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材(03323)

搜索文档
中国建材: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亏损约5.2亿元
快讯· 2025-04-16 16:36
中国建材公告,经初步审阅,预期本集团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三个月未经审核的权益持有人应占亏损 约为人民币5.2亿元,而截至2024年3月31日止三个月的权益持有人应占亏损约为人民币13.5亿元。预期 权益持有人应占亏损的减少主要由于本集团主要产品水泥、玻璃纤维的销售价格上升和销售成本下降, 以及风电叶片、涂料的销量增加所致,但部分被水泥的销量下降所抵销。 ...
中国建材20250403
2025-04-06 22:35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建材行业(包括水泥、玻璃纤维、防水、涂料、耐火材料、检测认证等细分领域)、物流行业、新能源行业(风电、锂电池等) - **公司**:中国建材集团旗下的天山股份、宁夏建材、北新建材、中国巨石、中材科技、中材国际、瑞泰科技、国检集团、凯盛科技、凯盛新能、中材节能、中复神鹰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中国建材集团 - **核心观点**:2024年经营走势向好,各板块发展良好,科技创新成果显著,产业结构优化,上市公司质量提高;2025年将围绕主业拓增量、优存量、抓变量,增强核心功能 [3][4][5][7] - **论据**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117亿元,利润总额112亿元,新材料板块连续三年营收破千亿,利润占比提升 [4] - 世界首片8.6代OLED玻璃基板下线,绿色低碳建材创新联合体成立 [4] - 基础建材加快优化升级,新产业发展加快,完成多起业务融合重组 [5] - 集团所属上市公司2024年平均股利支付率49.14%,中国建材股份回购注销8.4亿股股份 [6] 天山股份 - **核心观点**:2024年业绩亏损但亮点突出,2025年将聚焦工作方针,利用优势实现经营目标 [12][16] - **论据** - 2024年一体化经营韧性凸显,四季度业绩改善,连续三年成本优化,结构优化成效凸显 [12] - 2024年销售特种及专用水泥1757万吨,同比增长19.76%,商混销量稳定,海外业务拓展 [13][14] - 2024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同比下降11.99%,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同比下降6.94千克标准煤/吨 [15] 宁夏建材 - **核心观点**:2024年经营成果来之不易,2025年将采取措施提升经营质量 [21][24] - **论据**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86.53亿元,同比减少16.87%,净利润2.41亿元,同比减少18.82% [21] - 我找车数字物流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6.09亿元,同比减少14.2%,数据中心已投运1044家机柜 [22] - 2024年销纳工业固废约270万吨,水泥固废利用率达26%,布局光伏发电项目 [23] 北新建材 - **核心观点**:2024年业绩逆势增长,2025年将推进战略落地,提升运营能力 [31][34] - **论据**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58.21亿元,增长15.14%,净利润37.26亿元,增长4.82% [31] - 一体两益业务高质量发展,泰山石膏高端占比提高,防水业务逆势突破,国际化业务推进 [32][33] - 2024年采购费用下降8.22亿,制造费用下降0.15亿,财务费用下降13.45% [33] 中国巨石 - **核心观点**:2024年行业需求增长,公司经营亮点多,2025年将聚焦多方面工作收官十四五 [42][45] - **论据** - 2024年全球玻纤需求增长约8%,公司产能利用率提高,粗砂和电子布销量创历史新高 [42][43] - 2024年研发投入达5.28亿,累计有效授权专利首次破千 [43] - 2024年实现营收158.56亿,同比上升6.59%,规模净利润24.45亿,同比下降19.7% [44] 中材科技 - **核心观点**:2024年各产业有突破,2025年主产业周期性向上,盈利能力将改善 [55][59] - **论据**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40亿元,同比下降7%,玻璃纤维、风电叶片、锂电池隔膜销量有增长 [55][56] - 2024年三大主产业技术创新有突破,如低介电玻纤量产,下线全球最长147米叶片 [56] - 2025年玻纤产业优化结构,风电叶片产业稳价拓量,锂电池隔膜产业优化产品结构 [59] 中材国际 - **核心观点**:2024年业绩双增长,2025年将多方面发力提升竞争力 [65][68] - **论据** - 2024年营业收入461亿元,规模净利润29.83亿元,同比增长2.31%,新签合同634亿元 [65] - 工程技术服务优势巩固,装备业务境外新签合同翻番,绿能业务发展迅速 [66] - 2025年将强化产业链协同,推进数字智能业务,打造绿色能源产业链等 [68] 瑞泰科技 - **核心观点**:2024年经营业绩基本符合预期,2025年将协同发力提升效益 [78][84] - **论据** - 2024年销售额收入43.8亿,利润总额1.45亿 [78] - 玻璃、水泥、钢铁窑用耐火材料板块采取不同策略应对市场,国际化工作推进 [79][80] - 2025年将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四个维度协同发力,优化产业布局 [84] 国检集团 - **核心观点**:2024年部分业务受影响但积极转型,2025年将多方面开展工作 [91][95] - **论据**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6.19亿元,同比下降1.54%,规模净利2.03亿元,同比下降20.97% [91] - 积极开展业务转型,推进内部精益化管理,新产业收入占比接近50% [92] - 2025年将完善服务链条,拓展新兴产业,推进国际化业务 [94][95]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天山股份海外产能布局,在赞比亚、外蒙、尼日利亚等地拥有一定产能,近期突尼斯项目将交割 [17] - 中国巨石智能制造基地采用零碳能源,在欧盟等市场有优势,且注重集成创新和效率提升 [53][54] - 中材国际运维业务市场前景可观,将拓展涵盖水泥、矿山、绿能环保的大运维体系 [69][73] - 瑞泰科技在新兴耐火材料应用领域(有色、电力、石化等)已打开市场空间,2025年将加大支持 [89][90] - 国检集团外延并购工作虽放缓但储备了大量标的,2025年将在四个“一”方向努力 [96][97]
直击中国建材集团集体业绩会:绿色发展和行业整合受关注
证券时报网· 2025-04-03 21:27
文章核心观点 4月3日中国建材集团2024年年度集体业绩说明会于上交所举行,集团携旗下多家上市公司管理层与投资者交流,介绍2024年战略成果及2025年计划,旗下公司就绿色低碳发展、重组整合、产能出清等问题回应投资者 [1] 2024年战略成果 - 中国建材“一体两翼”战略落地取得新突破,防水业务聚焦民建修缮强化渠道开发,推出北新修缮业务体系并开展“运营中心 + 服务站”模式;涂料业务整合嘉宝莉打开发展空间 [1] 2025年重点工作计划 - 中国建材将持续转型升级,创新引领促进发展,“营销创新”拓增量;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系建设,构建科研体系;成立中央研究院统筹跨领域研发合作 [1] 旗下公司绿色低碳发展举措 - 中国巨石高度关注ESG建设,淮安玻纤零碳智能制造基地绿电使用比率达100%,打造玻纤产品绿色生产示范场景,开辟玻璃纤维零碳制造路径 [2] - 中材国际作为水泥行业基础服务商,依托科技创新形成全系统减碳脱碳技术路线,推进低能耗水泥生产技术研发及应用,布局替代燃料产业平台,降低单位水泥熟料系数 [3] 重组整合相关情况 - 宁夏建材实际控制人和控股股东认为基础建材板块业务整合方案需在有利原则下成熟制定、稳妥推进,正在研究论证其他整合方案并计划条件成熟后实施 [4] 产能出清及成本控制情况 - 天山股份自重组以来通过“三精管理”推动降耗提效、产能退出和内部挖潜,2024年水泥熟料、商混销售成本创近年新低,实现三级管控模式节约管理费用,未来还有降本空间 [5]
中国建材:多板块复价进行时,轻舟已过万重山-20250330
华泰证券· 2025-03-30 14:0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4.79港币 [1][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建材24年年报显示全年收入承压,但新材料及工程技术服务板块增长势头不减,多板块复价进行中,盈利有望修复 [1] - 考虑到25年集团多板块复价及盈利修复对综合管控能力要求增强,上调25年期间费用假设,调整2025 - 2026年EPS并引入2027年预测,目标价上调18% [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整体业绩 - 2024年全年实现收入1813.01亿元,同比-13.8%,归母净利23.9亿元,同比-38.2%;4Q24单季度营业额470.67亿元,同比-7.05%,环比-7.3% [1] 基础建材分部(水泥) - 2024全年水泥熟料销量2.45亿吨,同比-20.7%,综合均价250.6元/吨,同比-7.7%;4Q24水泥吨毛利46元/吨,环比+8.0%/同比+48.8% [2] - 2025年以来,全国水泥均价环比-4.2%/同比+10.1%,预计25年水泥价格或维持向好态势 [2] 新材料板块 - 2024全年新材料板块部分产品销量有增有减,均价大多下降,综合毛利率21.7%,同比-3.2pct [3] - 玻纤纱和石膏板价格自2024年起恢复,截至2025年3月复价效果较好,预计25年盈利改善有望延续 [3] 工程板块 - 2024全年工程和技术服务板块核心子公司中材国际营收461亿元,同比+0.7%;归母净利29.8亿元,同比+2.3%,新签订单634亿,同比+3% [4] - 工程/装备/运维服务新签业务订单同比-5%/-3%/+27%,境内/境外订单同比-4%/+9%,境外装备订单占比44%,运维服务订单增长有望提升板块利润率和持续性 [4] 盈利预测与估值 - 上调2025 - 2026年EPS +6.7%/+13%至0.55/0.68元,引入2027年预测为0.80元 [5] - 目标价上调18%至4.79港元,基于8x 25年P/E,较08年以来均值(8.9x)折让10% [5] 经营预测指标与估值 |会计年度|2023|2024|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 (人民币百万)|210,216|181,301|187,850|192,557|200,666| |+/-%|(8.70)|(13.80)|3.60|2.50|4.20|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 (人民币百万)|3,863|2,388|4,198|5,149|6,060| |+/-%|(51.50)|(38.20)|75.80|22.70|17.70| |EPS (人民币,最新摊薄)|0.46|0.28|0.55|0.68|0.80| |ROE (%)|3.66|2.29|4.03|4.82|5.51| |PE (倍)|8.12|13.14|6.73|5.48|4.66| |PB (倍)|0.30|0.30|0.27|0.26|0.25| |EV EBITDA (倍)|16.53|13.29|8.88|8.18|7.56| [7] 盈利预测(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等) - 包含营业收入、销售成本、毛利润等多项指标在2023 - 2027E的预测数据 [17][18] 基本数据 - 目标价4.79港币,收盘价(截至3月28日)4.03港币,市值30,600港币百万,6个月平均日成交额152.21港币百万,52周价格范围2.01 - 4.37港币,BVPS 12.23人民币 [9]
中国建材(03323) - 2024 - 年度财报
2025-03-27 22:42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2024年总收入为1813.01亿元,权益持有者应占利润为23.87亿元[10] - 公司2024年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231.96亿元,资本开支为235.01亿元[10] - 公司2024年净债务比率为86.6%[10] - 2024年公司收入181,300,701千元,较2023年的210,216,434千元下降13.8%;税后盈利7,413,586千元,较2023年的10,400,650千元下降28.7%[19] - 2024年公司资产总额494,007,276千元,较2023年的488,897,924千元增长1.0%;负债总额299,479,391千元,较2023年的295,383,837千元增长1.4%[20] - 集团收入由2023年的2102.164亿元减少至2024年的1813.007亿元,降幅为13.8%,公司权益持有者应占利润由2023年的38.63亿元减少至2024年的23.873亿元,降幅为38.2%[65] - 销售成本由2023年的1727.702亿元减少至2024年的1485.914亿元,降幅为14.0%[67] - 其他收入由2023年的34.541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55.334亿元,增幅为60.2%,销售及分销成本由2023年的36.944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39.183亿元,增幅为6.1%[68][69] - 管理费用从2023年的21122.3百万元降至2024年的20624.6百万元,降幅2.4%[70] - 财务成本从2023年的5142.1百万元降至2024年的4657.8百万元,降幅9.4%[71] - 公司权益持有者应占利润从2023年的3863.0百万元降至2024年的2387.3百万元,降幅38.2%,净利率从1.8%降至1.3%[77]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未动用的银行信贷和已注册尚未发行的债券额度合共约393067.55百万元[91]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借款合计191910.5百万元,2023年为184905.7百万元[92] - 2024年12月31日及2023年12月31日,集团资产债务比率分别为38.8%及37.8%[93] - 公司2024年12月31日对于购置物业、厂房及设备等的资本开支(已订约但尚未拨备)为13.961亿元,2023年为41.914亿元[96] - 2024年公司经营业务产生的净现金流入为231.959亿元,较2023年的290.249亿元减少20.08% [100] - 2024年公司投资活动的净现金流出为202.767亿元,较2023年的273.394亿元减少25.83% [101] - 2024年公司融资活动的净现金流出为65.696亿元,较2023年的10.781亿元增加509.32% [102] 各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基础建材分部2024年收入为911.02亿元,同比下降23.3%,权益持有者应占利润为 - 8.25亿元[10] - 新材料分部2024年收入为485.52亿元,同比增长1.9%,权益持有者应占利润为26.13亿元,同比下降23.8%[10] - 工程技术服务分部2024年收入为454.64亿元,同比增长0.8%,权益持有者应占利润为14.07亿元,同比下降3.1%[10] - 2024年基础建材分部水泥销量216,523千吨,较2023年的279,077千吨下降22.4%;水泥平均售价254.7元/吨,较2023年的274.5元/吨下降7.2%[22] - 2024年新材料分部玻璃纤维销量3,978千吨,较2023年的3,446千吨增长15.4%;平均售价4,177元/吨,较2023年的4,705元/吨下降11.2%[23] - 2024年工程技术服务分部工程服务收入45,464.3百万元,较2023年的45,104.6百万元增长0.8%[24] - 基础建材分部收入从2023年的118800.5百万元降至2024年的91101.6百万元,降幅23.3%[78] - 新材料分部收入从2023年的47623.1百万元增至2024年的48551.7百万元,增幅1.9%[82] - 工程技术服务分部收入从2023年的45104.6百万元增至2024年的45464.3百万元,增幅0.8%[86] - 2024年基础建材资本开支为126.399亿元,占比53.8%;2023年为176.362亿元,占比57.7%[97] - 2024年水泥资本开支为100.503亿元,占比42.8%;2023年为118.666亿元,占比38.8%[97] 公司股权结构变化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母公司直接及间接持有公司股份3,797,269,981股,占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45.0192%;2025年3月12日完成H股回购要约及注销后,持股比例变更至50.01%[1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建材总院直接和间接合计持有国检集团68.41%股权,其中64.27%为直接持有[18] - 2024年7月11日,天山材料完成回购注销股份1,552,931,120股,公司持有其股份比例由84.52%减少至81.14%[18] - 公司直接持有北方水泥70%股权,通过南方水泥间接持有4.6%股权[18] - 2025年2月17日,公司增持中国巨石股份89,913,017股,持股比例从26.97%增加至29.22%[18] - 公司启动回购8.4亿股H股,占已发行H股的18.47%[3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已发行总股本为84.34770662亿股,其中内资股38.76624162亿股,占比45.96%;H股45.581465亿股,占比54.04%[198][199] - 母公司持有内资股6.28592008亿股,占比7.45%;持有H股0.08536亿股,占比0.10%[200] - 北新集团持有内资股14.85566956亿股,占比17.61%[200] - 中材母公司持有内资股12.70254437亿股,占比15.06%[200] - 中联投资持有内资股2.2771953亿股,占比2.70%;持有H股1.68628亿股,占比2.00%[200] - 建材总院持有内资股0.0117305亿股,占比0.01%[200] - 泰山投资持有内资股2.63318181亿股,占比3.12%[200] - 公众投资者持有H股43.741825亿股,占比51.86%[200] 公司ESG相关荣誉 - 公司在2024年度获《机构投资者》杂志最佳环境、社会及治理方案等7项大奖[8] - 公司在“央企ESG·先锋100”指数排第37位,在“中国ESG上市公司先锋100”排第40位[8] - 公司入选2024年度Wind中国上市公司ESG最佳实践100强[8] - 公司案例入选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2024年度建筑材料行业ESG典型实践案例[8] - 2024年7月公司获评Wind ESG AA级、入选“中国ESG上市公司先锋100(2024)”、获国际权威金融杂志《机构投资者》多个奖项、入选《可持续发展年鉴(中国版)》并荣获“行业最佳进步企业”[172] - 2024年10月公司入选“2024年度Wind中国上市公司ESG最佳实践100强”[172] - 2024年12月公司入选“2024中国企业ESG优秀案例”[172] 公司业务发展成果 - 全国水泥产量18.3亿吨,创十五年最低值,同比下降9.5%,已连续4年下滑,累计下滑幅度约24%[35] - 公司海外水泥熟料销量同比增长15%,实现首个海外并购项目签约[36] - 公司建成全球水泥行业最大碳捕集项目、全球首个玻纤「零碳」制造基地[30] - 公司全球首条水泥窑全氧燃烧耦合碳捕集生产线达产,参股碳资产管理公司中建材绿能,初步建成双碳管理体系[36] - 风电叶片市占率保持全球第一,全球最长147米叶片完成下线并通过静力测试验证[43] - 锂电池隔膜国内六大基地基膜产线全部建成,超薄超高强度5μm基膜实现量产[44] - 碳纤维产品成功应用于全球最长147米海上风电叶片和131米陆上风电叶片及全球首列商用碳纤维地铁列车碳星快轨[45] - 防水业务逆势实现营业收入、利润“双增长”,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49] - 完成嘉宝莉重组合并重组大桥油漆,提升管理效率和盈利能力,丰富涂料产品体系[50] - 石墨业务与人造石墨负极赛道企业战略重组,形成12万吨石墨化、6万吨锂电负极生产能力[51] - 2024年储氢气瓶市占率和公告数继续保持行业第一[53] - 70MPa IV型储氢瓶生产线实现小批量生产,年产10万只氢气瓶生产线建设项目有序推进[53] - 年产15万只267系列高端消防气瓶专线项目及年产1.3万只中大容积高洁净瓶研磨工序产线项目建成投产[53] - 巨石淮安一期项目投产,二期电子级玻纤零碳智能制造生产线及配套项目开工[38] - 工程技术服务主业市场份额全球第一,获15个国家19条水泥生产线订单,装备境外和外行業收入佔比分别提升至36%和37%,新簽運維服務合同同比增长27%,国际化指数达43.6%[54] 公司改革与管理成果 - 市场化用工机制推进,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管理人员比例达7.72%,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完成85%主体任务,中长期激励覆盖187家公司、5217人次[56] - 2024年新增制修订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30项,新增有效专利1891件,其中发明专利742件,累计拥有有效专利1.66万件,其中发明专利超4600件[60] - 2024年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单项冠军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累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家、单项冠军企业11家、高新技术企业254家[60] - 2024年新增建成水泥智能工厂4个、新材料智能化生产线1条、数字化矿山2座,累计建成水泥智能工厂30个、新材料智能化生产线72条、数字化矿山13座[61] - 使用替代燃料折合96.81万吨标煤、替代原料1154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余热年发电量57.75亿千瓦时,“光伏 +”能源工厂新增49家,累计建成84家,总装机总量632.61兆瓦,绿电使用量同比增加110%[63] - 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粉尘排放同比分别下降22.42%、17.69%、32.43%,吨水泥熟料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52%,水泥熟料一级能效产能占比同比提高12.6个百分点达34.5%,吨熟料排放强度0.8196,同比下降1.01%[64] 公司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将围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材料企业,落实提质增效、优化布局等工作[104] - 公司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数字化、绿色化,为发展赋能[106] - 公司深化改革提升,完成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工作[106] - 公司加强价值管理,完成H股回购,推进专业化整合[106] 公司董事会相关情况 - 2024年公司董事会召开9次全体董事会会议[111] - 2022年9月20日傅金光辞去公司执行董事职务,2022年12月19日刘燕替任,2025年1月16日刘燕辞去该职务[109] - 2022年原董事彭寿退任非执行董事,2022年12月19日魏如山替任执行董事[109] - 2023年10月27日肖家祥由执行董事调整为非执行董事,2025年1月16日辞去非执行董事职务[109] - 2024年4月29日范晓焱辞去非执行董事职务,陈绍龙替任[109][114] - 2024年8月28日常张利辞去非执行董事职务[109][114] - 2024年10月25日李新华因退休辞去非执行董事职务[109][114] - 2025年2月19日临时股东会批准苗小玲担任公司执行董事职务[109] - 公司董事会成员中有五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符合《上市规则》要求[119] - 公司确认所有董事和监事在报告期内均遵守证券交易标准守则[110] - 公司为董事提供《董事信息月报》《行业信息周报》等资料,确保董事掌握公司运营环境信息[120] - 2024年公司组织党委委员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等内容,董事王兵参加深交所董事履职培训[121] - 非执行董事陈绍龙参加财政部高层次财会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企业总会计师岗位能力培训[122] - 多位独立董事参加各类培训,包括深交所、上交所、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等组织的培训[123] - 2024年4 - 11月公司三次组织非执行董事等赴6家公司调研并交流[124
中国建材(03323) - 2024 - 年度业绩
2025-03-27 21:29
集团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集团经审核合并口径营业收入为1813.01亿元,较2023年同期下降13.8%[3] - 2024年集团经审核权益持有者应占利润为23.87亿元,较2023年同期下降38.2%[3] - 2024年基本每股盈利为0.283元,较2023年同期下降38.2%[3] - 董事会拟向2025年5月12日股东派付2024年末期股息,共11.997亿元(含税),每股0.158元(含税),2023年分别为19.316亿元(含税)和0.229元(含税)[3] - 2024年投资及其他收入净额为55.334亿元,2023年为34.541亿元[4] - 2024年除所得税前溢利为94.934亿元,2023年为125.199亿元[4] - 2024年年内溢利为74.136亿元,2023年为104.007亿元[4] - 2024年非流动资产为3499.678亿元,2023年为3403.940亿元[6] - 2024年流动负债净额为 - 374.239亿元,2023年为 - 282.914亿元[7] - 2024年净资产为1945.279亿元,2023年为1935.141亿元[7] - 2024年销售货品收入为154,047,628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172,646,629千元人民币[15] - 2024年提供工程服务收入为24,320,519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35,026,156千元人民币[15] - 2024年提供其他服务收入为2,932,554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2,543,649千元人民币[15] - 2024年总收入为181,300,701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210,216,434千元人民币[15]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综合收入为181,300,701千元,其中外部销售某一時間點收入为144,687,212千元,經過一段時間收入为36,613,489千元[18] - 公司經調整除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之營運分部的溢利为28,882,776千元,年內溢利为7,413,586千元[18] - 另一期数据显示,公司综合收入为210,216,434千元,其中外部销售某一時間點收入为173,844,549千元,經過一段時間收入为36,371,885千元[22] - 该期公司經調整除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之營運分部的溢利为32,092,054千元,年內溢利为10,400,650千元[22] - 该期公司折舊及攤銷为16,179,275千元,融資成本,淨額为5,195,231千元[22] - 该期公司應佔聯營公司業績为1,512,521千元,應佔合營公司業績为 - 3,356千元[22] - 2024年添置非流动资产总额为31,876,558千元,通过收购附属公司添置非流动资产为441,786千元[25] - 2024年折旧及摊销总额为16,226,881千元,其中物业、厂房及设备折旧为11,865,579千元[25] - 2024年综合资产合计为488,897,924千元,综合负债合计为295,383,837千元[26] - 2024年经调整除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之总分部溢利为28,882,776千元,较2023年的32,092,054千元有所下降[27] - 2024年营运溢利为13,070,154千元,较2023年的16,152,819千元有所下降[27] - 2024年除所得税前溢利为9,493,352千元,较2023年的12,519,922千元有所下降[27] - 2024年外部客户收入为181,300,701千元,较2023年的210,216,434千元有所下降[28] - 2024年政府补贴等其他收入合计为5,533,440千元,较2023年的3,454,100千元有所增加[30] - 2024年融资成本净额为4,657,818千元,较2023年的5,142,062千元有所下降[27][32] - 2024年资本化借款成本年资本化利率为2.92%,较2023年的3.53%有所下降[32] - 2024年除所得税前溢利为9493352千元,2023年为12519922千元,同比下降24.17%[35] - 2024年所得税开支为2079766千元,2023年为2119272千元,同比下降1.86%[34] - 2024年已派付股息1931562千元,2023年为3188343千元,同比下降39.41%;建议末期股息2024年为1199697千元,2023年为1931562千元,同比下降37.99%[36] - 2024年本公司权益持有者应占溢利为2387299千元,2023年为3863048千元,同比下降38.20%[37] - 2024年贸易及其他应收款为90797623千元,2023年为86588871千元,同比增长4.86%[37] - 2024年折旧及摊销合计16072884千元,2023年为16226881千元,同比下降0.95%[33] - 2024年列作开支存货成本为131786360千元,2023年为160242744千元,同比下降17.76%[33] - 2024年员工总成本为21918968千元,2023年为22004428千元,同比下降0.39%[33] - 2024年汇兑亏损净额为265133千元,2023年为207508千元,同比增长27.77%[33] - 2024年已抵押应收票据约81550千元,2023年约为1103120千元,同比下降92.61%[39] - 2024年贸易及其他应付款总计9.14亿元,2023年为9.38亿元[41] - 集团收入从2023年的2102.164亿元降至2024年的1813.007亿元,降幅13.8%[82][83] - 公司权益持有者应占利润从2023年的38.63亿元降至2024年的23.873亿元,降幅38.2%,净利率从2023年的1.8%降至2024年的1.3%[93] - 销售成本从2023年的1727.702亿元降至2024年的1485.914亿元,降幅14.0%[84] - 其他收入从2023年的34.541亿元增至2024年的55.334亿元,增幅60.2%[85] - 销售及分销成本从2023年的36.944亿元增至2024年的39.183亿元,增幅6.1%[86] - 管理费用从2023年的211.223亿元降至2024年的206.246亿元,降幅2.4%[87] - 财务成本从2023年的51.421亿元降至2024年的46.578亿元,降幅9.4%[88]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未动用的银行信贷和已注册尚未发行的债券额度合共约393067.55百万元[106]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借款合计191910.5百万元,2023年为184905.7百万元[107] - 2024年12月31日及2023年12月31日,集团资产债务比率分别为38.8%及37.8%[108] - 2024年集团资本开支合计23501.3百万元,2023年为30568.2百万元[112] - 2024年集团经营业务产生的净现金流入为23195.9百万元,较2023年减少5829.0百万元[114] - 2024年集团投资活动的净现金流出为20276.7百万元,较2023年减少7062.7百万元[115] - 2024年集团融资活动的净现金流出为6569.6百万元,较2023年增加5491.5百万元[11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十二个月公司权益持有者应占权益减少2.77亿元[142] 各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水泥销量2.17亿吨,同比降22.4%;熟料销量2825.7万吨,同比降4.9% [43] - 2024年水泥平均售价254.7元/吨,同比降7.2%;熟料平均售价219.5元/吨,同比降9.6% [43] - 2024年玻璃纤维销量397.8万吨,同比增15.4%;平均售价4177元/吨,同比降11.2% [44] - 2024年风电叶片销量23996兆瓦,同比增10.9%;平均售价35.57万元/兆瓦,同比降18.7% [44] - 2024年锂电池隔膜销量18.96亿平方米,同比增9.4%;平均售价0.8元/平方米,同比降42.9% [44] - 2024年涂料销量110.95万吨,同比增605.1%;平均售价3733元/吨,同比降39.3% [44] - 2024年工程服务收入45.46亿元,同比增0.8% [45] - 全国水泥产量18.3亿吨,同比下降9.5%,已连续4年下滑,累计下滑约24%,集团海外水泥熟料销量同比增长15%[53] - 集团基础建材分部水泥、商混制造成本持续下降,“水泥 +”支撑力不断增强[53] - 基础建材分部收入从2023年的1188.005亿元降至2024年的911.016亿元,降幅23.3%[94] - 新材料分部收入从2023年的476.231亿元增至2024年的485.517亿元,增幅1.9%[98] - 工程技术服务分部收入从2023年的451.046亿元增至2024年的454.643亿元,增幅0.8%[102] - 工程技术服务分部毛利从2023年的8408.0百万元增至2024年的8558.9百万元,增幅1.8%,毛利率从18.6%升至18.8%[104] - 工程技术服务分部营业利润从2023年的3506.4百万元增至2024年的3537.2百万元,增幅0.9%,2024年营业利润率为7.8%与去年持平[105] 财务报告编制准则相关 - 公司综合财务报表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以历史成本法为主[8] - 2024年1月1日起,公司首次应用多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修订本,应用国际会计准则第7号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修订本对综合财务报表无重大影响[9][10][11] - 公司未提前采用多项已发布但未生效的新订及经修订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8号等将于2027年1月1日或之后生效,预计影响综合损益表呈列及未来披露[12][13] 业务部门及业绩披露方式 - 公司分为水泥、混凝土、新材料、工程技术服务及其他五个营业部门[15] - 各业务分部业绩以除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之溢利/亏损披露[16] 地理位置资料情况 - 未呈列集团业务及资产地理位置资料,因其未定期提供给管理层作资源分配及表现评估[16] 公司资产购置及减值情况 - 公司添置非流動資產總額为26,063,221千元,其中物業、廠房及設備为18,208,151千元,使用權資產为1,891,015千元,無形資產为3,724,764千元,商譽为2,238,791千元[20] - 公司預期信用損失模式下的減值虧損,扣除撥回为629,675千元,商譽減值为73,654千元,物業、廠房及設備減值为82,951千元,存貨(撇減撥回)╱撇減为112,736千元[21] - 公司綜合資產合計为494,007,276千元,其中分部資產为410,003,067千元,聯營公司權益为33,115,674千元,合營公司權益为223,093千元,不予分配資產为50,665,442千元[21] - 公司綜合負債合計为299,479,391千元,其中分部負債为237,010,170千元,不予分配的負債为62,469,221千元[21] 公司业务发展及项目进展 - 集团玻纤业务全球首个玻纤零碳制造基地巨石淮安一期项目投产,二期电子级玻纤零碳智能制造生产线及配套项目开工[58] - 集团石膏板业务海外坦桑尼亚基地满产满销,乌兹别克斯坦基地投产当年即
中国建材做加法发力新赛道
中国经济网· 2025-03-15 06:30
文章核心观点 中国建材集团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果显著,为集团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赛道、提供新动力,未来将继续推进“两端”发力,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3] 科技创新与产业布局 -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协同融合是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挑战的有效途径,公司集聚优势资源推进科技创新 [1] - 设立150亿元新材料产业基金,在新材料领域前瞻性布局,涵盖半导体大硅片、光伏等关键赛道,提前布局储氢气瓶等前沿材料研发与生产 [1] 产业发展成果 - 截至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连续3年收入突破千亿元、利润突破百亿元 [1] - 投资占比从2021年的34.8%增长至2024年的61.9%,推动产业稳步发展 [2] - 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助力“国之重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重大示范工程项目获得新进展,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深化应用推广 [2] 产业发展规划 - 坚持体系化布局、梯次性培育,发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优势,加快重组整合外延式发展,培育打造不同层级梯度产业格局 [3] - 联合重组嘉宝莉等新材料领域龙头企业,加快在建筑及工业涂料等领域产业布局 [3] - 今年继续推进“两端”发力,结合产品实际灵活运用多种发展方式,围绕关键着力点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3] 发展目标 - 从效率和效益角度做增量、优化存量、抓住变量,推动集团新旧动能接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4]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材集团首席科学家彭寿:提升“大科学装置”创新效能 赋能新质生产力
证券时报网· 2025-03-06 03:19
文章核心观点 全国人大代表彭寿围绕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提升大科学装置创新效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强化“好材料”创新供给支撑“好房子”建设等建议[1][2] 分组1:大科学装置创新 - 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总量超70个,数量世界领先,技术部分领跑,但存在建设与运行脱节、工程与科研割裂现象,激发创新效能受制约,打造新质生产力任重道远[1] - 建议依托现有大科学装置布局建设行业专用平台,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创新集群,激发原始创新活力,搭建成果转化桥梁[2] - 建议探索设立大科学装置产业联合基金,创新经费支持方式,深化“多链融合”,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2] 分组2:材料创新 - 国家和群众对建筑要求从“有没有”转变为“好不好”,对建筑功能要求提升,“好材料”是建设“好房子”的重要支撑,需加快新型建材研发与应用[2] - 建议加快建设国家级建材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由建材与建筑企业主导,研究建设高品质建材需求体系、应用标准和施工规范,创新材料供给[2] - 建议统筹部署“十五五”时期“好房子”高品质建材重大专项,完善“好材料”产品质量追溯标准体系,促进标准从生产型向应用型延伸,实现“好材料”和“好房子”协同高质量发展[2]
中国建材:航母级建材央企龙头,大手笔回购彰显发展信心-20250215
天风证券· 2025-02-15 00:31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行业为地产建筑业/建筑,6个月评级为买入(首次评级),当前价格3.83港元,目标价格4.53港元 [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历经两轮周期波动,22年至今业绩承压,但24 - 25年资本开支有望回落,财务费用或压减,利润有望增厚 预计24 - 26年收入分别为1993/2162/2290亿元,同比分别 - 5%/+8%/+6%,归母净利润分别达12/44/56亿元,同比分别 - 69%/+262%/+27% 参考可比公司,给予公司25年8xPE,对应目标价4.53港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中国建材:大型建材央企龙头,回购彰显发展信心 - 公司系国资委直管央企,2006年港交所上市,通过IPO和配售募资并购,2018年与中材股份合并 旗下有基础建材、新材料、工程服务三大领域及物流贸易等板块,7项业务规模居世界第一,拥有13家上市公司,其中境外2家 [14][16] - 公司上市后经历两轮周期,06 - 14年收并购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增长,15年利润下滑后修复,18年合并业绩提升,22年以来业绩下滑,24Q1 - 3收入同比 - 16%,归母净利润转亏 分板块看,近年来基础建材业绩贡献减少,24H1已亏损 [19][21] - 2024年12月6日公司公告按每股4.03港元要约价回购注销最多841,749,304股H股,占已发行股份约9.98%及已发行H股约18.47%,要约代价33.92亿港元 中建材母公司及一致行动人持股45.02%,当前套利兑现溢价空间约15%,兑现成功率较高 基于不同股价涨跌幅假设,测算预期回报率不同 公司估值处历史低位,回购有望引导价值回归,高股息贡献安全边际 [2][26][34] - 近年来公司资本开支和利息支出见顶回落,21 - 23年资本开支减少149亿元,利息支出减少22亿元 预计24 - 25年资本开支继续回落,财务费用压减增厚利润空间 [40] 基础建材:水泥为主,近年来盈利持续下行 - 16 - 21年基础建材板块业绩增长,22年开始下行,24H1收入同比 - 30.6%达408亿元,营业利润亏损18.59亿元 24H1水泥/商混/骨料收入占比分别为61%/27%/6%,毛利率由20年的27%降至24H1的8.8% [44] - 公司水泥业务发展久,资产不断整合,当前旗下主要有天山股份等 近年来水泥量价下滑,24H1销量同比 - 20%,价格同比 - 19%,收入同比 - 35% 24年下半年价格底部修复,预计25年供需格局改善,价格稳中有增 [49][54] - 公司“水泥 +”业务中,商混22年以来量价下滑,24H1销量同比 - 1%,价格同比 - 19%,收入同比 - 21%;骨料20 - 23年量增价跌,24H1销量同比 - 7%,价格同比 - 6%,收入同比 - 12% [62] - 预计基础建材板块24 - 26年收入分别为1014/1023/105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 10/10/15亿元 [65] 新材料及工程服务发展两翼,利润垫相对稳定 - 新材料板块近年来收入增长,22年以来营业利润略有下滑,24H1收入/营业利润分别同比 + 0.6%/-13%达235/33亿元 24H1石膏板/玻纤纱/风电叶片收入占比分别达34%/38%/13%,毛利率达24% [69] - 近两年新材料板块销量增长但价格承压,24H1石膏板等产品销量有不同程度增长,价格有不同程度下降 预计24 - 26年新材料板块收入分别达496/591/628亿元,同比分别 + 4%/+19%/+6%,归母净利润分别达27/36/41亿元,同比分别 - 21%/+35%/+14% [76][81] - 工程服务板块收入端稳定,利润端自21年以来持续增长,毛利率稳中有升,24H1收入/营业利润同比分别 + 2%/+1%达206/16亿元,毛利率达19% 预计24 - 26年收入分别达503/558/616亿元,同比分别 + 12%/+11%/+10%,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18/19亿元,同比分别 + 5%/+16%/+10% [83][89] 盈利预测及估值 - 预计公司24 - 26年收入分别为1993/2162/2290亿元,同比分别 - 5%/+8%/+6%,归母净利润分别达12/44/56亿元,同比分别 - 69%/+262%/+27% 参考可比公司,给予公司25年8xPE,对应目标价4.53港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91]
中国建材:航母级建材央企龙头,大手笔回购彰显发展信心-20250214
天风证券· 2025-02-14 16:3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行业为地产建筑业/建筑,6个月评级为买入(首次评级),当前价格3.83港元,目标价格4.53港元 [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历经两轮周期波动,22年至今业绩承压,但24 - 25年资本开支有望回落、财务费用或压减,利润有望增厚 预计24 - 26年收入分别为1993/2162/2290亿元,同比分别 - 5%/+8%/+6%,归母净利润分别达12/44/56亿元,同比分别 - 69%/+262%/+27% 参考可比公司,给予25年8xPE,对应目标价4.53港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中国建材:大型建材央企龙头,回购彰显发展信心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是国资委直管央企,2006年港交所上市,通过IPO和配售募资并购扩张,当前7项业务规模居世界第一,拥有13家上市公司,旗下资产分基础建材、新材料、工程服务三大领域 [14] - 公司上市后经历两轮周期波动,06 - 14年收并购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增长,15年利润下滑后修复,18年合并中材股份业绩提升,22年以来业绩下滑,24Q1 - 3收入同比 - 16%,归母净利润转亏 [19] - 近年来基础建材业绩贡献减少,24H1已亏损,新材料利润贡献相对较多 [21] - 2024年12月6日公司公告按每股4.03港元要约价回购注销最多841,749,304股H股,占已发行股份约9.98%及已发行H股约18.47%,要约代价33.92亿港元 中建材母公司及一致行动人持股45.02%,当前套利兑现溢价空间约15%,兑现成功率较高 [2][26] - 基于不同股价涨跌幅假设测算预期投资回报率,若股价持平预期回报率约3%,跌幅15%/30%时分别为 - 22%/-10%,涨幅15%/30%时分别为15%/27% [2][34] - 公司股价自11年下半年低于每股净资产,当前估值处历史低位,截至2025年1月17日PB仅0.26x,上市至今处5%分位,回购有望引导价值回归 22/23年分红率40%/50%,对应股息率12%/7%,假设25 - 26年保持50%分红率,回购完成后股息率将提升至8%/10% [2][35] - 近年来公司资本开支见顶回落,利息支出同步减少,21 - 23年资本开支减少149亿元,利息支出减少22亿元,预计24 - 25年资本开支持续回落,财务费用减少增厚利润 [40] 基础建材:水泥为主,近年来盈利持续下行 - 16 - 21年基础建材板块业绩增长,22年开始下行,24H1收入同比 - 30.6%达408亿元,营业利润亏损18.59亿元,24H1水泥/商混/骨料收入占比61%/27%/6%,毛利率由20年的27%降至24H1的8.8% [3][44] - 公司水泥业务发展久,资产不断整合,当前旗下水泥资产主要有天山股份/宁夏建材/北方水泥 近年来水泥量价下滑,24年下半年价格底部修复,预计25年供需格局改善,价格稳中有增,截至2025年1月10日全国水泥库容比降至58%,同比低9pct [49][54] - 公司“水泥 +”业务中,商混22年以来量价下滑,24H1销量同比 - 1%,价格同比 - 19%,收入同比 - 21%;骨料20 - 23年量增价跌,24H1销量同比 - 7%,价格同比 - 6%,收入同比 - 12% [62] - 预计基础建材板块24 - 26年收入分别为1014/1023/105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 10/10/15亿元 [3][65] 新材料及工程服务发展两翼,利润垫相对稳定 - 新材料板块近年来收入增长,22年以来营业利润略有下滑,24H1收入/营业利润分别同比 + 0.6%/-13%达235/33亿元,24H1石膏板/玻纤纱/风电叶片收入占比34%/38%/13%,毛利率24% [4][69] - 新材料板块子公司有北新建材、中国巨石等 近两年销量整体增长但价格承压,24H1石膏板等产品销量有增有减,价格大多下降 预计24 - 26年新材料板块收入分别达496/591/628亿元,同比分别 + 4%/+19%/+6%,归母净利润分别达27/36/41亿元,同比分别 - 21%/+35%/+14% [73][76][81] - 工程服务板块收入端稳定,利润端自21年以来持续增长,毛利率稳中有升,24H1收入/营业利润同比分别 + 2%/+1%达206/16亿元,毛利率达19% 预计24 - 26年收入分别达503/558/616亿元,同比分别 + 12%/+11%/+10%,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18/19亿元,同比分别 + 5%/+16%/+10% [5][89] 盈利预测及估值 - 预计公司24 - 26年收入分别为1993/2162/2290亿元,同比分别 - 5%/+8%/+6%,归母净利润分别达12/44/56亿元,同比分别 - 69%/+262%/+27% 参考可比公司,给予25年8xPE,对应目标价4.53港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