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创中国(01918)

搜索文档
融创中国(01918) - 2024 - 中期业绩
2024-08-29 20:38
合同销售与土地储备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连同合营及联营公司合同销售金额约为262.8亿元[2] - 2024年6月30日,集团连同合营及联营公司权益土地储备约9738万平方米[2] - 2024年6月底,公司连同合营及联营公司总土地储备约1.45亿平方米,权益土地储备约9738万平方米,未售土地储备约1.0亿平方米,权益未售约6500万平方米[72] - 2024年6月30日,长三角权益土地储备1508.9万平方米,总土地储备2382.0万平方米;环渤海权益土地储备2385.6万平方米,总土地储备3001.2万平方米[74] - 华南、西部、中部地区总土地储备分别为1354.6万平方米、5685.9万平方米、2071.1万平方米,合计14494.8万平方米[75][76][77] 集团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集团收入约为342.8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约41.4%[2] - 集团毛亏约为18.1亿元,亏损较去年同期减少约41.2%[2] - 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为149.6亿元,亏损较去年同期减少约2.7%[2] - 2024年6月30日,集团现金余额约为256.8亿元,集团连同合营及联营公司现金余额约为538.3亿元[2] - 2024年6月30日,公司拥有人应占权益约为479.6亿元[2] - 2024年6月30日,集团借贷总额约为2774.3亿元[2] - 2024年6月30日,资产总额为9619.7亿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9778.5亿元略有下降[7] - 2024年6月30日,负债总额为8957.1亿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8940.7亿元略有上升[1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净亏损约166.7亿元[15] - 2024年6月30日,集团流动负债净额约492.3亿元[15] - 2024年6月30日,集团流动和非流动借贷分别约1934.9亿元和839.3亿元[15] - 2024年6月30日,集团到期未偿付借贷本金约1069.6亿元,借贷总额本金约574.4亿元可能被要求提前还款[15] - 截至中期简明综合财务资料获批准日期,集团到期未偿付借贷本金约1143.2亿元,借贷总额本金约539.6亿元可能被要求提前还款[1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收入总额约342.8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584.7亿元减少41.4%[5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连同合营公司及联营公司收入合计约790.9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1478.1亿元减少约687.2亿元(约46.5%),公司拥有人应占约442.8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928.5亿元减少约485.7亿元(约52.3%)[5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销售成本约360.9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615.5亿元减少约254.6亿元(约41.4%)[52]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毛亏约18.1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30.8亿元减少约12.7亿元;毛利率为 -5.3%,与2023年同期持平[53] - 集团销售及市场推广成本由2023年同期的约22.9亿元减少约51.5%至2024年同期的约11.1亿元[54] - 集团行政开支由2023年同期的约25.5亿元减少约7.7亿元至2024年同期的约17.8亿元[54] - 2024年上半年其他收入及收益约25.3亿元,较2023年同期增加约6.4亿元[55] - 2024年上半年其他开支及亏损约64.0亿元,2023年同期约64.2亿元[56] - 2024年上半年预期信贷亏损模型下减值亏损净额约11.1亿元,较2023年同期增加约6.4亿元[57] - 2024年上半年经营亏损约96.8亿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约32.4亿元[58] - 2024年上半年财务成本约64.9亿元,较2023年同期增加约9.5亿元;财务收入约1.0亿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约0.3亿元[59] - 2024年上半年应占按权益法入账的投资的除税后亏损净额约13.0亿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约39.5亿元[60]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拥有人应占集团亏损约149.6亿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约4.1亿元[61] - 现金余额由2023年末的约246.2亿元增加至2024年6月末的约256.8亿元[63] - 2024年6月末借贷总额约2774.3亿元,较2023年末减少约4.0亿元[64] - 2024年6月末资本负债比率约为79.2%,较2023年末的约75.2%有所上升[65] - 2024年上半年公司录得汇兑亏损约3.1亿元人民币,运营现金流及流动资金未受汇率波动重大影响[68] - 2024年6月30日,公司按揭融资担保金额约为799.2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12月31日的799.8亿元略有下降[69]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收入约342.8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减少约41.4%,毛亏约18.1亿元人民币,亏损较去年同期减少约41.2%[71]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149.6亿元人民币,亏损较去年同期减少约2.7%;6月底拥有人应占净资产约479.6亿元人民币[71] 公司分部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分部收入总额为34,372,869千元,外部客户收入为34,279,616千元[2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预期信贷亏损模型下减值亏损净额为1,110,822千元,投资物业的公允价值亏损净额为58,615千元[2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分部资产总额为901,138,022千元,分部负债总额为809,229,669千元[21]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分部收入总额为58,550,066千元,外部客户收入为58,472,750千元[21]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预期信贷亏损模型下减值亏损净额为465,066千元,投资物业的公允价值亏损净额为283,694千元[21]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分部资产总额为919,288,420千元,分部负债总额为805,477,031千元[22] - 2024年上半年公司资本开支为549,587千元,2023年上半年为1,742,642千元[20][21] - 2024年上半年分部业绩总额为-8768326千元,2023年同期为-7696707千元[23] - 2024年6月30日资产总额为961969990千元,2023年12月31日为977854203千元[23] - 2024年6月30日负债总额为895711804千元,2023年12月31日为894068338千元[23] - 2024年6月30日合营公司权益投资期末金额为50141652千元,2023年12月31日为53400856千元[24] - 2024年6月30日联营公司权益投资期末金额为15872961千元,2023年12月31日为15850233千元[24] 贸易及款项相关数据 - 2024年6月30日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非即期账面值为54629千元,即期为59614295千元[27] - 2024年6月30日预付款非即期为527255千元,即期为14283425千元[31] - 2024年6月30日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非即期其他应付款为54956千元,即期总额为289386355千元[32] - 2024年6月30日贸易应收款项90天以内为941785千元,91 - 180天为516745千元,181 - 365天为1179794千元,365天以上为1891181千元[29] - 2024年6月30日应付利息为33617738千元,2023年12月31日为23278904千元[32] - 2024年6月30日贸易应付款项总计11.1963333亿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0.9523789亿元略有增加[33] - 2024年6月30日其他应付款项中物业预售相关增值税为102.2亿元,低于2023年12月31日的109.7亿元[33] - 2024年6月30日公司已到期未支付的票据为247.9亿元[34] - 2024年6月30日非即期有抵押借贷总计26.9354724亿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26.7542861亿元略有增加[35] 业务成本与收益相关数据 - 2024年上半年已售物业成本为2.6766825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5.1498038亿元大幅下降[38] - 2024年上半年出售附属公司收益为1930.157万元,远高于2023年同期的303.789万元[39] - 2024年上半年诉讼及其他或有负债拨备为3251.128万元,高于2023年同期的869.384万元[40] - 2024年上半年财务成本为6175.669万元,高于2023年同期的2295.451万元[41]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为1.4957186亿元,2023年同期为1.5366849亿元[43] 股息与股份激励相关 - 董事会在2024年上半年和2023年上半年均未建议派付任何中期股息[45] - 董事会不建议就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派付中期股息,2023年同期也无派息[78] - 2018年5月8日至2019年6月30日,股份激励计划受托人累计购买9465.3万股公司股份,总代价约25.7亿港元,2019年6月30日后至2024年6月30日未购入股份[78] 债务重组与展期相关 - 2022年12月30日,集团全资附属公司完成境内公司债券展期,期限3至4年,利率不变[16] - 2024年6月,集团调整债券兑付安排,将2024年6月和9月应付本息调至12月兑付[16] - 截至中期简明综合财务资料获批准日期,集团已达成贷款展期约360.5亿元[16] - 公司境外债务重组计划自2023年11月20日生效[16] 持续经营相关 - 公司认为按持续经营基础编制截至2024年6月30日的中期简明综合财务资料是适当的,但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17] 业务板块调整相关 - 2024年公司将装配及装饰服务业务并入物业开发分部,并相应重列2023年的分部资料[18] 业务区域与客户相关 - 公司超90%的非流动资产位于中国,无单一客户贡献收入的10%或以上[19] 各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物业销售收入较2023年同期减少约240.6亿元(约46.1%),物业交付总面积减少203.2万平方米(约42.2%)[51] - 2024年上半年,物业管理板块融创服务收入约34.8亿元人民币,毛利约8.9亿元人民币,在管建筑面积约2.82亿平方米,在管业主户数突破160万户[72] - 2024年上半年,文旅板块收入约24.8亿元人民币,冰雪板块收入约4.2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3%[72] 公司业务交易相关 - 2024年2月8日,国投中电受让目标公司70%权益及债权,总代价约39.74亿元,包括权益代价约31.29亿元和债权代价约8.45亿元[79] - 2024年3月18日,合作方受让中央商务区80%权益,代价约8.14亿元,其中1.48亿元债务冲抵,6.66亿元现金支付[80] - 2024年4月7日,象屿置业及其关联方收购目标项目公司51%股权及相关债权,交易总代价5.4亿元[81] 公司治理与审核相关 - 公司已采纳上市发行人董事证券交易标准守则,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董事证券买卖遵守规定准则[82] - 公司已采纳企业管治守则,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遵守所有适用守则条文[83] - 审核委员会由四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已审阅公司会计原则及未经审核中期业绩[8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未经审核中期业绩由香港立信德豪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审阅[85] 公司人员构成相关 - 公司执行董事为孙宏斌、汪孟德、马志霞、田强、黄书平及孙喆一[87] - 公司非执行董事为林怀汉[87] - 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为潘昭国、竺稼、马立山及袁志刚[87]
融创中国(01918) - 2023 - 年度财报
2024-04-26 18:08
公司业务概况 - 公司主要业务为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冰雪运营管理、文旅和文化等业务板块[1] - 公司在政府支持下继续推动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构建新的发展模式[10] 公司财务状况 - 2023年公司收入为1542.3亿元人民币,较2022年增长59.5%[9] - 公司2023年净亏损为104.1亿元人民币,较2022年减少194.8%[9] - 公司2023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46.2亿元人民币,较2022年减少34.5%[9] - 公司2023年资产总额为9778.5亿元人民币,较2022年减少10.3%[9] - 公司2023年负债总额为8940.6亿元人民币,较2022年减少10.6%[9] - 公司2023年权益总额为837.9亿元人民币,较2022年减少3.1%[9] 公司业务收入情况 - 公司物业销售收入为1,404.7亿元,占比91.1%;文旅城建设及运营收入为59.1亿元,占比3.8%;物业管理收入为66.0亿元,占比4.3%;其他业务收入为12.5亿元,占比0.8%[23] - 公司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已交付总建筑面积为1,278.2万平方米[23] 公司财务细节 - 公司毛利率为-1.6%,较上年同期下降至-0.8%[28] - 公司毛利约为105.3亿人民币,毛利率约为6.8%[29] - 公司销售及市场推广成本减少约15.9%,达到48.7亿人民币[31] - 公司行政开支减少约14.9%,达到54.9亿人民币[32] - 公司其他收入及收益增加约327.4亿人民币,主要来自境外债务重组收益[33] - 公司其他开支及虧損增加约133.1亿人民币,主要由长期资产减值撥备和投资物业公允价值变动导致[34] 公司资金状况 - 本集团的现金余额由2022年12月31日的约375.4亿元减少至2023年12月31日的约246.2亿元[43] - 非受限制现金的减少主要由经营业务的现金流出净额约157.9亿元、投资业务的现金流入净额约27.4亿元以及融资业务的现金流入净额约84.8亿元导致[44] - 本集团的借贷总额约为2,778.3亿元,较2022年12月31日减少约205.9亿元,其中受限制现金、发展中物业、持作出售的竣工物业等作为抵押[46] 公司土地储备情况 - 本集团的总土地储备面积约为1.54亿平方米,其中长三角地区占比最大,为1.02亿平方米[56] - 城市圈環渤海地区的土地储备面积为2.54亿平方米,华南地区的土地储备面积为1.05亿平方米[57] - 西部地区城市中,重庆拥有最大的权益土地储备,达到1258.42万平方米[58] 公司领导团队 - 公司创始人孙宏斌先生拥有30年丰富的房地产行业经验,曾在清华大学获得工程学硕士学位[59] - 公司执行董事汪孟德先生在中国房地产行业拥有20多年经验,曾担任融创服务董事会主席[60] - 公司执行董事荆宏先生在房地产开发领域有丰富经验,曾在北京融创恒基地产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61] - 公司执行董事田强先生负责上海区域全面经营管理工作,拥有多年在房地产行业的经验[62] - 公司执行董事黄书平先生负责华南区域全面经营管理工作,曾在资本运作中心担任总经理[64] - 公司执行董事孙喆一先生负责北京区域及文化集团全面经营管理工作,拥有在资本市场和土地获取方面的经验[65] - 公司非执行董事林怀汉先生拥有40年以上的专业会计、商业银行和金融服务经验,曾在多家国际银行和金融机构担任高级管理职位[66] - 潘昭國先生是公司的獨立非執行董事,具有多年的上市企业财务、治理和管理经验[67] - 竺稼先生是公司的獨立非執行董事,拥有跨境合并收购和国际融资交易经验[68] - 馬立山先生是公司的獨立非執行董事,曾在多家上市公司担任董事职务[70] - 袁志剛先生是公司的獨立非執行董事,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具有丰富的宏观经济研究经验[71] - 馬志霞女士是公司的首席运营官和执行总裁,负责管理地产板块业务运营工作[73] - 王鵬先生是融創中國控股有限公司的執行總裁兼東南區域總裁,负责東南區域全面經營管理工作[74] - 高曦先生是融創中國控股有限公司的首席財務官、副總裁、公司秘書兼資本與融資中心總經理,主要負責融資、上市合規、股權管理等事宜[75] - 王迎佳先生是融創中國控股有限公司的執行總裁兼華中區域總裁,负责華中區域全面經營管理工作[77] - 張強先生是融創中國控股有限公司的副總裁兼成渝區域總裁,主要
融创中国(01918) - 2023 - 年度业绩
2024-03-28 07:36
财务表现 - 合同销售金额约为人民币847.7亿元[2] - 收入约为人民币1,542.3亿元,较去年增加约59.4%[2] - 毛亏约为人民币25.0亿元,亏损较去年增加约204.9%[2] - 本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为人民币79.7亿元,亏损较去年减少约71.2%[2] - 公司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净亏损约为人民币104.1亿元[11] - 公司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流动负债净额约为人民币207.4亿元[11] - 公司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流动和非流动借贷分别约为人民币1,812.0亿元和人民币966.3亿元[11] - 公司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现金余额(包括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及受限制现金)约为人民币246.2亿元[11] - 公司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到期未偿付借贷约为人民币1,090.6亿元,导致借贷约人民币416.4亿元可能被要求提前还款[11] - 公司收入总额约为人民币1,542.3亿元,同比增长59.4%[54] - 公司及其合营公司及联营公司的收入合计约为人民币3,293.8亿元,同比增长24.0%[54] - 公司拥有人应占收入约为人民币2,066.1亿元,同比增长29.5%[54] - 物业销售收入为人民币1,404.7亿元,同比增长69.6%[55] - 物业交付总面积为809.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7.9%[55] - 销售成本约为人民币1,567.3亿元,同比增长60.6%[56] - 毛亏约为人民币25.0亿元,同比增长204.9%[57] - 毛利率为-1.6%,较上年的-0.8%有所降低[57] - 销售及市场推广成本为人民币48.7亿元,同比下降15.9%[58] - 行政开支为人民币54.9亿元,同比下降21.3%[58] - 其他收入及收益增加至人民币385.3亿元,主要来自境外债重组收益人民币315.1亿元[59] - 其他开支及亏损增加至人民币250.7亿元,主要由于计提长期资产减值拨备及投资物业公允价值变动净损失[60] - 经营亏损减少至人民币19.3亿元,主要由于其他收入及收益增加和其他开支及亏损增加[62] - 财务成本减少至人民币63.0亿元,财务收入减少至人民币2.4亿元[63] - 本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减少至人民币79.7亿元[65] - 现金余额(包括受限制现金)减少至人民币246.2亿元,非受限制现金减少至人民币70.6亿元[67] - 借贷总额减少至人民币2,778.3亿元,借贷总额中约人民币2,735.4亿元由受限制现金、发展中物业等作出抵押[68] - 资本负债比率维持在75.2%,无重大变动[69] - 公司2023年12月31日的借贷总额为2778.34亿元人民币,相比2022年的2984.19亿元人民币有所减少[35] - 公司境外债务重组成功,解除约102亿美元的现有债务,并发行新票据、可转换债券等,产生收益315亿元人民币[36]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确认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收益13亿元人民币[38] - 2023年,公司已售物业成本为1325.44亿元人民币,相比2022年的722.09亿元人民币大幅增加[39] - 2023年,公司折旧及摊销开支为283亿元人民币,相比2022年的238亿元人民币有所增加[39] - 2023年,公司其他收入及收益总额为385.33亿元人民币,相比2022年的57.88亿元人民币大幅增加,主要得益于境外债务重组收益[40] - 2023年,公司企业所得税当期所得税为58.99亿元人民币,相比2022年的48.51亿元人民币有所增加[42] - 2023年,公司土地增值税为46.95亿元人民币,相比2022年的25.85亿元人民币有所增加[42] - 2023年公司净亏损约人民币104.1亿元[51]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流动负债净额约人民币207.4亿元[51]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流动和非流动借贷分别为人民币1,812.0亿元和人民币966.3亿元,现金余额约人民币246.2亿元[51]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到期未偿付借贷约人民币1,090.6亿元,可能导致人民币416.4亿元借贷被要求提前还款[51] - 截至报告日期,公司到期未偿付借贷本金约人民币1,167.1亿元,可能导致人民币435.5亿元借贷被要求提前还款[51] - 2023年公司其他开支及亏损总额为人民币25,073,652千元,相比2022年的11,758,191千元有所增加[43] - 2023年公司财务成本净额为人民币6,060,708千元,相比2022年的12,002,731千元有所减少[44] - 2023年公司每股基本亏损为人民币7,968,963千元,相比2022年的27,669,007千元有所减少[46] - 2023年公司收入为人民币1,542.3亿元,同比增长59.4%[77] - 2023年公司毛亏损为人民币25.0亿元,亏损同比增加204.9%[77] - 2023年公司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亏损为人民币79.7亿元,亏损同比减少71.2%[77] - 2023年底公司总土地储备为1.54亿平方米,权益土地储备为1.02亿平方米,总土地储备货值预计为人民币1.7万亿元,权益土地储备货值预计为人民币1.13万亿元[77] - 2023年融创服务实现收入约人民币70.1亿元,毛利约人民币16.7亿元,核心净利润约人民币7.93亿元,同比增长3%[77] - 2023年文旅板块实现收入约人民币59.1亿元,同比增长29.9%,管理利润约为人民币8.6亿元,较去年的亏损7.1亿元大幅增加了人民币15.7亿元[78] 资产与负债 - 权益土地储备约为1.02亿平方米,权益土地储备货值预计约为人民币1.13万亿元[2] - 现金余额约为人民币246.2亿元(包括合营公司及联营公司的现金余额约为人民币620.2亿元)[2] - 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权益约为人民币624.3亿元,较去年增加约人民币39.6亿元[2] - 借贷总额约为人民币2,778.3亿元,较去年底减少约人民币205.9亿元[2] - 资产总额约为人民币9,778.5亿元,较去年减少约人民币1,123.1亿元[6] - 公司总资产为9778.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2%[23] - 公司总负债为8940.6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9%[23] - 按权益法入账的合营公司投资为534.0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4%[24] - 按权益法入账的联营公司投资为158.5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8%[24] - 公司年内亏损为104.11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65.1%[23] - 公司资本开支为45.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6.1%[21] - 公司年末合营公司投资余额为人民币534亿元,较年初减少8.4%[26] - 公司年末联营公司投资余额为人民币158.5亿元,较年初减少8.8%[27] - 公司年末贸易及其他应收款账面值为人民币528.2亿元,较年初减少11.1%[28] - 公司年末预付款总额为人民币150.2亿元,较年初减少5.4%[31] - 公司年末贸易及其他应付款总额为人民币2819.6亿元,较年初增长9.7%[32] - 公司年末贸易应付款账面值为人民币1095.2亿元,较年初增长19.2%[32] - 公司年末应收非控股权益及其关联方款项为人民币258.2亿元,较年初减少13.1%[28] - 公司年末应付非控股权益及其关联方款项为人民币245.1亿元,较年初减少11.3%[32] - 公司年末应收票据账面值为人民币4971.8万元,较年初增长2.4%[28] - 公司年末应付票据账面值为人民币257.9亿元,较年初减少15.2%[32] - 公司主要以人民币经营业务,几乎不受市场利率变动影响[70] - 公司长期借贷包括浮息借贷和定息借贷,分别承受现金流量利率风险和公允价值利率风险[70] - 公司2023年12月31日的浮息负债总额为612.3亿元人民币,定息负债总额为2,166亿元人民币[71] - 公司2023年录得汇兑亏损约13.5亿元人民币,但营运现金流及流动资金未受重大影响[72] - 公司为物业买家提供按揭贷款担保,2023年12月31日担保金额约为799.8亿元人民币[73] - 公司面临多起诉讼,单笔金额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的诉讼约330宗,起诉金额合计约1,250亿元人民币[74] 业务分部与市场 - 公司业务分部包括物業開發、文旅城建設及運營、物業管理及其他所有分部[19] - 公司收入主要来自中国市场,超过90%的非流动资产位于中国[20] - 公司拥有大量客户,无单一客户贡献收入的10%或以上[20] - 物业开发分部收入为1404.6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0.1%[21] - 文旅城建设及运营分部收入为59.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1%[21] - 物业管理分部收入为66.0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0.6%[21] - 2023年底公司总土地储备面积为1.54亿平方米,权益土地储备面积为1.02亿平方米[80] - 长三角色权益土地储备为1,608.29万平方米,总土地储备为2,597.18万平方米[81] - 环渤海地区权益土地储备为2,538.17万平方米,总土地储备为3,200.64万平方米[82] 债务重组与融资 - 公司境外债务重组计划获98.3%的债权人批准,并于2023年11月20日生效[12] - 公司已与贷款人达成贷款展期约人民币372.8亿元[12] - 公司积极寻求新增融资或额外资金流入,已达成若干业务合作[12] - 公司已完成与若干债权人的解决方案,并继续寻求友好解决方案[12] - 公司管理层制定了多项目标,包括筹集足够资金偿还债务、成功与贷款人就展期进行磋商、执行销售策略等[13] - 公司2023年完成境外公开市场债务重组,减轻未来两年偿债压力,优化资本结构[75] 会计准则与政策 - 公司于2023年1月1日开始应用新修订的会计准则,包括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17号、香港会计准则第1号及第8号、香港会计准则第12号及国际税制改革支柱二示范规则[14] - 应用香港会计准则第12号修订本对集团财务状况及表现无重大影响[15] - 香港会计准则第1号修订本要求以“重大会计政策资料”取代“主要会计政策”一词[16] - 部分已颁布的新订会计准则、修订本及诠释无需于2023年12月31日止的报告期间强制采纳,预计不会对当前或未来报告期间及在可预见的未来交易中对实体造成重大影响[17] - 公司未提早采纳2024年1月1日生效的会计准则修订本,包括香港会计准则第1号、香港诠释第5号、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16号及第7号修订本[18] 股息与激励 - 董事会不建议派付任何末期股息[2] - 公司不建议派付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任何末期股息[84] - 股份激励计划受托人于2018年5月8日至2019年6月30日期间累计购买9,465.3万股股份,总代价约25.7亿港元[84] 公司治理与管理 - 公司于2023年3月28日与境外债权人小组就境外债务重组建订重组支持协议,并于2023年10月5日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法院批准[85] - 公司于2023年6月13日收到高等法院撤销清盘呈请的命令[86] - 公司于2023年1月3日出售深圳融华51%股权及债权,总代价约人民币35.8亿元[87] - 公司于2023年5月25日通过重组安排受让天津绿城全运村51%股权,代價约人民币14.86亿元[88] - 公司于2023年6月30日与新兴集团签订协议,转让肇庆兴融45%权益,代價为人民币5.1141亿元[89] - 公司于2023年8月10日向首开股份转让宁德融熙67%股权及债权,代價合計为人民币8亿元[90] - 公司于2023年7月7日及8月17日分别向荣丰公司出售臻华府项目公司、望金沙酒店项目及安徽融源泰的100%股权,总代價约人民币12.3亿元[91] - 公司与杭州金翰达成股权转让框架协议,杭州金翰应向海南融创支付差额款项为人民币1,723万元[92] - 上海亚龙项目获得上海灝瓏提供的总额不超过人民币34.8亿元借款,期限不超过3年[93] - 上海亚龙项目重组安排中,杭州西奥同意受让浙江启隆实业的15.625%股权及债权,代价约人民币25亿元[93] - 公司与国投中电达成重组合作事项,国投中电受让四川三岔湖长岛国际旅游度假中心的70%权益及债权,总代价约人民币39.74亿元[94] - 公司出售石家庄中央商务区80%股权,代价约人民币8.14亿元,其中约人民币1.48亿元由债务冲抵[95] - 石家庄中央商务区80%股权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估值约人民币8.14亿元[96] - 公司员工总数从2022年的45,198名减少至2023年的39,228名[97] - 公司根据当地市场标准、行业整体薪酬标准、通胀水平、企业运营效率及员工表现等因素制定薪酬政策[97] - 公司每年对员工进行两次业绩考核,考核结果用于年度薪金及晋升评估[
融创中国(01918) - 2023 - 中期财报
2023-09-21 17:02
财务表现 - 本集团二零二三年上半年收入约为人民币584.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20.5%[16][23] - 本集团毛亏约为人民币30.8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约49.2%[16][29] - 本集团连同合营公司及联营公司的总土地储备约为1.86亿平方米,总土地储备货值预计约为人民币2.09万亿元[16] - 本集团物业管理板块融创服务控股有限公司上半年实现收入约人民币33.96亿元,毛利约人民币8.48亿元[17] - 本集团冰雪板块上半年业绩持续快速增长,体育业务收入占比达23%[18] - 本集团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的毛利率约为-5.3%,较去年同期的-12.5%有所提高[30] - 本集团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的毛利约为13.0亿元,毛利率约为2.2%,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31] - 销售及市场推广成本由26.3亿元减少至22.9亿元,减少幅度约为12.9%[33] - 行政开支由38.1亿元减少至25.5亿元[34] - 金融资产预期信用损失撥备约为4.7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1.8亿元[38] - 公司經營虧損由165.8亿元减少至129.2亿元,主要由毛虧减少、销售及市场推广成本及行政开支减少等因素导致[39] - 财务成本由67.0亿元减少至55.4亿元,财务收入由6.7亿元减少至1.3亿元[40] 土地储备情况 - 本集团截至2023年6月30日的总土地储备面积约为1.86亿平方米,其中权益土地储备面积约为1.22亿平方米,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59] - 长三角地区的权益土地储备主要集中在杭州、温州、上海等城市,总计约为1,956.49万平方米[59] - 环渤海地区的权益土地储备主要集中在青岛、天津、济南等城市,总计约为3,178.36万平方米[60] 公司治理 - 公司已遵守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证券上市规则附录十四的企业治理守则,并在截至2023年6月30日的六个月期间遵守了所有适用守则条文[61] - 董事会定期讨论公司经营策略和业绩表现,与高级管理层定期出席相关培训,建立了集团内部汇报制度监控公司运营和业务发展情况[62] - 公司已采纳上市规则附录十的董事进行证券交易的标准守则,并确认董事在2023年6月30日的六个月期间遵守了相关规定[63] 股权激励计划 - 公司股份激励计划旨在激励员工对公司未来长期发展作出贡献,于2018年5月8日决议通过[68] - 二零一九年至二零二三年六月期间,股份激励计划受托人累计购买了9465.3万股股份,总代价约为25.7亿港元[70] - 二零二三年上半年,股份激励计划未授予任何激励股份[70] 股权结构 - 孙宏斌先生持有融創服務股份中的股份数量为2,035,847,856股,占比66.60%[80] - 融創服務投資持有1,540,000,000股融創服務股份,占比50.33%[80] 公司财务状况 - 公司截至二零二三年六月三十日止六个月的毛亏损为3,078,766人民币千元,较去年同期改善[121] - 公司截至二零二三年六月三十日止六个月的经营亏损为12,917,592人民币千元,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少[121] - 公司截至二零二三年六月三十日止六个月的净亏损为17,066,152人民币千元,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少[121]
融创中国(01918) - 2023 - 中期业绩
2023-08-30 21:21
集团整体财务关键指标 - 2023年上半年集团连同合营及联营公司合同销售金额约为521.4亿元[2] - 2023年上半年集团收入约584.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20.5%[2] - 2023年上半年集团毛亏约30.8亿元,亏损较去年同期减少约29.8亿元,减少约49.2%[2] - 2023年上半年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153.7亿元,亏损较去年同期减少约33.9亿元,减少约18.1%[2] - 2023年上半年核心净亏损约91.4亿元,亏损较去年同期减少约19.2亿元,减少约17.4%[2] - 2023年上半年经营亏损129.18亿元,2022年同期为165.81亿元[5] - 2023年6月30日资产总额10699.71亿元,2022年12月31日为10901.67亿元[8] - 2023年6月30日权益总额672.32亿元,2022年12月31日为864.03亿元[10] - 2023年上半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均为2.86元,2022年同期为3.51元[7] - 截至2023年6月30日,集团净亏损约170.7亿元,流动负债净额约816.0亿元[16][50] - 2023年6月30日,集团流动和非流动借贷分别约为2404.2亿元和721.4亿元,现金余额约为348.2亿元[16][50] - 2023年6月30日,集团到期未偿付借贷本金约为1101.3亿元,借贷总额本金约969.0亿元可能被要求提前还款[16] - 截至简明综合中期财务资料获批准日期,集团到期未偿付借贷本金约为1292.3亿元,借贷总额本金约860.2亿元可能被要求提前还款[16]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收入总额约为584.7亿元,较2022年同期的485.4亿元增加20.5%[51]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连同合营及联营公司收入合计约为1478.1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约333.3亿元(约29.1%),公司拥有人应占约928.5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约197.4亿元(约27.0%)[51]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销售成本约为615.5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约69.4亿元(约12.7%)[53]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毛亏约为30.8亿元,较2022年同期减少约29.8亿元,毛利率约为 - 5.3%,较2022年同期的 - 12.5%有所提高[54] - 集团销售及市场推广成本由2022年同期约26.3亿元减少约12.9%至2023年约22.9亿元,行政开支由约38.1亿元减少约12.6亿元至约25.5亿元[56]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其他收入及收益约为18.9亿元,较2022年同期减少约12.2亿元[57]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其他开支及亏损约为64.2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约8.7亿元[58]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对其他应收款项计提预期信用损失拨备约4.7亿元,较2022年同期减少约11.8亿元[59] - 集团经营亏损由2022年同期约165.8亿元减少约36.6亿元至2023年约129.2亿元[60] - 集团财务成本从2022年上半年约67.0亿元降至2023年上半年约55.4亿元,减少约11.6亿元;财务收入从约6.7亿元降至约1.3亿元,减少约5.4亿元[61] - 按权益法入账的投资应占税后溢利净额从2022年上半年约8.2亿元增至2023年上半年约26.5亿元,增加约18.3亿元[62] - 公司拥有人应占集团亏损从2022年上半年约187.6亿元降至2023年上半年约153.7亿元,减少约33.9亿元;核心净亏损从约110.6亿元降至约91.4亿元,减少约19.2亿元[63] - 2023年上半年期内亏损170.7亿元,2022年为203.5亿元;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2023年为153.7亿元,2022年为187.6亿元;非控股权益应占亏损2023年为17.0亿元,2022年为15.9亿元[64] - 集团现金余额从2022年12月31日约375.4亿元降至2023年6月30日约348.2亿元;非受限现金从约116.0亿元降至约72.9亿元[65] - 2023年6月30日集团借贷总额约3125.7亿元,较2022年12月31日约2984.2亿元增加约141.5亿元;连同合营及联营公司借贷总额约4143.9亿元,较2022年12月31日约4042.5亿元增加约101.4亿元[66] - 2023年6月30日集团资本负债比率约为80.5%,较2022年12月31日约75.2%有所上升[67] - 2023年6月30日浮息借贷不足12个月为507.2亿元,1 - 5年为109.6亿元,小计639.3亿元;定息借贷不足12个月为1897.0亿元,1 - 5年为564.9亿元,小计2486.4亿元;合计3125.7亿元[69]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录得汇兑亏损约32.4亿元[70] - 截至2023年6月30日,集团按揭融资担保金额约为人民币1000.2亿元,2022年12月31日约为人民币1020.9亿元[71] - 2023年上半年,集团收入约为人民币584.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20.5%[75] - 2023年上半年,集团毛亏约为人民币30.8亿元,亏损较去年同期减少约49.2%[75] - 2023年上半年,集团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为人民币153.7亿元,亏损较去年同期减少约18.1%[75] 集团土地储备情况 - 2023年6月30日,集团连同合营及联营公司权益土地储备约1.22亿平方米,货值预计约1.39万亿元[2] - 截至2023年6月底,集团连同合营及联营公司总土地储备约为1.86亿平方米,货值预计约为人民币2.09万亿元[75] - 公司总土地储备从12162.90万平方米增长至18580.54万平方米,其中环渤海小计从3178.36万平方米增长至4172.04万平方米,华南小计从1119.95万平方米增长至1688.03万平方米,西部核心城市小计从4393.36万平方米增长至7220.07万平方米,中部核心城市小计从1514.74万平方米增长至2405.55万平方米[79][80] 集团债务重组与展期 - 公司支持本金约90.48亿元现有优先票据及其他境外债务工具重组方案[18] - 2022年12月30日,公司对共计141.234亿元境内公司债券本金及相关利息修改兑付安排并展期[18] - 截至简明综合中期财务资料获批日期,公司已达成贷款展期约393.0亿元[18] - 占现有相关债务约87%的债权人已加入境外债务重组支持协议,公司计划9月18日召开计划会议,10月5日在高等法院召开呈请实质聆讯[45][84] - 截至2023年,占现有相关债务约87%的境外债权人已加入重组支持协议,集团力争在2023年年内完成境外债务重组的必要法律程序[73] - 集团30亿至40亿美元的降杠杆方案将优化资本结构并减轻偿债压力[73] 各业务线收入情况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物业开发分部收入总额为51,997,170千元[22]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文旅城建设及运营分部收入总额为2,718,351千元[22]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物业管理分部收入总额为3,396,051千元[22]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其他所有分部收入总额为1,912,256千元[22]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各分部收入总计60,023,828千元[22] - 2023年上半年物业销售收入520.0亿元,占比88.9%,较2022年同期增加约105.6亿元(约25.5%),交付总面积增加109.1万平方米(约29.3%)[52] - 2023年上半年,融创服务实现收入约人民币33.96亿元,毛利约人民币8.48亿元,拥有人应占利润约人民币3.40亿元[75] 集团各项目资产与负债情况 - 借贷金额为72144243元,租赁负债为476635元,递延税项负债为19229248元,其他应付款项为65270元[11] - 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为274116028元,合同负债为292625391元,应付关联公司款项为37736378元,当期所得税负债为63716537元[11] - 借贷金额为240424616元,租赁负债为141256元,拨备为2063795元[11] - 负债总额为1002739397元,权益及负债总额为1069971051元[11] - 2023年6月30日公司分部资产总额为1011280265千元,2022年12月31日为1029158710千元[23][24] - 2023年6月30日公司分部负债总额为919793612千元,2022年12月31日为919015386千元[23][24] - 2023年6月30日按权益法入账的投资为74442358千元,2022年12月31日为75702996千元[23][24][26] - 2023年上半年合营公司期末投资为57580385千元,2022年为59150588千元[27] - 2023年上半年联营公司期末投资为16861973千元,2022年为16142846千元[28] - 2023年6月30日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非即期为68934千元,2022年12月31日为61171千元[29] - 2023年6月30日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即期为57752254千元,2022年12月31日为59441113千元[29] - 2023年6月30日应收款项总计53.17225亿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39.92793亿元增长33.17%[31] - 2023年6月30日非即期预付款总计5.46327亿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22.83415亿元下降76.08%;即期预付款总计18.822744亿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15.877428亿元增长18.55%[33] - 2023年6月30日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总计274.116028亿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256.967051亿元增长6.67%[34] - 2023年6月30日借贷总额为312.568859亿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298.419217亿元增长4.74%[37] 集团成本与费用情况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已售物业成本为51.498038亿元,较2022年同期的36.427375亿元增长41.37%[37]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增值税相关征费为17.6545亿元,较2022年同期的55.9017亿元下降68.42%[37]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人工成本为3.16735亿元,较2022年同期的3.372306亿元下降6.08%[37]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物业减值亏损净额为4.45453亿元,较2022年同期的11.28263亿元下降60.52%[37]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其他收入及收益总计1.885839亿元,较2022年同期的3.111624亿元下降39.39%[38]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其他开支及亏损总计6.41821亿元,较2022年同期的5.549108亿元增长15.66%[39] - 2023年上半年财务成本为5538562千元,2022年为6696764千元;财务收入为5410997千元,2022年为6030485千元[40] - 2023年上半年所得税开支为1391036千元,2022年为所得税抵免1443057千元[41] 集团股息与股份激励情况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董事会无建议派付中期股息,2022年同期也无[44] - 董事会不建议就
融创中国(01918) - 2022 - 年度财报
2023-04-27 20:50
公司概况 - 融創中國控股有限公司股份在2010年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2] - 20年发展后,融創中國控股有限公司已是中國房地產行業的頭部企業[3] - 融創中國控股有限公司的房地產開發業務主要佈局於長三角、環渤海、華南、中部和西部地區核心城市[5] - 融創中國控股有限公司依托優勿佈局的高質量土地儲備以及領先的產品能力[7] 公司财务状况 - 二零二二年收入为967.5亿人民币,较上一年下降51.2%[11] - 二零二二年每股基本亏损为5.16元人民币,较上一年亏损扩大[11] - 二零二二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375.4亿人民币,较上一年下降45.7%[11] - 二零二二年资产总额为10,901.7亿人民币,较上一年下降7.3%[11] - 二零二二年负债总额为10,037.7亿人民币,较上一年下降4.6%[11] - 二零二二年权益总额为864.0亿人民币,较上一年下降30.9%[11] 公司业务展望 - 公司面临流动性困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12] - 公司正在努力走出困境,风险化解工作取得积极进展[13] - 公司与资产管理公司合作推进顺利,已成功落地多个项目,合作规模超过200亿人民币[15] - 公司将抓住市场窗口,加大供货力度,力争在二零二三年下半年实现较好的销售恢复[19] 公司股东及董事会 - 公司董事会成员包括竺稼先生、孙宏斌先生、潘昭国先生、汪孟德先生、荆宏先生、田强先生、黄书平先生[9] - 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有马立山先生、袁志刚先生、潘昭国先生、竺稼先生[9] 公司财务管理 - 公司的销售及市场推广成本由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约87.7亿元减少约34.0%至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约57.9亿元[34] - 公司的行政开支由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约84.3亿元减少约17.2%至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约69.8亿元[35] - 公司确认的其他收入及收益约为57.9亿元,其中资金占用费收入约28.3亿元,出售附属公司、合营公司及联营公司收益约10.0亿元[36] 公司风险管理 - 公司的财务成本由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约人民币21.0亿元增加至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约人民币127.8亿元,同时财务收入由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约人民币32.0亿元减少至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约人民币7.8亿元,主要受房地产行业下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及汇率波动趋势变化影响[41] - 公司面临外汇风险,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录得汇兑损失约人民币68.5亿元[56] - 公司将持续密切监察汇率波动情况,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尽可能降低外汇风险[56]
融创中国(01918) - 2022 - 年度业绩
2023-03-31 22:26
财务表现 - 本集团连同其合营公司及联营公司的合同销售金额约为人民币1,693.3亿元,较去年减少约51.2%[1] - 本集团收入约为人民币967.5亿元,较去年减少约51.2%[1] - 本集团毛亏约为人民币8.2亿元,较去年减少约54.2%[1] - 本公司擁有人应占亏损约为人民币276.7亿元,较去年减少约27.7%[1] - 核心净亏损约为人民币138.6亿元,较去年减少约45.2%[1] - 本集团的现金余额约为人民币375.4亿元[1] - 本集团的借贷总额约为人民币2,984.2亿元,较去年减少约232.9亿元[1] - 本集团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净亏损约为298.9亿元人民币,流动负债净额约为960.7亿元人民币[12] - 本集团现金余额约为375.4亿元人民币,到期未偿付借贷约为808.9亿元人民币,可能被要求提前还款[13] - 本集团在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分部收入总额为100,216,615人民币[26] - 本集团在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分部资产总额为1,029,158,710人民币[27] - 本集团在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分部负债总额为919,015,386人民币[27] - 本集团在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分部业绩为(15,498,221)人民币[26] - 本集团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收入总额约为967.5亿元,较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减少约51.2%[51] - 本集团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毛利约为人民币8.2亿元,较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减少约9.7亿元[56] - 本集团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毛利率约为-0.8%,基本持平于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0.9%[57] - 本集团其他开支及虧損约117.6亿元,主要包括出售附属公司、合營公司及聯營公司虧損81.2亿元[63] - 金融资产及合同资产减值虧損淨额为68.9亿元,进一步计提预期信用損失撥備24.7亿元[64] - 本集团經營虧損由461.0亿元减少至220.3亿元,主要由毛虧减少9.7亿元、销售及市场推廣成本及行政开支减少44.3亿元等因素导致[65] 公司运营 - 本公司正积极满足复牌指引的要求,预期本公司股份将于2023年4月份恢复交易[2] - 本公司主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事物业开发及投资、文旅城建设及运营、物业管理服务以及其他业务[8] - 本公司股份已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财务报表以人民币为单位呈列[9] - 物业管理板块融创服务保持稳定,下半年业务表现显著改善,冰雪板块发展良好,已成为全球领先的冰雪运动服务商[92] - 本集团总土地储备面积约为2.18亿平方米,按城市分布情况显示长三角、环渤海、华南、西部核心城市等地区的土地储备情况[94][95][96] 财务风险管理 - 本集团财报电话会议中提到,本年本集团资本负债比率有所波动,将积极应对債務现状,通过銷售和释放经营现金流来改善资本负债比率[78] - 本集团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来自长期借贷,包括浮息借贷和定息借贷,持续关注利率风险并进行监控[80] - 本集团在外汇风险方面表示,随着市场汇率波动,录得汇兑虧損约人民幣68.5億元,但營運現金流及流动资金未受到重大影响,将继续密切监察汇率波动情况[82] 公司治理 - 全体董事确认,截至2022年12月31日,他们的证券交易已遵守上市规则附录十所载的标准守则[105] - 本公司已采纳上市规则附录十四所载的企业治理守则,并在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遵守了所有适用的守则条文[106] - 董事会已建立集团内部报告制度以监控本集团运营和业务发展情况,定期讨论经营策略和业绩表现[107] - 審核委員會已審閱本公司所採納的會計原則及慣例,並已討論有關審核、內部監控及風險管理系統以及財務匯報的事項[109] - 本集团的核数师已核对本集团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綜合资产负债表、綜合全面收益表及相关附注所列数字与经审计财务报表一致[110]
融创中国(01918) - 2022 - 中期业绩
2023-03-31 22:25
集团销售与收入数据 - 2022年上半年集团连同合营及联营公司合同销售金额约为1128.2亿元[2] - 2022年上半年集团连同合营及联营公司合同销售金额约为1128.2亿元,较上年度同期大幅降低[79] - 2022年上半年集团收入约485.4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约49.3%[2]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总收入522.27346亿元,外部客户收入485.44008亿元[23]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收入总额约485.4亿元,较2021年同期减少49.3%[56]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连同合营及联营公司收入合计约1144.8亿元,较2021年同期减少约37.6%[56]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拥有人应占约731.1亿元,较2021年同期减少约41.3%[56] - 2022年上半年物业销售收入414.4亿元,占比85.4%,较2021年同期减少约460.6亿元(约52.6%)[57] 集团土地储备数据 - 2022年6月30日,集团连同合营及联营公司权益土地储备约1.39亿平方米,货值预计约1.51万亿元[2] - 2022年6月30日,集团连同其合营公司及联营公司总土地储备面积约为2.33亿平方米,权益土地储备面积约为1.39亿平方米[81] - 长三角地区总土地储备4050.90万平方米,权益土地储备2212.19万平方米[82] - 公司总权益土地储备13940.62万平方米,总土地储备23301.72万平方米,其中环渤海小计权益土地储备3540.17万平方米、总土地储备5130.53万平方米,华南小计权益土地储备1519.81万平方米、总土地储备2324.56万平方米,西部核心城市小计权益土地储备4862.87万平方米、总土地储备8890.25万平方米,中部核心城市小计权益土地储备1805.58万平方米、总土地储备2905.48万平方米[83][84] 集团盈利与亏损数据 - 2022年上半年集团毛亏约60.6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约130.3%[2] - 2022年上半年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187.6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约256.5%[2] - 2022年上半年核心净亏约110.6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约184.1%[2] - 2022年上半年经营亏损16.58亿元,去年同期溢利14.55亿元[5] - 2022年上半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每股亏损3.51元,去年同期盈利2.62元[7] - 截至2022年6月30日,集团净亏损约203.5亿元,流动负债净额约895.6亿元[16]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金融资产及合同资产减值亏损净额1.645136亿元,投资物业公允价值亏损净额0.585611亿元[23]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分部业绩亏损13.369002亿元[23] - 公司2022年上半年亏损2.0351059亿人民币,2021年盈利1.3296663亿人民币[27] - 公司2022年上半年分部业绩总额亏损1.3369002亿人民币,2021年为盈利2.1265144亿人民币[27]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净亏损约203.5亿元,流动负债净额约895.6亿元[52] - 2022年上半年销售成本约546.1亿元,较2021年同期减少约212.3亿元(约28.0%)[58] - 2022年上半年毛亏约60.6亿元,较2021年同期减少约260.4亿元,毛利率约为 - 12.5%,较2021年同期明显下降[59] - 2022年上半年销售及市场推广成本约26.3亿元,较2021年同期减少约31.2%;行政开支约38.1亿元,较2021年同期增加约0.6亿元[60] - 2022年上半年其他收入及收益约31.1亿元,较2021年同期的约40.5亿元减少约9.4亿元[61] - 2022年上半年其他开支及亏损约55.5亿元,较2021年同期增加约36.6亿元[62] - 2022年上半年对其他应收款项计提预期信用损失拨备约16.5亿元[63] - 2022年上半年经营亏损约165.8亿元,较2021年同期减少约311.3亿元[64] - 2022年上半年财务成本约67.0亿元,较2021年同期增加约60.0亿元;财务收入约6.7亿元,较2021年同期减少约8.5亿元[65] - 公司拥有人应占集团溢利从2021年上半年约119.9亿元减少约307.5亿元,至2022年上半年亏损约187.6亿元[67] - 剔除相关影响后,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从2021年上半年核心净利润约131.5亿元减少约242.1亿元,至2022年上半年核心净亏损约110.6亿元[67] 集团资产与负债数据 - 2022年6月30日资产总额11431.29亿元,2021年12月31日为11765.55亿元[8] - 2022年6月30日权益总额1060.32亿元,2021年12月31日为1246.74亿元[9] - 2022年6月30日,集团流动和非流动借贷分别约为2598.7亿元和364.7亿元,现金余额约489.6亿元[16] - 2022年6月30日,集团到期未偿付借贷约412.8亿元,导致约1045.9亿元借贷可能被要求提前还款[16] - 截至财报获批日期,集团到期未偿付借贷本金约1005.2亿元,导致约835.5亿元借贷本金可能被要求提前还款[16] - 非流动借贷中,借贷金额从36466866元增至86557898元,衍生金融工具从无到182008元,租赁负债从527326元增至535311元,递延税项负债从24199535元增至26563862元,其他应付款项从65270元增至129906元[10] - 流动负债中,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从269278085元微增至269323553元,合同负债从343958272元降至341867335元,应付关联公司款项从43001985元降至37648739元,当期税项负债从58947226元降至53454925元,借贷从259871459元降至235147248元,租赁负债从169623元增至197836元,衍生金融工具从无到36254元,拨备从611418元降至235767元[10] - 负债总额从1037097065元微增至1051880642元,权益及负债总额从1143128932元增至1176554888元[10] - 2022年6月30日公司资产总额为114.3128932亿人民币,负债总额为103.7097065亿人民币;2021年12月31日资产总额为117.6554888亿人民币,负债总额为105.1880642亿人民币[27] - 2022年6月30日按权益法入账的投资为7.5293434亿人民币,2021年12月31日为7.955517亿人民币[28] - 2022年6月30日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非即期为6.3983万人民币,即期为6666.5732万人民币;2021年12月31日非即期为10.4904万人民币,即期为6747.7719万人民币[31] - 2022年6月30日贸易应收款项90天以内为2386.933万人民币,91 - 180天为383.539万人民币,181 - 365天为392.891万人民币,365天以上为1405.334万人民币[33] - 2022年6月30日租赁应收款项为6.1983万人民币,2021年12月31日为5.4904万人民币[31] - 2022年6月30日客户合同贸易应收款项为4568.697万人民币,2021年12月31日为3355.269万人民币[31] - 2022年6月30日应收非控股权益及其关联方款项为32543.739万人民币,2021年12月31日为33957.944万人民币[31] - 2022年6月30日股权交易预付款为3002899千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3466015千元有所下降[35] - 2022年6月30日贸易应付款项为98428283千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95951743千元略有增长[36] - 2022年6月30日借贷总额为296338325千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321705146千元有所减少[39]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已售物业成本为36427375千元,较2021年同期的68827048千元大幅下降[39]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折旧及摊销开支为13.5亿元,较2021年同期的9.7亿元有所增加[39]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其他收入及收益为3111624千元,较2021年同期的4051131千元有所减少[40]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其他开支及亏损为5549108千元,较2021年同期的1892149千元大幅增加[41]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财务成本为6696764千元,较2021年同期的700516千元大幅增加[42]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财务收入为 - 666279千元,较2021年同期的 - 1523160千元有所增加[42]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所得税(抵免)╱开支为 - 1443057千元,较2021年同期的4313537千元大幅减少[43] - 2022年上半年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18760457千元,2021年同期溢利11989112千元[45] - 2022年上半年计算每股基本(亏损)/盈利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5342592千股,2021年同期为4582517千股[45] - 2022年上半年每股摊薄亏损与每股基本亏损一致,2021年上半年每股摊薄盈利按调整已发行普通股加权平均数计算[47] - 2022年6月30日集团流动和非流动借贷分别约为2598.7亿元和约364.7亿元,现金余额约489.6亿元[52] - 截至报告日期,集团到期未偿付借贷本金约1005.2亿元,导致约835.5亿元借贷可能被要求提前还款[52] - 集团现金余额从2021年末约692.0亿元减至2022年6月末约489.6亿元,非受限现金从约143.4亿元减至约133.2亿元[69] - 2022年6月末,集团借贷总额约为2963.4亿元,其中约2659.0亿元由相关资产及股权抵押或共同抵押[70] - 2022年6月末,集团资本负债比率约为70.1%,较2021年末的约67.0%有所上升[71] - 2022年6月末,集团浮息借贷合计607.0亿元,定息借贷合计2356.4亿元,较2021年末均有变化[73] - 2022年6月末,集团就物业买家按揭贷款的担保金额约为988.8亿元,较2021年末的约1567.2亿元减少[75] 集团债务重组数据 - 融创房地产于2022年12月30日就共计141.2亿元的本金及利息修改兑付安排,展期3至4年[17] - 截至财报获批日期,集团已达成贷款展期约181.7亿元[17] - 境外债务重组中债权人将10亿美元现有债权转换为10亿美元九年期可转换债券,自愿转五年期强制可转换债券总规模限额17.5亿美元,交换融创服务股份上限为已发行总数约14.7%[19] - 2022年底完成境内公开市场债务重组,2023年3月28日与境外债权人小组就境外重组方案达成一致并签署协议,力争2023年内完成境外债务重组必要法律程序[77] - 公司与境外债权人小组达成境外债务重组安排,2023年3月28日订立重组支持协议,预期尽快实施[88] 集团业务运营数据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物业开发、文旅城建设及运营、物业管理、其他所有分部收入分别为41.43688亿元、2.167926亿元、3.988551亿元、4.633989亿元[23] - 截至2022年6月30日,集团资本开支9.54788亿元[23] - 截至2022年6月30日,集团分部资产总额1083.747095亿元,分部负债总额953.950304亿元[24] - 集团超90%的非流动资产业位于中国,无单一客户贡献集团收入的10%或以上[22] - 2022年
融创中国(01918) - 2022 - 年度财报
2022-12-22 17:42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1年公司收入为1983.9亿元,2020年为2305.9亿元[11] - 2021年公司(毛亏)/毛利为(17.9)亿元,2020年为484.0亿元[11] - 2021年公司年内(亏损)/溢利为(420.0)亿元,2020年为395.5亿元[11] - 2021年公司本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溢利为(382.6)亿元,2020年为356.4亿元[11] - 2021年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包括受限制现金)为692.0亿元,2020年为1326.5亿元[11] - 2021年公司资产总额为11765.5亿元,2020年为11084.0亿元[12] - 2021年公司负债总额为10518.8亿元,2020年为9305.7亿元[12] - 2021年公司权益总额为1246.7亿元,2020年为1778.3亿元[12] - 2021年集团全年收入约1983.9亿元,毛亏约17.9亿元,剔除存货减值拨备影响后毛利率约14.8% [14] - 2021年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382.6亿元,核心净亏损约253.0亿元,剔除减值影响后核心经营利润约125.7亿元[14]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集团并表现金余额约692.0亿元,包含合联营公司现金余额约1608.0亿元[14] - 2021年集团连同合营及联营公司收入约3895.3亿元,较2020年的约3810.1亿元增加约85.2亿元(约2.2%),公司拥有人应占约2588.0亿元,较2020年减少约131.8亿元(约4.8%)[19] - 2021年集团收入总额约1983.9亿元,较2020年的约2305.9亿元减少约14.0%,其中物业销售收入约1788.8亿元(90.2%),较2020年减少约400.0亿元(约18.3%)[19][20][21] - 2021年集团销售成本约2001.8亿元,较2020年的约1821.8亿元增加约180.0亿元(约9.9%),主要因年内计提物业减值约310.6亿元[22] - 2021年集团毛亏约17.9亿元,较2020年的毛利约484.0亿元减少约501.9亿元,毛利率约为 - 0.9%,较2020年的约21.0%明显下降[23] - 2021年集团销售及市场推广成本约87.7亿元,较2020年的约80.4亿元增加约9.1%;行政开支约84.3亿元,较2020年的约84.7亿元减少约0.5%[24] - 2021年集团其他收入及收益约61.7亿元,较2020年的约197.9亿元减少约136.2亿元[25] - 2021年集团其他开支约263.9亿元,较2020年的约22.0亿元增加约241.9亿元[26] - 2021年集团金融资产及合同资产减值亏损净额约68.9亿元,较2020年增加约66.5亿元[27] - 2021年集团经营亏损约461.0亿元,较2020年的经营溢利约492.4亿元减少约953.4亿元[28] - 财务成本从2020年的约11.6亿元增加约9.4亿元至2021年的约21.0亿元,财务收入从2020年的约54.5亿元减少约22.5亿元至2021年的约32.0亿元[29] - 按权益法入账的应占联营公司及合营公司除税后溢利净额从2020年的约40.0亿元减少约66.8%至2021年的约13.3亿元[30] - 公司拥有人应占集团的溢利从2020年的约356.4亿元减少约739.0亿元至2021年亏损约382.6亿元;核心净利润从2020年的约302.6亿元减少约555.6亿元至2021年核心净亏损约253.0亿元[31] - 2021年年内亏损420.0亿元,2020年溢利395.5亿元;其中公司拥有人2021年亏损382.6亿元,2020年溢利356.4亿元[32] - 现金余额从2020年的约1326.5亿元减少至2021年的约692.0亿元,非受限制现金从2020年的约987.1亿元减少至2021年的约143.4亿元[33] - 2021年借贷总额约为3217.1亿元,其中约2882.0亿元由受限货币资金等及附属公司股权抵押或共同抵押[34] - 2021年资本负债比率约为67.0%,较2020年的约49.1%有所上升[35] - 2021年浮息借贷合计669.7亿元,定息借贷合计2547.4亿元;2020年浮息借贷合计680.0亿元,定息借贷合计2354.4亿元[37] - 2021年12月31日物业买家按揭贷款担保金额约为1567.2亿元,2020年12月31日约为1391.4亿元[40] - 2021年度公司净亏损420.0亿元,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400.5亿元[173] - 2021年12月31日,公司流动负债净额为245.9亿元[173] - 2021年12月31日,公司流动和非流动借贷分别为2351.5亿元和865.6亿元[173] - 2021年12月31日,公司现金余额为692.0亿元[173] - 2021年12月31日,公司到期未偿付借贷为12.1亿元,未满足财务指标的借贷为18.1亿元,导致1583.9亿元借贷可能被要求提前还款[173] - 截至报告日期,公司到期未偿付借贷本金为685.3亿元,导致1518.0亿元借贷本金可能被要求提前还款[173] 房地产物业开发业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房地产物业开发业务划分九大区域管理[4][5] - 2021年集团连同合营及联营公司合同销售金额约5973.6亿元,权益销售金额约3615.7亿元,同比增长约3.8% [14] - 2021年集团新增权益土地储备约1774万平方米,新增权益货值约1944亿元[15]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集团连同合营及联营公司权益土地储备约1.60亿平方米,权益土地储备货值预计约1.77万亿元[15] - 2021年已交付总建筑面积1615.1万平方米,较2020年的1818.6万平方米减少约203.5万平方米(约11.2%)[19][21] - 2021年12月31日集团连同合营及联营公司开发物业项目共955个[42] - 2021年12月31日集团连同合营及联营公司总土地储备面积约2.54亿平方米,权益土地储备面积约1.60亿平方米[42] - 长三角都市圈权益土地储备2685.51万平方米,总土地储备4330.95万平方米[43] - 环渤海都市圈权益土地储备3966.41万平方米,总土地储备5604.08万平方米[44] - 华南都市圈权益土地储备1625.55万平方米,总土地储备2441.34万平方米[44] - 西部核心城市权益土地储备5558.91万平方米,总土地储备9620.29万平方米[45] - 中部核心城市权益土地储备2145.11万平方米,总土地储备3424.94万平方米[45] - 各都市圈权益土地储备合计15981.49万平方米,总土地储备合计25421.60万平方米[45] - 2021年集团新增土地储备约4170万平方米,权益土地储备约1774万平方米[100] 融创服务业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1年融创服务收入约79.0亿元,同比增长约70.9%,拥有人应占溢利约13.6亿元,同比增长约118.5% [16] - 2021年融创服务新增合约建筑面积中通过市场拓展获取面积同比增长约210.8%达3612万平方米[16] - 截至2021年末,融创服务在管建筑面积约2.15亿平方米,合约建筑面积约3.58亿平方米,来自第三方面积占比约34.6%,较去年底提升10.5个百分点[16] 公司人员信息 - 孙宏斌59岁,是集团创始人、董事会主席等,1994年开始创建房地产企业,有近三十年经验,1985年获清华大学工程学硕士学位,2000年完成美国哈佛商学院高级管理课程[46] - 汪孟德51岁,是公司执行董事、集团行政总裁等,2006年加入集团,在房地产行业有逾二十年经验,199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审计专业获学士学位[46] - 荆宏60岁,是公司执行董事、集团执行总裁等,2007年1月加入集团,此前在顺驰中国任副总裁,1984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获工程学学士学位[46] - 田强45岁,是公司执行董事、集团执行总裁等,2007年加入集团,此前在顺驰中国任职,1999年毕业于天津城建大学获工学士学位[46] - 迟迅49岁,是公司执行董事、集团执行总裁等,2004年加入集团,在房地产行业有逾二十年经验,199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47] - 黄书平41岁,是公司执行董事、集团执行总裁等,2007年加入集团,此前在顺驰中国任职,200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利物浦大学金融硕士学位[48] - 孙喆一32岁,是公司执行董事、集团副总裁等,2014年加入集团,是孙宏斌之子,2011年毕业于波士顿学院获工商管理及历史双学士学位[48] - 商羽43岁,是公司执行董事、集团执行总裁,2003年加入集团,在房地产行业有近二十年经验,2001年毕业于天津城建大学获学士学位,2008年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48] - 潘昭国60岁,是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2011年6月起任职,在上市企业财务等方面有多年经验,拥有多个学位及专业资格[49] - 潘昭国在多家联交所主板上市企业担任相关职务,如华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等,还曾在宏华集团等企业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49] - 竺稼60岁,2009年9月30日起任公司非执行董事,2016年11月24日起调任独立非执行董事[50] - 马立山71岁,自2009年8月起担任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51] - 袁志刚64岁,自2020年10月22日起担任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52] - 王鹏41岁,2004年加入集团,2016年起任集团执行总裁兼东南集团总裁[53] - 马志霞49岁,2003年加入集团,2015年起任集团执行总裁兼首席运营官[53] - 曹鸿玲47岁,2007年加入集团,2019年1月起任融创服务董事,2020年8月4日起任融创服务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53] - 竺稼曾于2006年11月至2013年5月在中视金桥国际传媒控股有限公司任非执行董事[50] - 竺稼曾于2009年8月至2015年1月在国美电器控股有限公司任非执行董事[50] - 竺稼曾于2011年8月至2020年6月在白马户外媒体有限公司任非执行董事[50] - 马立山于2008年5月至2021年12月为银基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2021年12月30日转任非执行董事[51] - 路鹏46岁任集团执行总裁兼文旅集团总裁,2003年加入集团[54] - 王迎佳51岁任集团执行总裁兼华中集团总裁,2004年加入集团[54] - 高曦41岁任集团首席财务官等职,2007年12月加入集团[54] - 郑甫45岁任集团副总裁兼成渝区域总裁,2003年加入集团[54] 公司人员任职变动 - 2021年1月15日袁志刚辞任中建投信托独立董事[56] - 2021年12月1日潘昭国辞任宏华集团独立非执行董事[56] - 2021年12月30日马立山由银基集团独立非执行董事转任非执行董事[56] - 2022年6月10日竺稼辞任瑞思教育开曼董事[56] 公司治理相关 - 公司采纳上市规则附录十标准守则作为董事证券交易指引,2021年全体董事证券买卖遵守规定[58] - 公司采纳上市规则附录十四企业管治守则,2021年遵守所有适用守则条文[59] - 董事会由8名执行董事及4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独立非执行董事占比三分之一[63][64]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董事会召开4次定期会议[67]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审核委员会共召开3次会议[70] - 孙宏斌先生出席董事会会议4/4,出席股东周年大会1/1[68] - 汪孟德先生出席董事会会议4/4,出席股东周年大会1/1[68] - 潘昭国先生出席董事会会议4/4,出席股东周年大会1/11[68] - 竺稼先生出席董事会会议4/4,出席股东周年大会1/11[68] - 马立山先生出席董事会会议4/4,出席股东周年大会1/11[68] - 袁志刚先生出席董事会会议4/4,出席股东周年大会1/1[68] - 荆宏、田强、迟迅、黄书平、孙㥰一出席董事会会议4/4,出席股东周年大会0/1[68] - 审核委员会成员潘昭国、竺稼、马立山、袁志刚实际出席会议次数与应出席会议次数均为3/3[71] - 截至202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