工新材料市场空间约3700亿美元,预计2025年达约4800亿美元 [37] - 国内2019年化工新材料产值约6000亿元,总消费规模约9000亿元,预计2025年总消费量达约5717万吨,“十四五”期间CAGR约8.6% [37] - 中国化工新材料市场规模将从2021年约4.9万亿元增长到2026年约7.5万亿元 [37] - 2021年全球使用湿电子化学品总量约458.3万吨,集成电路领域约209万吨,新型显示领域约167.2万吨,预计2025年总量达约697.2万吨,集成电路领域约313万吨,显示面板约244万吨[39] - 欧洲推出REPowerEU计划,提出2025年光伏装机量达约320GW,2030年达约600GW[39] - 美国拜登政府豁免东南亚四国光伏组件关税24个月,降低风光项目土地费用约50%[39] 公司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报告期内公司销售收入约为人民币2,964,865千元,同比增长约59.8%[17] - 报告期内公司净利约为人民币302,536千元,同比增长约111.8%[17] - 报告期内公司新签订单455份,合同金额约为人民币5,111,849千元,同比增长约50.1%[17] - 2022年6月30日,公司在手订单555份,合同金额约为人民币7,881,632千元,同比增长约61.5%[17] - 公司收益从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约18.56亿元增长59.8%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约29.65亿元[47] - 公司销售成本从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约13.70亿元增长58.9%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约21.76亿元[49] - 外包费用从2021年的0.92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80亿元,同比增长94.6%[50] - 安装修理费从2021年的0.79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94亿元,同比增长144.9%[50] - 公司毛利从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约4.86亿元增长62.3%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约7.88亿元[50] - 公司销售及营销费用从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约0.44亿元增加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约0.95亿元,同比增长116.4%[51] - 为开拓海外市场和新客户增加佣金费用约0.43亿元[51] - 一般及行政费用从2021年上半年约184,874千元增至2022年上半年约228,481千元,同比增长约23.6%[52] - 研发费用从2021年上半年约77,436千元增至2022年上半年约145,505千元,增长约87.9%,占收益比例从约4.2%增至约4.9%[53] - 财务成本从2021年上半年约11,505千元降至2022年上半年约7,900千元,降低约31.3%[54] - 净利润从2021年上半年约142,843千元增至2022年上半年约302,536千元,增长约11.8%[55] - 2022年上半年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约400,647千元,较2021年上半年约224,254千元增加约176,393千元[56] - 2022年上半年经调整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约470,072千元,较2021年上半年同口径约277,875千元增加约192,197千元,增长率约为69.2%[56] - 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从2021年12月31日约921,456千元增至2022年6月30日约1,273,602千元,增加约38.2%[58] - 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从2021年12月31日约1,094,663千元增至2022年6月30日约1,185,580千元,增加约8.3%[59] - 合同负债从2021年12月31日约人民币2,171,901千元增加21.2%至2022年6月30日约人民币2,633,074千元[60]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从2021年12月31日约人民币1,548,875千元减少约人民币65,330千元至2022年6月30日约人民币1,483,545千元,减少约4.2%[60] - 2022年6月30日未到期理财产品金额约人民币217,620千元[60] - 2022年6月30日银行授信总额约相当于人民币2,517,676千元,已动用约相当于人民币1,702,696千元,未动用约相当于人民币814,980千元[60] - 借款总额从2021年12月31日约人民币370,002千元增加至2022年6月30日约人民币427,039千元[61] - 资本负债比率从2021年12月31日约18.4%减少至2022年6月30日约17.9%[61] - 2022年上半年公司收益29.64865亿元,毛利7.88424亿元,期内溢利3.02536亿元[96] - 2021年上半年公司收益18.55673亿元,毛利4.85903亿元,期内溢利1.42843亿元[96] - 2022年上半年公司全面收益总额3.0465亿元,2021年为1.41261亿元[98] - 2022年基本每股盈利0.29元,摊薄每股盈利0.28元;2021年基本每股盈利0.19元,摊薄每股盈利0.18元[96] - 2022年6月30日非流动资产为1737363千元,2021年12月31日为1394334千元[101] - 2022年6月30日流动资产为4974200千元,2021年12月31日为4310174千元[101] - 2022年6月30日流动负债为4240630千元,2021年12月31日为3690337千元[101] - 2022年6月30日流动资产净额为733570千元,2021年12月31日为619837千元[101] - 2022年6月30日总资产减流动负债为2470933千元,2021年12月31日为2014171千元[101] - 2022年6月30日非流动负债中,计息借款79533千元、租赁负债9114千元、递延税项负债72千元[102] - 2022年6月30日资产净值为2381884千元,2021年12月31日为2007809千元[102] - 2022年6月30日本公司权益股东应占权益总额为2382020千元,2021年12月31日为2007809千元[102] - 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内溢利(经重列)为142843千元[104]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期内溢利(经重列)为238995千元[104] - 2022年1月1日公司权益股东应占结余总计2007809千元人民币[105]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内溢利302536千元人民币,其他全面收益2114千元人民币,全面收益总额304650千元人民币[105] - 2022年6月30日公司权益股东应占结余总计2381884千元人民币[105] - 2022年上半年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492645千元人民币,2021年同期为106465千元人民币[108] - 2022年上半年投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628402千元人民币,2021年同期为206483千元人民币[108] - 2022年上半年融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45024千元人民币,2021年同期为587147千元人民币[108] - 2022年上半年外汇汇率变动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影响为25403千元人民币,2021年同期为 - 10923千元人民币[108] - 2022年6月30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483545千元人民币,2021年同期为903327千元人民币[108] - 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收益先前呈报为1,852,632千元,调整后为1,855,673千元;销售成本先前呈报为1,369,605千元,调整后为1,369,770千元;毛利先前呈报为483,027千元,调整后为485,903千元[114] - 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来自营运的溢利先前呈报为179,850千元,调整后为179,091千元;除税前溢利先前呈报为168,274千元,调整后为167,586千元;期内溢利先前呈报为143,531千元,调整后为142,843千元[114] - 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内其他全面收益先前为 - 1,582千元,调整后为 - 1,028千元;期内全面收益总额先前为142,977千元,调整后为141,261千元[118][119]
森松国际(02155) - 2021 - 年度财报
2022-04-13 16:43
公司上市信息 - 2021年是公司上市元年,6月28日在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6] - 公司股份于2021年6月28日首次公开售股,所得款项净额约为港币686,690千元[143]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1年销售收入约为人民币42.79亿元,同比增长约43.7%[7] - 2021年毛利约为人民币11.76亿元,同比增长约39.4%[7] - 2021年净利约为人民币3.81亿元,同比增长约31.5%[7] - 2021年新签订单金额约为人民币66.54亿元,同比增长约88.7%[7] - 2021年在手订单金额约为人民币57.20亿元,同比增长约72.5%[7] - 2017 - 2021年持续经营业务收益分别为1570097千元、2467869千元、2826330千元、2978626千元、4278847千元[27] - 2017 - 2021年持续经营业务毛利分别为283432千元、511934千元、602889千元、844104千元、1176371千元[27] - 2017 - 2021年持续经营业务除税前溢利分别为29351千元、177877千元、166033千元、341430千元、447824千元[27] - 2017 - 2021年持续经营业务利润分别为14774千元、146454千元、140946千元、289385千元、380552千元[27] - 2017 - 2021年已终止经营业务利润(扣除所得税)分别为 - 23094千元、 - 20667千元、5673千元[27] - 2017 - 2021年年内利润(亏损)分别为 - 8320千元、125787千元、146619千元、289385千元、380552千元[27] - 2017 - 2021年资产总值分别为2777396千元、3666722千元、3274121千元、3034445千元、5695324千元[27] - 2017 - 2021年负债总额分别为1339774千元、2556418千元、2567358千元、2036133千元、3687032千元[27] - 2017 - 2021年资产净值分别为1437622千元、1110304千元、706763千元、998312千元、2008292千元[27] -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收益约427.88亿元,同比增长约43.7%,主要源于化工、制药、电子化学品三大行业[63][64] -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归属母公司持有者净利约38.06亿元,同比增长约31.5%[63] - 电子化学品收益4.42亿元,占比10.3%,同比增长530.2%;化工收益16.70亿元,占比39.0%,同比增长63.1%;制药收益13.03亿元,占比30.5%,同比增长69.4%[65] - 日化收益1.57亿元,占比3.7%,同比减少46.7%;动力电池原材料收益2.61亿元,占比6.1%,同比减少32.8%;其他收益1.87亿元,占比4.4%,同比减少15.1%[65] - 报告期内销售成本由213.45亿元增长96.80亿元或45.3%至310.25亿元,增幅略高于收益[66] - 原材料及消耗品成本203.77亿元,占比65.7%,同比增长47.7%;直接人工成本40.66亿元,占比13.1%,同比增长28.6%;外包费用24.94亿元,占比8.0%,同比增长76.9%[67] - 安装修理费18.27亿元,占比5.9%,同比增长51.1%;折旧5.73亿元,占比1.8%,同比增长9.4%;资产减值损失等 - 0.91亿元,占比 - 0.3%,同比增长3.8%[67] -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毛利约117.64亿元,同比增长约39.4%,毛利率约27.5%,较2020年减少约0.8%[68] - 公司2021年总毛利为1176371千元,较2020年的844104千元增加332267千元,同比变动 - 0.8%[69] - 制药行业毛利增长最多,从2020年的172674千元增加230304千元至2021年的402978千元,毛利率从22.4%增长至30.9%[69][75] - 日化行业毛利减少最多,从2020年的97880千元减少62089千元至2021年的35791千元,毛利率从33.2%降至22.7%[69][72] - 销售及营销开支从2020年的73110千元增加33397千元至2021年的106507千元,占总收益约2.5%,与2020年持平[76] - 一般及行政开支从2020年的277153千元增加97467千元至2021年的374620千元,占总收益比例从9.3%降至8.8%[77] - 研发开支从2020年的125779千元大幅增加100849千元至2021年的226628千元,占总收益比例从4.2%增至5.3%[78] - 财务成本从2020年的12456千元增加10333千元至2021年的22789千元[79] - 所得税开支从2020年的52045千元增加15227千元至2021年的67272千元,实际税率从15.2%降至15.0%[80] - 公司2021年利润为380552千元,较2020年的289385千元增加91167千元,主要因业务规模扩大[81] - 2021年录得其他收入4832千元,2020年亏损16797千元,主要因汇兑亏损净额减少[75] - 2021年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约为563,542千元,较2020年增加约132,987千元,增长率约为30.9%;经调整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约为652,147千元,较2020年增加约201,121千元,增长率约为44.6%[83] - 2021年年内利润为380,552千元,2020年为289,385千元[84] - 贸易及其他应收款由2020年的约578,858千元增加约58.4%至2021年的约916,679千元[85] - 合同资产由2020年的约246,061千元增加约147.7%至2021年的约609,515千元[86] - 存货由2020年的约804,069千元增加约52.9%至2021年的约1,229,633千元[87] - 贸易及其他应付款由2020年的约724,551千元增加约49.8%至2021年的约1,085,560千元[88] - 合同负债由2020年的约842,649千元增加约157.7%至2021年的约2,171,901千元[89] - 借款总额由2020年的约443,532千元减少至2021年的约370,002千元;资本负债比率由2020年的约44.4%减少至2021年的约18.4%[90] - 2021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约为1,545,079千元,2020年约为424,428千元[90]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1年公司制药和生物制药、动力电池原材料行业业务贡献比超新订单总额与现有合同剩余履约义务交易价格合计金额的50%[34] - 2021年电子化学品新签订单金额760,027千元,占比11.4%;分配至现有合约余下履约责任交易价格总额391,469千元,占比6.8%[35] - 2021年化工新签订单金额1,422,449千元,占比21.4%;分配至现有合约余下履约责任交易价格总额1,844,748千元,占比32.3%[35] - 2021年动力电池原材料新签订单金额1,406,727千元,占比21.1%;分配至现有合约余下履约责任交易价格总额1,167,816千元,占比20.4%[35] - 2021年制药和生物制药新签订单金额2,401,812千元,占比36.1%;分配至现有合约余下履约责任交易价格总额1,748,949千元,占比30.6%[35] 公司业务布局与合作 - 公司产品已安装和部署在100余个国家和地区[8] - 公司与生物制药、动力电池原材料等领域行业领先企业保持长期深度合作[8] - 公司在意大利米兰成立附属公司Morimatsu Italy S.r.l.服务制药和生物制药行业[13] - 公司与马来西亚上市公司附属公司Dialog Fabricators Sdn Bhd成立合资企业Morimatsu Dialog (Malaysia) Sdn. Bhd.作为海外生产基地[13] - 2022年1月17日公司设立新附属公司森松生物科技,间接持有78.83%股份,注册资本为8,975千元[91] 生产基地建设 - 南通生产基地扩建项目2021年12月起陆续交付,三座重型组装车间和一座先进机加工中心预计2022年6月完成交付,总面积约5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0平方米[12] - 常熟生产基地一期用地面积约130,000平方米,总投资金额约1.8亿美元,2022年5月启动建设[12] - 苏州制造基地2022年开工建设,计划2023年下半年正式投产[31] - 南通生产基地新建车间于2021年开工,新增核心设备已签采购合约并支付部分款项[145] - 苏州常熟一期项目用地约130,000平方米,计划2022年4月完成土地收购,下半年启动12车间建设[145] 公司人员情况 - 报告期内员工数量达3,211人,研发人员超400人,工程技术和技术管理人员总和超1,600人[13] - 西松江英57岁,拥有约31年压力容器行业经验,1991年4月至2012年11月于森松工业工作,2017年3月24日至2021年3月26日任森松工业董事,199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森松压力容器效力[15] - 平泽准悟38岁,拥有约14年会计、审计及财务管理经验,2008年4月至2019年3月于日本株式会社十六银行工作,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及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借调至森松工业[15] - 汤卫华52岁,拥有超22年压力容器行业经验,1991年7月至1999年5月于上海石化安装检修工程有限公司工作,1999年5月加入森松压力容器[17] - 盛晔47岁,拥有约26年压力容器制造行业经验,1996年10月加入森松压力容器,2018年10月起任森松重工总经理[17] - 川岛宏贵51岁,拥有约26年压力容器行业经验,1996年3月至2003年10月在森松工业效力,2003年10月调至森松中国[17] - 松久晃基58岁,拥有逾36年业务运营及企业管理经验,1986年3月毕业后开始在森松工业工作,现担任森松工业执行董事及行政总裁[19] - 陈远秀51岁,2021年2月10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负责监督公司管理并提供独立判断[19] - 菅野真一郎78岁,于2021年2月10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拥有逾56年金融及银行业经验[21] - 于建国61岁,于2021年2月10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拥有超23年化工及环保行业经验[22] - 李凯纳37岁,于2020年9月25日获委任为公司联席公司秘书,拥有超13年会计及财务管理行业经验[25] - 刘惠仪56岁,于2020年9月25日获委任为公司联席公司秘书,在公司秘书方面拥有逾34年经验[25] - 执行董事汤卫华于2021年9月26日被聘任为森松(苏州)生命科技总经理,2022年1月17日被委任为森松生物科技董事长[99] - 执行董事盛晔于2021年11月19日被聘任为森松工程技术总经理并被委任为董事长[99] - 独立非执行董事陈远秀于2021年9月30日起不再担任香港女会计师协会会长,但仍为理事会成员[99]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雇员3211人,其中研发人员400余人,占总雇员人数的10%以上[105] 公司经营与发展策略 - 公司经营策略基于价值赋能理念的MVP模型,包括核心设备、价值赋能、高度集成的系统性解决方案[28] - 公司提出“项目全生命周期覆盖”理念,通过数字化平台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11] - 公司自主研发运维软件产品,为客户提供数字化运营管理平台[11] - 公司提出产品向微笑曲线两端扩展策略,前端包括组建联合研发团队和共享实验室,后端包括深度介入运维等[55] - 公司人才策略关键词为“投资”“建设”“发展”[57] - 公司研发体系有针对新技术应用研发、新产品联合研发、产学研结合三种形式[59] - 公司每年通过校招扩大人才储备,招聘国内外知名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59] - 公司通过附属公司招纳海外专业人才等,提供多种服务[59] - 公司已成立六支
森松国际(02155) - 2021 - 中期财报
2021-09-23 17:13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股份代号为2155[1] - 公司注册办事处位于香港永乐街235号永乐街235商业中心26B室[4] - 公司中国总部及主要营业地点位于中国上海浦东新区祝桥镇金闻路29号[4] - 公司合规顾问为国金证券(香港)有限公司,位于香港皇后大道中181号新纪元广场低座25楼2503、2505 - 06室[5] - 公司中国法律顾问为北京市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位于中国上海市徐汇区淮海中路1010号嘉华中心45层[5] - 公司核数师为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于财务汇报局条例下注册的公众利益实体核数师,位于香港中环太子大厦8楼香港邮政总局信箱50号[5] - 公司主要往来银行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张桥分行、瑞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三井住友银行(中国)有限公司[5] 业绩公布信息 - 公司公布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未经审核中期综合业绩[9] 行业市场情况 - 全球生物药市场预计2018 - 2023年以约18.4%的复合年增长率至2023年达约5565亿美元,2023 - 2030年以约13.9%的复合年增长率至2030年达约13839亿美元[10] - 中国生物药市场预计2018 - 2023年复合年增长率约19.6%,2023年规模达约969亿美元,2023 - 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约10.9%,2030年达约1994亿美元[10] - 中汽协预测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76%,工信部预测中国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200万辆[13] - 中国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投资累计超2万亿元,累计推广量超480万辆,约占汽车总保有量的1.7%[13] - 动力锂电池单体密度达270瓦时/公斤,较2012年提高2.2倍,价格1.0元/瓦时,较2012年下降80%[13] - 过去一年欧洲化工产业回报率达12.04%,位居各行行业榜首;2020年1月至10月,中国化工行业指数上涨25.19%,领先上证指数15.95%[15] - 2021年上半年中国多晶硅产量23.8万吨,同比增加16.1%,硅片产量105GW,同比增加40.0%;2021年1 - 5月,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额约98.6亿美元,同比增长35.6%[17] 公司业务合作与项目情况 - 公司为国内最早涉足生物制药领域及布局核心设备和整体工程解决方案的企业,生物反应器等产品远销欧美,获20,000升生物反应器订单[11] - 预计新冠疫情为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带来150亿 - 200亿以上新商机,公司是mRNA新冠疫苗项目主要解决方案提供商[12] - 公司与全球Top20制药企业中85%以上建立良好合作关系[12] - 2020年公司与行业领先企业签署长期全球性战略合作协议,为动力电池原材料项目提供核心反应器和模块化反应装置[13] - 2020年5月公司为印尼镍资源项目提供模块化中试装置和核心反应器,开创行业先河[13] - 2021年上半年集团与国际领先化工企业达成意向,为其设计建造全球首套模块化先进化学材料生产装置[15] - 集团为国内电子化学品及光刻胶龙头企业提供南通PPT级高纯硫酸项目关键设备,助其成国际少数能同时供应G5级高纯度试剂材料企业之一[17] - 集团专注工厂全生命周期服务,以数字化EPC打造工厂数字化基础,探索数字孪生智能工厂,已推出数字化运维产品包[18] - 2021年下半年计划签约投资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项目,一期用地约130000平方米,总投资额约1.8亿美元[22] 各业务线新订单情况 - 2021年上半年集团新订单总额约人民币3,406,699千元,2020年同期约为人民币1,909,178千元[19] - 2021年制药行业新订单总额约人民币910,585千元,已超2020年全年,2020年同期约为人民币221,879千元,全年预期接超约人民币1,485,000千元,预期年增长率超77.5%[20] - 2021年生物制药领域新订单总额约人民币797,101千元,已超2020年全年,2020年总额约为人民币555,354千元[20] - 2021年生物制药领域生物反应器/发酵罐系列产品新订单总额约人民币354,727千元,已超2020年全年,2020年总额约为人民币74,767千元[20] - 2021年动力电池原材料领域新订单总额约人民币256,094千元,全年预期接超人民币400,000千元[20] - 化工行业新订单总额约1440407千元,2020年同期约1410688千元[21] - 电子化学品行业高纯度试剂领域新订单约24260千元[21] 在手未完成订单情况 - 截至2021年6月30日,在手未完成订单总额约4880729千元,2020年6月30日约3224779千元,2020年12月31日约3316811千元[21]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集团收益从2020年上半年约1441933千元增长28.5%至2021年上半年约1852632千元[23] - 销售成本从2020年上半年约1011486千元增长35.4%至2021年上半年约1369605千元[25] - 毛利从2020年上半年约430447千元增长12.2%至2021年上半年约483027千元,毛利率从29.9%降至26.1%[27] - 销售及行销费用从2020年上半年约32742千元增长34.6%至2021年上半年约44071千元[28] - 一般及行政费用从2020年上半年约102696千元增长81.3%至2021年上半年约186155千元[29] - 研发费用开支从2020年上半年约45456千元增长70.4%至2021年上半年约77436千元[30] - 集团财务成本从2020年上半年约3807千元增长204.1%至2021年上半年约11576千元[31] - 2021年中期净利润约143531千元,较2020年同期约210548千元下降约67017千元[32] - 2021年上半年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约225853千元,较2020年同期约281349千元减少约55496千元[34] - 经调整后2021年上半年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约279474千元,较2020年同期约262153千元增加约17321千元,增长率约6.6%[34] - 中期资本性支出约185176千元,其中厂房及建筑物约136714千元,机器设备约34272千元[36] - 合同资产从2020年末约246061千元增加41.0%至2021年中约346958千元[36] - 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从2020年末约578858千元增加91.7%至2021年中约1109559千元[36] - 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从2020年末约724551千元增加40.0%至2021年中约1014595千元[37] - 合同负债从2020年末约842649千元增加34.8%至2021年中约1136135千元[38] - 借款总额从2020年末约443532千元增加30.5%至2021年中约578857千元,资本负债比率从2020年末约44.4%降至2021年中约34.7%[39] - 2021年上半年收益为18.52632亿元,2020年同期为14.41933亿元[49] - 2021年上半年毛利为4.83027亿元,2020年同期为4.30447亿元[49] - 2021年上半年来自营运的溢利为1.7985亿元,2020年同期为2.46486亿元[49] - 2021年上半年除税前溢利为1.68274亿元,2020年同期为2.42679亿元[49] - 2021年上半年期内溢利为1.43531亿元,2020年同期为2.10548亿元[49] - 2021年上半年基本每股盈利为0.19元,2020年同期为0.28元[49] - 2021年6月30日非流动资为27.51689亿元,2020年12月31日为20.17815亿元[52] - 2021年6月30日流动资产为32.92306亿元,2020年12月31日为20.53416亿元[53] - 2021年6月30日流动负债为27.51689亿元,2020年12月31日为20.17815亿元[53] - 2021年6月30日资产净值为16.69044亿元,2020年12月31日为9.98312亿元[56] - 2021年1月1日结余为173433、141、31381、3175、530442、998312,2021年6月30日结余为494153、466916、31381、2621、673973、1669044[61] - 2021年上半年经营所得现金为117903千元,2020年同期为169815千元;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2021年为104602千元,2020年为150285千元[62] - 2021年上半年投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206483千元,2020年同期为57116千元[62] - 2021年上半年融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587147千元,2020年同期为6838千元[62] - 2021年上半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加净额为474409千元,2020年同期为105628千元;2021年1月1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424428千元,6月30日为898837千元;2020年1月1日为451398千元,6月30日为557026千元[62] - 2021年上半年传统压力设备收益为1104762千元,2020年为831050千元;反应器2021年为414883千元,2020年为326760千元等[65] - 2021年上半年销售产品(压力设备设计、验证及维护服务)收益为1816198千元,服务收益为36434千元;2020年销售产品为1418703千元,服务为23230千元[66] - 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来自客户A的收益为186318千元;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来自客户B的收益为177570千元,客户C为156963千元,客户D为144679千元[68] - 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总收益为1852632千元人民币,2020年同期为1441933千元人民币[70] - 2021年上半年政府补助为2851千元人民币,2020年同期为7833千元人民币[72] - 2021年上半年计息借款利息为11461千元人民币,2020年同期为3768千元人民币[73] - 2021年上半年薪金、工资及其他福利为301476千元人民币,2020年同期为230472千元人民币[73] - 2021年上半年无形资产摊销为7122千元人民币,2020年同期为1744千元人民币[75] - 2021年上半年研发成本为77436千元人民币,2020年同期为45456千元人民币[75] - 2021年上半年存货成本为1369605千元人民币,2020年同期为1011486千元人民币[75] - 2021年上半年当期税项本年度拨备为27275千元人民币,2020年同期为32987千元人民币[78] - 2021年上半年母公司普通股权益股东应占溢利为1.43531亿元,2020年同期为2.10548亿元[82][83] - 2021年上半年每股基本盈利按7.52055亿股计算,2020年按7.5亿股计算;每股摊薄盈利按7.84355亿股计算,2020年按7.5亿股计算[82][83] - 2021年上半年集团收购物业、厂房及设备成本为1.85176亿元,2020年同期为4258.2万元[84] - 2021年上半年集团确认添置使用权资产为341.7万元,2020年同期为5.4万元[85] - 2021年上半年存货开支确认减少110.3万元,2020年同期为304.9万元[86] - 2021年6月30日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为11.09559亿元,2020年12月31日为5.78858亿元[88] - 2021年6月28日公司以每股2.48港元发行2.5亿股普通股,所得款项净额为4.9398亿元[95] - 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确认开支33,775,000元人民币[96] - 2021年6月30日,远期外汇合约公平值80,000元人民币,属第二级公平值计量[98] - 2021年6月30日,资本承担已授权但未订约为443,930,000元人民币,已订约但未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