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集团(00544)

搜索文档
大同集团(00544) - 2024 - 年度财报
2025-04-24 17:24
Stock Code 股份代號 : 00544 (Incorporated in Bermuda and its members' liability is limited) (在百慕達成立為法團,而其成員的法律責任是有限度的) 2024 ANNUAL REPORT 年報 光輝凍倉 Brilliant Cold Storage 光輝凍倉 Brilliant Cold Storage 光輝凍倉 Brilliant Cold Storage 光輝凍倉 Brilliant Cold Storage 2024 ANNUAL REPORT 年報 Stock Code 股份代號 : 00544 (Incorporated in Bermuda and its members' liability is limited) (在百慕達成立為法團,而其成員的法律責任是有限度的) 目錄 | | 頁次 | | --- | --- | | 公司資料 | 2 | | 署理行政總裁報告書 | 3 | | 管理層討論與分析 | 4 | | 本公司董事 | 11 | | 董事會報告書 | 13 | | 企業管治報告書 | 21 | | 環境 ...
大同集团(00544) - 2024 - 年度业绩
2025-03-28 19:17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总收入219,388千港元,较2023年的298,386千港元下降约26.47%[3] - 2024年毛利9,892千港元,较2023年的52,483千港元下降约81.15%[3] - 2024年除税前亏损40,228千港元,2023年为溢利15,433千港元[4] - 2024年本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每股亏损13.87港仙,2023年为盈利2.02港仙[4] - 2024年非流动资产495,173千港元,较2023年的81,939千港元增长约504.32%[5] - 2024年流动负债净值为负88,556千港元,较2023年的负28,254千港元恶化[5] - 2024年负债资产净值为负22,875千港元,2023年为17,731千港元[5] - 2024年产生亏损净额约40,228,000港元,流动负债超流动资产约88,556,000港元,负债总额超资产总值约22,875,000港元[8] - 2024年总收入2.19155亿港元,2023年为2.98125亿港元,同比下降26.5%[21][22][23] - 2024年除税前亏损4022.8万港元,2023年除税前溢利1543.3万港元[21][22] - 2024年每股基本亏损约0.139港元,2023年每股基本盈利约0.020港元[31] - 2024年财务费用1419.9万港元,2023年为1024.1万港元,同比上升38.7%[27] - 2024年应收第三方贸易账款为30,627千港元,较2023年的44,856千港元有所下降[34] - 2024年应付贸易账款为2,760千港元,较2023年的4,590千港元有所下降[35] - 2024年集团收入总额约为2.19亿港元,较2023年约2.98亿港元下降约26.5%[36] - 2024年集团录得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亏损约4020万港元,2023年则录得溢利约590万港元[36] - 2024年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为13.87港仙,2023年每股盈利为2.02港仙[52] - 2024年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每股负债资产净值为7.88港仙,2023年为6.11港仙[52] - 2024年流动比率为0.51倍,2023年为0.86倍[52] - 2024年资产负债率为 - 43.7%,2023年为197.4%[52][53] - 2024年12月31日银行及现金结存约为5980万港元,2023年约为6200万港元[53] - 2024年12月31日未偿还债券本金总额为8500万港元,2023年为1亿港元[55]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员工相关成本总额约为6357.3万港元,2023年约为6278.4万港元(经重列)[65] - 2024年度集团产生亏损净额约4022.8万港元,流动负债净额约8855.6万港元,负债净额约2287.5万港元[75]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提供冷冻仓库及相关服务收入1.80408亿港元,2023年为2.30574亿港元,同比下降21.8%[23] - 2024年食品及饮料贸易及销售收入3874.7万港元,2023年为6755.1万港元,同比下降42.6%[23] - 2024年其他收入23.3万港元,2023年为26.1万港元,同比下降10.7%[23] - 冷冻仓库及相关服务业务收入下降约21.8%,中国内地食品及饮料贸易及销售业务收入减少约42.6%[36] 资金状况及应对措施 - 2024年12月31日后12个月内须到期偿还应付债券75,000,000港元及银行借贷35,000,000港元[8] - 公司正与债券持有人磋商、收緊成本控制、与金融机构协商融资及寻求集资活动以保障营运资金[8] - 公司认为目前采取的措施及预期结果将使集团有充足资金满足未来营运及融资需求,若措施未落实,集团可能资金不足需调整资产负债[9] 会计准则及政策调整影响 - 公司首次采纳多项新订/经修订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对综合财务报表无重大影响[10][11] - 2025年5月1日起取消雇主强积金供款抵销遣散费及长服金,公司追溯实施香港会计师公会指引[12]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收入成本原为-246,510千港元,受取消影响调整为-245,903千港元[14]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销售及分销成本原为-10,537千港元,受取消影响调整为-10,543千港元[14]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行政费用原为-36,084千港元,受取消影响调整为-36,374千港元[14]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财务费用原为-10,130千港元,受取消影响调整为-10,241千港元[14]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本年度溢利原为15,233千港元,受取消影响调整为15,433千港元[14] - 2023年12月31日,界定福利计划责任负债原为-661千港元,受取消影响调整为-3,779千港元[14] - 2023年12月31日,储备原为-17,948千港元,受取消影响调整为-14,830千港元[14] - 新订/经修订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将于2025 - 2027年生效,预计对集团业绩无重大影响[17] 业务运营情况 - 2024年6月底青衣仓库设施协议期满,公司将客户和货物转移至葵喜街仓库,提升了其整体使用率并节省成本[38] - 2024年上半年业主对冷冻仓库收取的租金成本大幅上涨,公司先调高部分客户定价,下半年又降低部分客户定价[40] - 葵喜街仓库部分改建工程于2024年下半年完成,由保税仓库改建成冷冻仓库,冷冻仓库容量增加[40] - 2024年公司食品及饮料产品贸易及销售业务录得亏损,因宏观经济环境挑战削弱了产品需求[41] 宏观经济环境 - 2024年本地生产总值增加2.5%,2023年增加3.2%,2024年食肆收益数量指数下降2.4%[44] 公司发展策略 - 公司通过多元化业务组合管理业务及经营风险,采取成本节约和资源重新配置措施降低市场波动风险[42] - 公司制定审慎财务措施,通过削减营运成本、快速存货周转和节约内部资源应对宏观经济负面影响[43] - 公司预期香港冷冻仓库及物流业务和中国内地食品及饮料分销业务将通过内部重组和资源重新分配逐步复常[44] - 公司扩大葵喜街仓库冷冻仓库容量,投入利润更高的业务,并优化人力资源提升营运效率[45] - 公司与合适策略伙伴讨论合作成立合营企业,推动整体发展[46] - 公司通过发展多元化批发渠道、更换产品和渠道、调整价格和产品组合等恢复中国内地食品及饮料分销业务盈利能力[47] 公司目标及评估指标 - 公司目标成为香港最值得信赖及最高效率的冷链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48] - 公司通过收入、毛利率等指标衡量表现,通过员工流失率等指标评估文化[48] 公司管理与合规 - 公司定期传达行为守则和内部监控政策,举行各类常规会议,并在网站刊登公司刊物[49]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未委任主席,不符合企业管治守则部分规定[68][69] - 全体董事确认在2024年度遵守证券买卖政策,公司未悉不合规事件[70] - 审核委员会由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已审阅集团本年度经审核综合财务报表[71] 财务审核与公告 - 集团2024年度综合财务报表经富睿玛泽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审核,获其同意[72] - 公告于披露易网站及公司网站刊载,2024年年报将适时寄发股东并登载[76] 股息与证券交易情况 - 2024年无派付股息,自报告期结算日以来也无建议派发股息[33] - 董事会不建议派付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股息,2023年也无股息[66] - 年内公司或其附属公司无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上市证券[67] 其他财务数据 - 香港利得税税率16.5%,2024年和2023年均无计提[28] - 中国企业所得税税率25%,2024年和2023年保持不变[30] - 2024年12月31日已发行股本总额为290.1104万港元,分为2.901104亿股每股面值0.01港元的普通股,与2023年相同[60] - 2024年12月31日银行向集团提供350万港元担保,以170万港元银行存款作抵押,已动用银行融资约140万港元,与2023年相同[62] - 2024年12月31日冷冻仓库租赁负债抵押或担保共约1.07亿港元,2023年约为9350万港元[62] - 2024年12月31日账面价值约70万港元汽车已抵押,担保约70万港元租赁负债,2023年约为50万港元[62]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在香港及中国内地全职雇员总数分别约为150名及30名,2023年分别约为170名及30名[65]
大同集团(00544) - 2024 - 中期财报
2024-09-25 10:38
业务表现 - 收入总额约为125,000,000港元,较去年同期约162,000,000港元减少约22.8%[7] - 本公司权益持有人应佔虧损约19,800,000港元,而去年同期则录得溢利约11,800,000港元,减幅约267.8%[7] - 虧损主要归因于(i)二零二四年并无录得与二零二三年同期相同的出售一间附属公司的一次性收益;(ii)中国内地食品及饮料贸易及销售业务的收入减少约45.0%;及(iii)冷冻仓库及相关服务业务的收入减少约14.9%[7] - 集团于2024年上半年实现收入12,461万港元[34] - 冷冻仓储及相关服务分部收入为10,099.8万港元[34] - 食品及饮料贸易及销售分部收入为2,361.2万港元[34] - 集团于2024年上半年录得亏损1,976.4万港元[35] - 集团于2023年上半年实现收入16,176.3万港元[36] - 集团于2023年上半年实现溢利2,139.4万港元[36] 业务优化 - 青衣仓库的设施协议于二零二四年六月底届满,本集团决定将青衣仓库的所有客户转移及将货物搬迁至葵喜街仓库,以提升葵喜街仓库的整体使用率及节省大量成本[9] - 为优化营运资源,本集团已就员工进行调整,成本进一步降低[9] - 葵喜街仓库的部分工程仍在建设中,该设施将由保税仓库改建成冷冻仓库,冷冻仓库容量现已增加,可更好地支持本集团更高利润的冷冻仓库业务[10] - 本集团停止若干利润较低的分销渠道及产品,同时建立利润较高的分销渠道及产品,尤其是拓展主要便利店伙伴网络[11] - 本集团实施了严格的成本控制措施,以保持食品及饮料产品贸易及销售业务分部的盈利能力[11] - 本集團將繼續積極物色冷凍倉庫及物流業務領域的新機遇,並透過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成為多元化服務供應商[13] - 優化人力資源將是本集團為提升營運效率而持續進行的任務[13] - 本集團將透過接洽更多的超市及冷凍食品店經銷商多元化客戶群[14] - 本集團將繼續更換表現欠佳的產品和銷售渠道,在綜合考慮市況後重新調整價格,並調整產品組合以納入更多高利潤產品及批發渠道[15] - 本集團將維持高利潤連鎖超市渠道份額,同時亦開拓廣泛的便利店網絡[15] - 本集團將透過優化產品組合、定價及分銷渠道,以及探索策略性夥伴關係,提升於中國內地的食品及飲料分銷業務的盈利能力[15] 财务状况 - 於二零二四年六月三十日,本集團的銀行及現金結存約為46,100,000港元[16] - 於二零二四年六月三十日,本集團的資產負債比率為175.6[16] - 本集團於2024年6月30日處於負債狀況,擁有流動負債淨值約8,782.3萬港元[29] - 本集團的銀行借貸及租賃負債分別為35,000,000港元及83,099,000港元[24][25] - 本集團於2024年6月30日的資產淨值為769,000港元[25] 人力资源 - 本集團於香港及中國內地共有約190名全職僱員[21]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的員工相關成本總額約為33,696,000港元[21] 资本开支及投资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本集团收购物业、厂房及设备约740,000港元[12] - 本集团以所得款項約19,000港元出售及撇銷若干賬面淨值為約62,000港元之物業、廠房及設備項目,產生出售/撇銷淨虧損約43,000港元[12] - 本集團於2024年6月30日並無任何重大投資或資本資產的具體未來計劃[20] 风险管理 - 本集團已採取一系列內部監控措施,包括加強高級管理層匯報渠道,並委聘獨立專業顧問對風險管理及內部監控系統的充足性及有效性進行獨立評估[10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個月,董事會信納本集團備有充足風險管理及內部監控程序,現有風險管理及內部監控系統行之有效及充足[101] 公司治理 - 公司未有委任主席,行政總裁、署理行政總裁及財務總監分別負責日常企業管理及財務事宜[6][7] - 公司董事一直遵守證券買賣政策所載規定準則[8] - 審核委員會已連同管理層審閱本集團採納之會計原則及慣例,並認為本集團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個月之未經審核簡明綜合業績符合適用會計準則、上市規則及法律規定[99] - 自2024年2月22日起,本公司執行董事冯柏基先生由集團營運總監調任為行政總裁[101] 股权激励 - 二零一五年計劃旨在激勵及嘉獎對本集團增長及發展有貢獻的合資格參與者[62] - 合資格參與者包括本集團或任何被投資實體的僱員、證券持有人、業務或合營企業夥伴等[62] - 根據二零一五年計劃,於報告期間結算日可供發行的股份總數為17,406,624股,佔已發行股本6%[63] - 於任何12個月期間內,因所授出購股權獲行使而發行及將發行的股份總數不得超過已發行股份總數的1.0%[63] - 購股權可於授出日期起計10
大同集团(00544) - 2024 - 中期业绩
2024-08-29 16:37
公司整体财务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上半年总收入1.24737亿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1.61894亿港元下降约23%[1] - 2024年上半年毛利506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3406.3万港元下降约85%[1] - 2024年上半年除税前亏损1976.4万港元,2023年同期溢利2139.4万港元[1] - 2024年上半年本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每股亏损6.81港仙,2023年同期盈利4.08港仙[2]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总营收124,737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161,894千港元,同比下降约23%[7][8] - 2024年上半年公司除税前亏损19,764千港元,2023年同期除税前溢利21,394千港元[5][6]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为 - 0.068千港元,2023年同期每股盈利为0.041千港元[12]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收入总额约1.25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约1.62亿港元减少约22.8%[16]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录得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亏损约1980万港元,去年同期录得溢利约1180万港元,减幅约267.8%[16] 公司资产负债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非流动资8930.3万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8193.9万港元增长约9%[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流动资产1.4757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70599亿港元下降约13%[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流动负债2.35393亿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95735亿港元增长约20%[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流动负债净值8782.3万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2513.6万港元增长约250%[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扣除拨备之应收贸易账款约4067.8万港元,2023年12月31日约为4454.2万港元[13] - 2024年6月30日,亏损拨备约44.6万港元计入应收贸易账款账面价值,2023年12月31日约为31.4万港元[1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应付贸易账款约407.7万港元,2023年12月31日约为459万港元[15] - 2024年6月30日,集团银行及现金结存约为4610万港元,2023年12月31日约为6200万港元,分别约93.4%、6.6%及零以港元、人民币及美元计值,2023年12月31日分别约为73.5%、10.0%及16.5%[24] - 2024年6月30日,集团资产负债比率为175.6,2023年12月31日为6.5[24] - 2024年6月30日,集团租赁负债约8310万港元,其中约70万港元以租赁资产作出账面价值约为80万港元的出租人押记作抵押,2023年12月31日租赁负债约7490万港元,约50万港元以账面价值约50万港元的出租人押记作抵押[31] 公司借贷与债券情况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总借贷约2.18099亿港元,约2.17388亿港元将在未来十二个月内到期[4] - 2014 - 2015年已发行本金总额为1亿港元的债券,年利率6%,2024年6月30日剩余未偿还债券本金总额为1亿港元,与2023年12月31日相同[25] - 2024年6月30日,本金额为1亿港元的债券将在报告期末起十二个月内到期,分类为流动债券,中期期间公司与债券持有人订立本金额为6000万港元协议,到期日介乎六个月至最多两年,还将本金额为1000万港元的债券延期六个月[25] - 2024年6月30日,集团以港元计值的银行借贷为3500万港元,2023年12月31日相同,借贷于2025年4月到期,固定利率为每年5%[26] 公司其他收支情况 - 2024年上半年其他收入6,169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3,974千港元,同比增长约55%[9] - 2024年上半年其他收益及亏损净额为 - 76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12,646千港元,同比大幅下降[9] - 2024年上半年财务费用6,768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5,482千港元,同比增长约23%[9] 各业务线收入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上半年冷冻仓库及相关服务收入88,840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104,585千港元,同比下降约15%[8] - 2024年上半年食品及饮料贸易及销售收入100,998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118,670千港元,同比下降约15%[8] - 2024年中国内地食品及饮料贸易及销售业务收入减少约45.0%[16] - 2024年冷冻仓库及相关服务业务收入减少约14.9%[16] 公司运营成本与定价情况 - 2024年上半年业主对集团运营的冷冻仓库收取的租金成本大幅上涨,集团调高了对若干选定客户的定价[19] - 2024年上半年集团食品及饮料产品贸易及销售业务录得亏损,该分部收入减少[20] 公司人员情况 - 2024年6月30日,集团在香港及中国内地全职雇员总数分别约为160名及30名,2023年6月30日分别约为170名及40名[3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员工相关成本总额约为3369.6万港元,2023年同期约为3396.7万港元[34] 公司股息政策 - 2024年上半年无派付、宣派或拟派股息,公司董事确定不会就本期派付股息[11] - 董事会决定不宣派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中期股息,2023年同期也无[35] 公司证券交易情况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或附属公司无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上市证券,也无库存股份[36] 公司企业管治情况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未委任主席,不符合企业管治守则部分规定,董事会无意填补该空缺[38] - 全体董事确认在中期期间遵守证券买卖政策,公司未发现不合规事件[39] 公司业绩审核情况 - 审核委员会认为集团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未经审核简明综合业绩符合规定并已充分披露[40] 公司风险管理与内部监控情况 - 公司委聘独立专业顾问对部分附属公司风险管理及内部监控系统进行评估[41]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审核委员会制定本年度风险管理及内部监控系统评估计划[41] - 董事会信纳集团现有风险管理及内部监控系统有效充足,将持续检讨更新[41] 公司未来计划与预期 - 预计集团香港的冷冻仓库及物流业务以及中国内地的食品及饮料分销业务将逐步复常[21] - 2024年6月30日,集团无重大投资或资本资产的具体未来计划[32] 公司税务情况 - 公司在中国的营运须按2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11] 公司或然负债情况 - 2024年6月30日,集团并无任何或然负债,2023年12月31日也无[33] 公司股本情况 - 2024年6月30日,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为290.1104万港元,分为2.901104亿股每股面值0.01港元的普通股,与2023年12月31日相同[29] 公司银行融资抵押情况 - 2024年6月30日,就银行担保作出的350万港元银行融资以170万港元银行存款作抵押,已动用金额约为140万港元,与2023年12月31日相同[31]
大同集团(00544) - 2023 - 年度财报
2024-04-26 12:19
财务表现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本集团收入总额约为298,000,000港元,较去年273,000,000港元增加约9.2%[12]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本公司权益持有人应佔溢利约5,700,000港元,较去年4,800,000港元增加18.8%[13] - 溢利微增主要归因于(i)中国内地食品及饮料贸易及销售业务转亏为盈,收入较2022年大幅增加约100.6%[14],及(ii)出售一间附属公司录得一次性收益[14] - 冷冻仓库及相关服务业务于2023年录得收入较2022年下降约3.3%[14] - 没有收到香港政府保就业计划下的政府补贴,该补贴于2022年可获得[14] 业务发展 - 管理层持审慎乐观态度,并寻求使客户基础多样化,以获取对仓储及物流服务有更大使用需求的客户[17] - 通过各种内部重组及资源配置,本集团旨在专注于其核心业务,以应对可预见的市场反弹并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增长[17] - 集团在香港冷冻仓储及物流业务需求不断增加,提高了仓库温控区域的使用效率[18] - 集团与现有客户保持良好关系并稳定业务量,同时继续拓展该行业的业务[18] - 集团保持行业标准的仓库消毒和冷冻食品包装措施以保护员工和客户[18] - 集团调高了对部分客户的定价,并预计未调整定价的客户业务量会有所增加[19] - 集团在葵喜街仓库经营一个主要存放烟酒产品的保税仓库,业务量和盈利保持稳定[20] - 集团终止了利润较低的分销渠道和产品,建立了利润较高的分销渠道,特别是便利店网络[22] - 集团实施了严格的成本控制措施,提高了食品及饮料贸易和销售业务的盈利能力[22] - 集团停止了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非核心电商业务,将资源重新分配至利润率较高的业务[23] - 集团通过多元化业务组合、成本节约和资源重新配置等措施来管理业务和经营风险[25][26] - 集团预计香港政府和中国内地政府的刺激经济措施将有助于集团业务的逐步恢复[32] 企业文化 - 公司致力于在现有的宗旨、愿景及价值观的基础上,发展一套求稳思进的文化[40] - 公司通过参考员工流失率、举报数据、持份者反馈等来衡量和评估公司文化[39] - 公司为员工和董事会成员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并对其进行年度考核和绩效评估[40] 财务状况 - 公司银行及现金结存约为6,200万港元,其中73.5%以港元计值[44] - 公司资产负债比率约为167.9%,下降主要是根据到期日将应付债券从非流动借贷重分类为流动借贷所致[44] - 公司未偿还债券本金总额为1亿港元,其中1亿港元将于本报告期末起十二个月内到期[45][46] - 公司以港元计值的银行借贷为3,500万港元,借款到期日为2025年4月,固定年利率为5%[47] - 公司采取保守的库务政策,主要持有港元银行及现金结存[48] - 公司承担的汇率风险较低,未使用任何金融工具作对冲用途[49][50] 股本结构 - 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为2,901,104港元,分为290,110,400股每股面值0.01港元的普通股[51] - Great Virtue Holding Limited持有本公司16.16%权益,为本公司最大股东[96] - Ever Achieve Enterprises Limited持有本公司6.97%权益,其股权由本公司两名执行董事分别持有[96] 资产及负债 - 本集团于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内出售一间非经营附属公司[52] - 本集团于2023年12月31日就银行融资以1,700,000港元银行存款作抵押[53] - 本集团租赁负债中约500,000港元以租赁资产作出租人押记作抵押[54] - 本集团于2023年12月31日并无就任何重大投资或股本资产订有任何具体未来计划[55] - 本集团于2023年12月31日并无任何或然负债[56] 人力资源 - 本集团于2023年12月31日在香港及中国内地共有全职员工约200人,员工相关成本总额约为66,095,000港元[57] - 本公司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为馮柏基先生,具有丰富的冷链行业经验[59] - 本公司非执行董事歐達威先生及馮華高先生在资讯科技、电子商务及企业管理方面有多年经验[61][62] - 本公司新任独立非执行董事羅智弘先生在会计及金融行业有逾19年经验[64] 客户及供应商 - 本集团五大客户的应佔收入合计占总收入约43%,最大客户的应佔收入占总收入约17%[74] - 本集团五大供应商的应佔采购额合计占总采购额约65%,最大供应商的应佔采购额占总采购额约30%[75] - 本公司董事、其联系人或持有本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在本集团五大供应商或客户中均无任何权益[76] 股权激励计划 - 本公司于2015年6月2日采纳现有购股权计划,董事会可酌情向任何合资格参与者授予购股权[89] - 除现有购股权计划外,本集团于本年度内及截至本报告日期内无其他股份计划[89] - 本公司董事、其配偶或未满18岁子女于本年度内均无权认购或行使本公司股份或债券的任何权利[91] - 本公司于本年度内
大同集团(00544) - 2023 - 年度业绩
2024-03-27 16:42
财务表现 - 二零二三年度总收入为298,386千港元,较二零二二年增长9.2%[1] - 二零二三年度净利润为15,233千港元,较二零二二年增长219.6%[2] - 二零二三年度每股盈利为1.96港仙,较二零二二年增长19.5%[2] - 公司收入总额约为298,000,000港元,较去年增长9.2%[35] - 本年度公司盈利约为5,700,000港元,较去年增长18.8%[36] - 每股基本盈利约为5,672,000港元,较去年增长19.5%[29][36] - 每股盈利-基本及摊薄为1.96港仙,较去年同期增长19.5%[69] - 本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每股资产净值为7.19港仙,较去年同期增长34.4%[69] - 流动比率为0.87倍,较去年同期略有增长[69] - 资产负债比率为167.9%,较去年同期显著下降[69] - 股本回报率为27.2%,较去年同期略有下降[69] - 资产周转率为1.15倍,较去年同期有所提升[69] - 银行及现金结存约为62,000,000港元,较去年同期略有增加[69] 财务风险与管理 - 公司面临流动资金风险,总借贷额约209,872,000港元,未来12个月到期约173,918,000港元[6] - 公司已首次採納新訂╱經修訂香港財務報告準則,包括会计政策披露、会计估计之定义等[7] - 公司计划采取措施全面评估主要风险,以保障业务前景、财务状况、增长潜力和业务可持续性[47] - 公司通过多元化业务组合管理业务和经营风险,采取成本节约措施和资源重新配置以降低市场波动风险[48] - 公司意识到易受政治和经济风险影响,已制定财务措施削减成本、节约内部资源以保障业务持续表现[49] - 公司意识到市场风险对产品和服务需求高度依赖经济表现和消费者情绪,已采取措施降低市场风险[51] 业务分部及收入 - 本集团有三个可报告分部:冷冻仓库及相关服务、食品及饮料贸易及销售以及贷款服务[18] - 本集团将贷款服务重新分类为非报告分部,因为新资源将转移到更有利可图的分部,不再为其提供新的财务资源[19] - 分部业绩报告向主要经营决策人汇报,指各分部所赚取的利润或产生的亏损,不包括其他收入和费用[21] - 冷冻仓库及相关服务分部收入为230,574千港元,业绩为23,026千港元;食品及饮料贸易及销售分部收入为67,551千港元,业绩为-1,111千港元[23] - 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15号内来自客户合同的收入中,冷冻仓库收入为230,574千港元,食品及饮料贸易及销售收入为67,551千港元[24] 市场及行业趋势 - 冷冻仓库及物流业务的利润较去年同期下滑,主要受到疫情影响[40] - 食品及饮料贸易及销售业务在第四季度取得佳绩,整体录得盈利[45] - 公司通过终止非核心业务单元,重新分配资源至利润率较高的分部和核心业务,以应对中国内地和香港市场消费者生活方式快速变化[46] - 香港市民消费力转移至香港以外地区,导致公司冷冻食品需求下降,冷冻倉庫业务正经历意外下降[50] - 公司受惠于香港政府支持和经济活动恢复,预期冷凍倉庫及物流业务将逐步复常[53] - 公司预期通过发展高利润批发渠道,中國内地食品及飲料分銷业务的利润将增加[57] 公司治理 - 公司未有委任主席,目前由署理行政總裁、營運總監和財務總監分别负责日常管理事宜[89] - 董事会目前无意填补主席一职,相信不填补对公司无负面影响,将持续审阅董事会架构并委任合适人选[91] - 全体董事确认遵守公司的证券交易政策,未发生任何不合规事件[93] - 審核委員會包括三名獨立非執行董事,已審閱本年度經審核綜合財務報表,討論審計、風險管理及財務報告事宜[95] - 核数师已同意公司綜合財務報表的數字,但并未提供任何意见或保证[97]
大同集团(00544) - 2023 - 中期财报
2023-09-19 11:23
整体财务业绩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收入总额约为1.62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约1.33亿港元增加约21.8%[7]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溢利约2140万港元,去年同期约230万港元,增加约1910万港元[7] - 2023年上半年总收入16.1894亿港元,较2022年的13.2902亿港元增长21.8%[38] - 2023年上半年毛利3.4063亿港元,较2022年的2.9323亿港元增长16.2%[38] - 2023年上半年除税前溢利2.1394亿港元,较2022年的2326万港元大幅增长819.8%[38] - 2023年上半年本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溢利1.1833亿港元,2022年为2326万港元[39] - 2023年上半年基本及摊薄每股盈利4.08港仙,2022年为0.80港仙[39] - 2023年上半年全面收益总额2.0702亿港元,较2022年的1650万港元大幅增长[38] - 2023年上半年综合收入为1.61894亿港元,2022年同期为1.32902亿港元[54][55] - 2023年上半年除税前溢利为2139.4万港元,2022年同期为232.6万港元[54][55] - 2023年上半年收入总额为161,894千港元,2022年同期为132,902千港元[58] - 2023年上半年其他收入为3,974千港元,2022年同期为5,002千港元[59] - 2023年上半年其他收益及亏损净额为12,646千港元,2022年同期为 - 89千港元[60] - 2023年上半年财务费用为5,482千港元,2022年同期为7,280千港元[63] - 2023年上半年本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溢利为11,833千港元,2022年同期为2,326千港元[70] - 2023年上半年每股基本及摊薄盈利为0.0408港元,2022年同期为0.008港元[70]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溢利净额为1183.3万港元[48] 溢利增加原因 - 集团溢利增加主因内地食品及饮料贸易及销售业务收入增约178.2%、出售附属公司一次性收益、成本节约使行政费用减约9.6%[7] 冷冻仓库及物流业务 - 2023年上半年冷冻仓库及物流溢利较去年同期下滑,集团拟使客户基础多样化[9] - 集团提高葵喜街仓库温控仓储区域使用效率,青衣仓库提供更多冷冻仓库设施[11] - 2023年上半年集团在仓库消毒方面产生费用,业主收取的租金成本保持稳定[11] - 集团调高多数客户定价,但客户仓储量轻微减少,转嫁成本面临挑战[11] - 中国内地及澳门恢复通关,但跨境运输司机有限,保税仓库盈利与恢复前持平[12] 业务调整 - 2023年上半年食品及饮料贸易及销售业务转亏为盈,集团停止部分低利润渠道[15] - 集团终止B2C非核心业务单元及香港电子商务食品杂货平台业务[15] 资金与负债情况 - 2023年6月30日,集团银行及现金结存约为6140万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6040万港元小幅增加,其中74.7%、8.9%及16.4%分别以港元、人民币及美元计值[22] - 2023年6月30日,集团资产负债比率约为131.3%,较2022年12月31日的612.4%减少,主要因应付债券重新分类所致[22] - 2023年6月30日,剩余未偿还债券本金总额为1亿港元,与2022年12月31日相同,其中1亿港元债券分类为流动债券[23] - 2023年6月30日,集团以港元计值银行借贷为3500万港元,2025年4月到期,固定利率每年5%,银行融资已动用3500万港元[24] - 2023年6月30日,银行融资350万港元以170万港元银行存款作抵押,已动用约140万港元;租赁负债约4840万港元中,约10万港元以租赁资产作抵押[33] - 2023年6月30日,流动负债净额为4278.9万港元,现金及现金等值项目为6141.9万港元[48] - 2023年6月30日公司享有自金融机构未支取银行融资3000万港元[48] - 2023年6月30日,综合资产为2.37311亿港元,综合负债为2.10657亿港元[57] - 2023年6月30日,应收贸易账款为5781.6万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5321.9万港元有所增加[75] - 2023年6月30日,应付贸易账款为788.9万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592.3万港元有所增加[82] - 2023年6月30日,租赁负债为4842.8万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8508万港元有所减少[85] - 2023年6月30日,应付债券本金为1亿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4000万港元大幅增加,且将在报告期末后十二个月内到期[86]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就银行担保作出的银行融资350万港元,以170万港元银行存款作抵押,已动用金额约为141万港元,与2022年12月31日数据相同[74] - 2023年6月30日,应收两名债务人贷款本金及应收利息分别为217.4万港元及33.6万港元,其中一笔已逾期365日以上[79] - 2023年6月30日,亏损拨备99.9万港元计入应收贸易账款账面价值,较2022年12月31日的79.6万港元有所增加[77] - 2023年6月30日,公司就一笔本金217万港元的有抵押应收贷款持有一幅油画作为抵押品,该贷款按固定年利率12%计息[80] 资产情况 - 截至2023年6月30日,非流动资产10.5553亿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14.6279亿港元有所下降[41]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流动资产13.1758亿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11.8927亿港元有所增长[41]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流动负债17.4547亿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14.0508亿港元有所增长[41] - 截至2023年6月30日,资产净值2.6654亿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1.8676亿港元有所增长[42] - 2023年上半年集团收购物业、厂房及设备563,000港元,2022年同期为472,000港元[71] - 2023年6月30日使用权资产总计44,744千港元,2022年6月30日为110,132千港元[72] 现金流量情况 - 2023年经营业务所得现金净额为4.4824亿港元,2022年为4.6149亿港元[47] - 2023年投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43.4万港元,2022年所得现金净额为169.6万港元[47] - 2023年融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4269.8万港元,2022年为4229.3万港元[47] - 2023年现金及现金等值项目增加净额为169.2万港元,2022年为555.2万港元[47] 所得税情况 - 2023年上半年所得税开支为零,因部分实体应课税溢利被前期亏损吸收及部分实体产生税务亏损[65][66] 股息情况 - 本中期期间无派付、宣派或拟派股息,公司董事确定本中期期间不派股息[68] 租赁情况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租赁现金流出总额约为3827.2万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3783万港元有所增加[73] 股本情况 - 2023年6月30日,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为290.1104万港元,分为2.901104亿股每股面值0.01港元普通股[30] - 2022年进行股本重组,包括股份合并和股本削减,股本削减产生的约2611万港元进账金额计入公司资本储备[90] 附属公司交易情况 - 中期期间,集团出售一家非经营附属公司,无其他附属公司等重大收购或出售事项[31] 未来计划情况 - 2023年6月30日,集团无重大投资或资本资产具体未来计划[34] 或然负债情况 - 2023年6月30日,集团无或然负债[35] 员工情况 - 2023年6月30日,集团香港及内地全职雇员总数分别约为170名及40名,截至该日止六个月员工相关成本总额约为3396.7万港元[36] 购股计划情况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尚未行使之购股权为23,208,832份,可转换为23,208,832股股份,数量与2022年12月31日相同[91] - 截至报告期结算日,根据2015年计划可供发行之股份总数为17,406,624股,与2022年12月31日相同[96] - 截至报告期结算日,根据2015年计划可供发行股份所佔已发行股份之百分比为6%,与2022年12月31日相同[96] - 向各合资格参与者授出购股权限额不得超过已发行股份总数之1.0% [96] - 向公司主要股东或独立非执行董事授出购股权限额合共不得超过已发行股份总数之0.1%及总值不得超过5,000,000港元[96] - 承授人接纳购股时须支付1港元不可退回名义代价,付款期限为购股要约日期起21日(包括该日)[97] - 2015年计划项下股份行使价由董事会酌情厘定,不低于要约日期收市价、前5个营业日平均收市价及要约日期面值三者最高者[97] - 2015年计划余下年期约2年,将于2025年6月1日届满,2022年12月31日为3年[99] - 2015年计划旨在激励及嘉奖对集团增长及发展有贡献的合资格参与者[92] - 合资格参与者包括集团雇员、证券持有人、业务伙伴等[93] - 截至2023年6月30日,2015年计划项下尚未行使购股权总数为23,208,832股,2022年12月31日同样为23,208,832股[101][105] - 2021年4月30日授出购股权,归属期为2021年4月30日至2021年12月31日,可行使期间为2022年1月1日至2031年4月29日,股份紧接归属前加权平均收市价约为每股0.37港元[102] - 2022年5月4日授出购股权,归属期为2022年5月4日至2022年12月31日,可行使期间为2023年1月1日至2032年5月3日,股份紧接归属前加权平均收市价约为每股0.179港元[104] - 根据2015年计划可能授出合计17,406,624股股份,占报告期结算日已发行股本的6%,2022年12月31日数据相同[103] - 公司可寻求股东批准更新计划限额,更新后根据相关计划授出购股权限额为不超过批准日期公司已发行股本的10%[103] - 公司可寻求股东批准授出购股权,使涉及股份数目超公司已发行股本的10%,但仅可授予认定参与者[103]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根据2015年计划授出购股权可能发行股份数占该期间已发行相关类别股份加权平均数的8%,2022年12月31日数据相同[105] - 根据2015年计划及其他购股计划已授出但未行使购股权获行使时,可能发行股份最大数目不超公司不时已发行股本的30%[105] - 2022年5月4日和2021年4月30日授出尚未行使购股权公平值计算中,预期波幅分别为72.33%和71.63%,无风险利率分别为3.08%和1.42%[107]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确认约330,000港元为以股份为基础之酬金成本,2023年同期无此项成本[108] - 2023年和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第一级与第二级公平值计量之间无转拨,无转入及转出第三级公平值计量[113] - 2023年以股份为基础之酬金成本为0千港元,2022年为330千港元[117] - 公司于2015年6月2日采纳现有购股计划,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及报告日期,除该计划外无其他股份计划[121] - 自中期期间结束至报告日期,无授出任何购股[121] 管理层薪酬情况 - 2023年和2022年主要管理层薪金、津贴及其他短期雇员福利分别为3,759千港元和3,582千港元,定额供款计划供款分别为94千港元和93千港元[117] 董事权益情况 - 2023年6月30日,董事冯柏基和何汉忠在公司股份及相关股份权益总额均为26,034,521,占已发行股本总数约8.97%[120] 股东权益情况 - 截至202
大同集团(00544) - 2023 - 中期业绩
2023-08-30 16:54
公司整体财务关键指标变化 - 2023年上半年总收入161,894,000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132,902,000港元增长21.8%[2] - 2023年上半年毛利34,063,000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29,323,000港元增长16.2%[2] - 2023年上半年除税前溢利21,394,000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2,326,000港元增长819.8%[2] - 2023年上半年本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溢利11,833,000港元,2022年同期为2,326,000港元[3] - 2023年上半年基本及摊薄每股盈利为4.08港仙,2022年同期为0.80港仙[3] - 截至2023年6月30日,非流动资产为105,553,000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146,279,000港元下降27.9%[4]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流动资产为131,758,000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118,927,000港元增长10.8%[4]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流动负债为174,547,000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140,508,000港元增长24.2%[4]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流动负债净值为42,789,000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21,581,000港元增长98.2%[4] - 截至2023年6月30日,资产净值为26,654,000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18,676,000港元增长42.7%[4]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综合分部收入为161,894千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132,902千港元增长21.8%;除税前溢利为21,394千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2,326千港元增长819.8%[14][15] - 2023年上半年其他收入3,974千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5,002千港元下降20.6%;其他收益及亏损净额为12,646千港元,2022年同期为 - 89千港元[17] - 2023年上半年财务费用5,482千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7,280千港元下降24.7%[17] - 2023年上半年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本期溢利11,833千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2,326千港元增长408.7%;每股基本及摊薄盈利计算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均为290,110千股[23]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收入总额约为1.62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约1.33亿港元增加约21.8%[30]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溢利约2140万港元,去年同期约230万港元,增加约1910万港元[31] - 2023年6月30日,公司银行及现金结存约为6140万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6040万港元小幅增加,其中74.7%、8.9%及16.4%分别以港元、人民币及美元计值[49] - 2023年6月30日,公司资产负债比率约为131.3%,较2022年12月31日的612.4%减少,主要因应付债券重新分类所致[50] 各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3年上半年,冷冻仓库及相关服务收入118,670千港元,食品及饮料贸易及销售收入43,093千港元,贷款服务收入131千港元;2022年同期分别为116,693千港元、16,075千港元、134千港元[14][15] - 公司溢利增加主要因内地食品及饮料贸易及销售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增加约178.2%、出售附属公司一次性收益、成本节约措施使行政费用减少约9.6%[32] - 2023年上半年,公司冷冻仓库及物流溢利较去年同期下滑[35] - 2023年上半年,公司食品及饮料贸易及销售业务实现转亏为盈[41] 应收应付账款及贷款情况 - 2023年6月30日,扣除亏损拨备之应收贸易账款为57,816,000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53,219,000港元[25] - 2023年6月30日,亏损拨备999,000港元计入应收贸易账款账面价值,2022年12月31日为796,000港元[26] - 除部分客户获30至60日信贷期外,公司未向其他贸易债务人提供信贷期[26]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应收两名债务人贷款本金及应收利息分别为217.4万港元及33.6万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222.6万港元及33.6万港元有所变化,应收贷款及利息为251万港元,亏损拨备为251万港元[27] - 2023年6月30日,应付贸易账款及其他应付款项中应付贸易账款为788.9万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592.3万港元增加[28] 债券及银行借贷情况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剩余未偿还债券本金总额为1亿港元,与2022年12月31日相同,其中1亿港元债券将于报告期末起十二个月内到期[51][52] - 2023年6月30日,公司以港元计值的银行借贷为3500万港元,借将于2025年4月到期,固定利率为每年5%,银行融资款项已动用3500万港元[53] - 2023年6月30日,就银行担保作出的350万港元银行融资以170万港元银行存款作抵押,已动用金额约为140万港元[58] - 公司租赁负债约4840万港元,其中约10万港元以租赁资产作出账面值约为10万港元的出租人押记作抵押[59] 税务及股息情况 - 2023年和2022年上半年所得税开支均为0,香港利得税因应课税溢利被亏损吸收及部分实体产生税务亏损未计提,税率16.5%;中国企业所得税税率25%[18][20] - 2023年和2022年中期期间均无派付、宣派或拟派股息[21][22] - 董事会决定不宣派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股息[63] 员工情况 - 2023年6月30日,公司在香港及中国内地全职雇员总数分别约为170名及40名,截至该日止六个月员工相关成本总额约为3396.7万港元[62] 公司治理及人员任职情况 - 2023年上半年公司未委任主席,何汉忠、冯柏基和张凯健分别出任署理行政总裁、营运总监和财务总监[66] - 公司因无主席不符合企业管治守则之守则条文第F.2.2条规定,董事会无意填补主席一职[68][69] - 全体董事确认在2023年中期期间遵守证券买卖政策,公司未悉不合规事件[71] - 审核委员会认为集团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6个月未经审核简明综合业绩符合准则并已充分披露[72] - 审核委员会由梁志雄、罗智弘和谢远明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梁志雄任主席,5月25日起罗智弘接替冯杰杰为成员[73] 风险管理及内部监控情况 - 公司委聘内部监控顾问对若干附属公司风险管理及内部监控系统进行独立评估,正进行本财政年度评估[76]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6个月,审核委员会制定本年度风险管理及内部监控系统评估计划[77]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6个月,董事会信纳集团风险管理及内部监控程序充足有效,将持续检讨[78] 业绩公告及报告发布情况 - 公司2023年中期业绩公告在披露易网站及公司网站刊载[79] - 公司2023年中期报告将寄发股东并在披露易及公司网站登载[80] 香港本地生产总值情况 - 2023年第二季香港实际本地生产总值较去年同期增加1.5%,相比第一季度增加2.9%[44] 业务调整情况 - 公司终止商家对顾客非核心业务单元,重新分配资源至利润率较高业务及核心业务[42] - 公司逐步停止香港电子商务食品杂货平台业务[43] 证券交易情况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或其附属公司无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任何上市证券[64] 股本情况 - 2023年6月30日,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为290.1104万港元,分为2.901104亿股每股面值0.01港元的普通股[56]
大同集团(00544) - 2022 - 年度财报
2023-04-24 16:36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2年公司收入总额约为2.73亿港元,较去年约2.35亿港元增加约16.2%[10] - 2022年公司录得溢利约480万港元,2021年录得亏损约8030万港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06.0%[10] - 2022年基本及摊薄每股盈利为1.64港仙,2021年为亏损27.67港仙[33] - 2022年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每股资产净值为5.35港仙,2021年为3.66港仙[33] - 2022年流动比率为0.85倍,2021年为1.25倍[33] - 2022年负债总额与资产总值比率为0.93倍,2021年为0.96倍[33] - 2022年资产负债率为612.4%,2021年为1175.7%[33] - 2022年股本回报率为30.7%,2021年为 - 755.0%[33] - 2022年资产回报为1.8%,2021年为 - 24.7%[33] - 2022年资产周转率为0.93倍,2021年为0.72倍[33] - 2022年12月31日银行及现金结存约为6040万港元,2021年为5990万港元,其中82.3%及17.7%分别以港元及人民币计值,2021年为70.9%及29.1%[33] - 2022年12月31日未偿还债券本金总额为1亿港元,与2021年相同,其中4000万港元债券将于报告期末起十二个月内到期,2021年为1000万港元[34][35] - 2022年12月31日,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为290.1104万港元,2021年为2901.104万港元;分为2.901104亿股每股面值0.01港元的普通股,2021年为29.01104亿股普通股[39] - 2022年12月31日,就银行担保作出的350万港元银行融资以170万港元银行存款作抵押,已动用金额约为140万港元,与2021年相同[44] - 2022年12月31日,集团租赁负债约8510万港元,2021年为1.449亿港元;其中约20万港元以租赁资产作出账面值约20万港元的出租人押记作抵押,2021年为40万港元[44] - 2022年12月31日,集团在香港及中国内地全职雇员总数分别约为180名及40名,2021年分别约为190名及50名[47]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员工相关成本总额约为6945.5万港元,2021年为7856.8万港元[47] - 2022年12月31日,公司储备包括缴入盈余84,239,000港元(2021年:84,239,000港元)以及累计亏损537,358,000港元(2021年:528,250,000港元)[66] - 2022年本集团五大客户应占收入合共占总收入约39%,最大客户应占收入占总收入约13%;五大供应商应占采购额合共占总采购额约62%,最大供应商应占采购额占总采购额约35%[60] 公司业务线相关情况 - 公司主要业务为经营冷冻仓库及相关服务业务、经营食品及饮料贸易及销售业务以及投资控股[11] - 冷冻仓库及相关业务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还提供运输及派送等辅助服务[12] - 2022年冷冻仓库及相关服务业务收入与2021年比较增加约27.4%[10] - 2022年香港政府实施社交距离规定,餐饮行业受冲击,公司冷冻仓库收入受影响[12] - 公司通过分散客户基础,吸引超市及冷冻食品商店等新客户对冲风险[7] - 公司在中国内地通过超市及便利店网络经营食品及饮料贸易业务[8] - 公司在香港推出B2C零售平台扩展线上销售网络[8] - 2021年第四季度起青衣仓库开始冷冻仓库设施及物流业务[13] - 2021年公司在香港推出线上B2C电子商务食品杂货购物平台“安品 • 生活”[18] - 2022年公司将“安品 • 生活”销售渠道拓展至线下,在香港多个购物中心开设限时快闪店[18] - 2022年初公司完成相关牌照申请后,将烟酒产品储存由葵涌税仓搬迁至葵喜街仓库[15] - 公司受疫情影响,在仓库消毒、冷冻仓库食品包装及人员体温检测方面产生费用[13] - 2022年业主大幅增加冷冻仓库租金成本,公司转嫁成本有挑战[13] - 公司因疫情和消费需求疲弱,实施成本控制措施,终止部分低利润率分销渠道[17] - 公司将代工生产饮料视为非核心业务,年内未大量投入资源[18] 公司外部环境及未来展望 - 2022年香港实际本地生产总值下跌3.5%[23] - 预计2023年香港经济反弹,公司相关业务将逐步恢复[23] 公司股本及融资相关事项 - 2022年3月24日实施股本重组,包括每10股已发行股份合并为1股合并股份、削减已发行股本、将股本削减产生的进账金额转拨至资本储备[40][41] - 2020年10月23日,公司按每股0.0248港元认购468,800,000股股份,所得款项总额约11,600,000港元,净额约11,500,000港元,每股认购股份净价0.0245港元[69] - 2020年11月6日,认购事项完成,公司向认购方发行468,800,000股认购股份[69] - 认购事项所得款项净额已在2021年度悉数动用,用途无重大变化或延后[69] 公司合规及其他事项 - 2022年公司从香港政府防疫抗疫基金中领取保就业计划下的政府补贴约410万港元[10] - 2022年集团无重大外汇风险,未使用金融工具作对冲用途[38] - 2022年集团无有关附属公司、联营公司或合营企业的重大收购或出售事项;2021年9月出售一家联营公司全部权益[41] - 2022年12月31日,集团无或然负债,2021年也无[46] - 2022年12月31日,集团除香港网上B2C电子商务杂货平台外,无重大投资或股本资产的具体未来计划[45] - 董事会不建议派付2022年度股息(2021年:无)[64] - 公司为投资控股公司,2022年主要业务性质无重大变动[55] - 2022年据集团所知,无严重违反适用法规对业务及营运构成重大影响[58] - 2022年集团业务回顾、表现分析、主要风险及不明朗因素等分别载于年报相关部分[56][57] - 2022年集团物业、厂房及设备、储备、股本、银行借贷变动详情分别载于综合财务报表附注[62][65][70][67] - 2022年公司或附属公司除2020年配售新股份外,无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上市证券[71] - 公司于2015年6月2日采纳现有购股计划,报告期结束至年报日期无授出购股[73] - 2022年公司无订立股票挂钩协议,年结日无存续协议[74]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及年报刊发前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有充足公众持股量[76] 公司股权结构 - 2022年12月31日,Great Virtue Holding Limited直接持有46,880,000股,占已发行股本16.16%[79] - 2022年12月31日,江伟梁间接持有46,880,000股,占已发行股本16.16%[79] - 2022年12月31日,Ever Achieve Enterprises Limited直接持有20,232,313股,占已发行股本6.97%[79] - 2022年12月31日,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为290,110,400股[83] - 冯柏基和何汉忠所持股份数目为20,232,313,所持购股权数目为5,802,208,权益总额为26,034,521,占已发行股本总数约8.97%[93] - 公司于2022年12月31日已发行的股份总数为290,110,400股[96] - 执行董事冯柏基在Loving Peace International Limited拥有10%股本权益[97] - 何漢忠先生及馮柏基先生各自透過全資公司間接持有Ever Achieve Enterprises Limited 50%已發行股本,該公司持有公司20,232,313股股份[111] 公司人员变动及相关政策 - 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梁志雄自2022年10月11日起辞任财华社集团有限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89] - 公司接获现任独立非执行董事确认独立性的年度确认书,认为均属独立人士[90] - 中审众环(香港)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获委任为公司核数师,任期至下届股东周年大会结束[106] - 公司已为董事及集团高级职员投保适当的董事及高级职员责任保险[100] - 除雇佣合约外,年内无订立或年结日存续有关管理公司全部或重大部分业务的合约[101] - 管理层根据集团雇员功绩、资历及能力厘订雇员薪酬政策[103] - 薪酬委员会根据公司经营业绩、个人表现及可比市场统计资料就董事薪酬提供推荐意见[104] - 公司采纳联交所证券上市规则附录十四所载企业管治守则所列原则及守则条文,仅“主席及行政总裁”有偏离情况[109] - 董事会旗下有审核、提名及薪酬三个委员会,各按职权范围履行职能[110] - 公司委任三名獨立非執行董事,多於董事會三分之一人數[113] - 公司獨立意見政策於2022年1月1日生效[114] - 董事會應包括至少三名獨立非執行董事,至少一名任職少於9年,至少一名有專業資格或財務知識,且獨立非執行董事至少佔三分之一,未達要求需三個月內補足[116] - 董事會每年定期舉行最少四次會議,2022年舉行兩次股東大會及十四次董事會會議,其中四次為定期會議[125] - 何漢忠先生和馮柏基先生股東大會出席率2/2,董事會會議出席率14/14;歐達威先生股東大會出席率1/2,董事會會議出席率12/14;馮華高先生、馮少杰先生、梁志雄先生、謝遠明先生股東大會出席率2/2,董事會會議出席率12/14[125] - 董事會所有定期會議全體董事獲最少十四日通知,定期會議召開前最少三日收悉議程詳情[125] - 董事會對獨立意見政策2022年度執行情況及成效滿意[121] - 董事會應每年審閱獨立意見政策,修訂需獲董事會審批[122] - 公司秘書負責向董事會提供管治及規管事宜最新消息[128] - 公司为董事安排培训课程,截至2022年12月31日,多位董事参与持续专业发展并提供培训记录[129] - 公司安排适当保险为董事责任提供保障,投保范围每年检讨[130] - 2022年股東週年大會上,非執行董事歐達威先生、馮華高先生及獨立非執行董事馮少杰先生获重选并于2022年5月26日订立委任函[132] - 2021年股東週年大會上,執行董事何漢忠先生及獨立非執行董事梁志雄先生、謝遠明先生获重选并于2021年5月27日订立委任函[132] - 2020年股東週年大會上,執行董事馮柏基先生获重选并于2020年6月4日订立委任函,全体董事委任函初步任期三年[133]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未有委任主席,不符合企业管治守则部分规定,安排其他董事及管理层出席2022年股東週年大會[134][135] - 公司提名委员会于2005年6月30日成立,2012年3月28日修订职权范围,目前有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成员[137] - 董事会于2022年1月1日生效采纳最新版本提名政策,由提名委员会负责执行[137] - 提名委员会利用多种方法物色董事人选,对所有候选人按资格评估,董事会有最终决定权[138] - 每名董事须至少每三年轮值退任一次,以遵守企业管治守则规定[133] - 三分之一董事将在公司股东周年大会上退任,冯柏基、冯少杰及梁志雄轮值告退,冯少杰因年龄及个人发展原因不再重选[149] - 董事会建议委任罗智弘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填补冯少杰退任空缺,待股东批准[151] - 董事会成员多元化政策于2022年1月1日生效,由提名委员会执行[152]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董事会已达到董事会多元化政策下的可计量目标[153] - 独立非执行董事人数不少于三名且占董事会人数三分之一,至少一名有专业资格或财务知识,至少一名是业务行业专业人士或经验丰富[154] - 年龄35 - 50岁董事2人,51 - 60岁1人,≥61岁4人[155] - 男性董事7人,女性董事0人,公司将在2024年12月31日前委任至少一名不同性别的董事[155] - 教育背景为香港的董事3人,海外的4人[155] - 专业经验为专业相关的董事3人,企业家/商人4人[155] - 服务任期1 - 10年的董事1人,≥11年的6人[155] - 公司薪酬委员会于2005年6月30日成立,2023年1月1日修订及批准最新职权范围[157] - 薪酬委员会目前包括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159]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财政年度,执行董事薪酬包括基本薪金、年度花红、其他福利及退休福利计划,薪金每年检讨一次[161] - 公司于2015年6月2日采纳购股计划,
大同集团(00544) - 2022 - 年度业绩
2023-03-30 17:03
财务业绩整体情况 - 2022年总收入2.73308亿港元,较2021年的2.35068亿港元增长16.27%[1] - 2022年毛利5952.4万港元,较2021年的3658万港元增长62.72%[1] - 2022年除税前溢利476万港元,而2021年为亏损8006.6万港元[2] - 2022年本年度溢利476万港元,而2021年为亏损8027万港元[2] - 2022年本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每股盈利1.64港仙,而2021年为亏损27.67港仙[2] - 2022年公司综合收入为273,308千港元,2021年为235,068千港元,同比增长约16.3%[21][22] - 2022年公司除税前溢利为4,760千港元,2021年除税前亏损为80,066千港元[21][22] - 2022年公司收入总额约为2.73亿港元,较去年约2.35亿港元增加约16.2%[37] - 2022年公司录得溢利约480万港元,2021年录得亏损约8030万港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06.0%[38] - 2022年基本及摊薄每股盈利为1.64港仙,2021年为亏损27.67港仙[73] - 2022年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每股资产净值为5.35港仙,2021年为3.66港仙[73] - 2022年每股基本盈利约为0.0164港元,2021年每股基本亏损约为0.277港元[29] 各业务收入情况 - 2022年冷冻仓库及相关服务收入为238,362千港元,2021年为187,109千港元,同比增长约27.4%[21][22] - 2022年食品及饮料贸易及销售收入为34,680千港元,2021年为47,671千港元,同比下降约27.2%[21][22] - 2022年贷款服务收入为266千港元,2021年为288千港元,同比下降约7.6%[21][22] - 2022年其他收入为9,712千港元,2021年为8,546千港元,同比增长约13.6%[23] 资产负债情况 - 2022年非流动资产1.46279亿港元,较2021年的1.91467亿港元减少23.61%[3] - 2022年流动负债1.40508亿港元,较2021年的1.069亿港元增长31.44%[3] - 2022年资产净值1867.6万港元,较2021年的1379.5万港元增长35.37%[3] - 2022年股本290.1万港元,较2021年的2901.1万港元减少90%[4] - 2022年应收贸易账款及其他应收款项等小计为1.18034亿港元,2021年为1.18449亿港元[34] - 2022年应付贸易账款及其他应付款项为1783.1万港元,2021年为2221.3万港元[36] - 2022年流动比率为0.85倍,2021年为1.25倍[73] - 2022年负债总额与资产总值比率为0.93倍,2021年为0.96倍[73] - 2022年资产负债率为612.4%,2021年为1175.7%[73][74] - 2022年12月31日银行及现金结存约为6040万港元,2021年为5990万港元[73] - 2022年12月31日未偿还债券本金总额为1亿港元,与2021年相同[75] - 2022年12月31日,集团以港元计值的银行借贷为3500万港元,借款到期日为2025年4月,固定年利率为5%,已使用的银行融资额为3500万港元[77] - 2022年3月公司变更股本结构,12月31日已发行股本总额为290.1104万港元,分为2.901104亿股每股面值0.01港元的普通股[82] - 2022年12月31日,350万港元银行融资以170万港元银行存款作抵押,已动用金额约为140万港元[89] - 2022年12月31日,集团租赁负债约8510万港元,其中约20万港元以租赁资产作出账面值约为20万港元的出租人押记作抵押[90] 收益及费用情况 - 2022年公司确认政府补助4,114,000港元,2021年为80,000港元[23][24] - 2022年其他收益及亏损净额为 - 81.2万港元,2021年为47.9万港元[25] - 2022年财务费用为1356.7万港元,2021年为1600.2万港元[25] 财务指标情况 - 2022年股本回报率为30.7%,2021年为 - 755.0%[73] - 2022年资产回报率为1.8%,2021年为 - 24.7%[73] - 2022年资产周转率为0.93倍,2021年为0.72倍[73] 财务准则相关 - 公司采纳多项新订或经修订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对综合财务报表无重大影响[5] - 香港会计师公会已颁布多项新订或经修订香港财务报告准则,部分于2023年1月1日或之后、部分于2024年1月1日或之后开始的年度期间生效,部分生效日期待定,董事预期采用这些准则不会对集团综合财务报表造成重大影响[15] - 采用香港会计准则第1号之流动或非流动负债分类修订,根据集团2022年12月31日的未偿还债务,不会导致集团负债重新分类[17][18] 业务构成 - 公司经营分部包括香港冷冻仓库及相关服务、中国及香港食品及饮料贸易及销售、香港贷款服务[19] - 公司主要业务为经营冷冻仓库及相关服务、食品及饮料贸易及销售、投资控股[40] 业务运营情况 - 公司受疫情和贸易关系影响,寻求客户基础多样化,专注核心业务以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42] - 公司提高葵喜街仓库温控仓库区域使用效率,自2021年Q4起在青衣仓库开展冷冻仓库设施及物流业务[43] - 2022年公司在仓库消毒、食品包装及人员体温检测方面产生费用[44] - 2022年业主大幅增加冷冻仓库租金成本,公司转嫁成本有挑战[45] - 2022年初公司将烟酒产品储存从葵涌税仓迁至葵喜街仓库以降低成本[46] - 2021年公司在香港推出线上B2C电子商务食品杂货购物平台“安品•生活”,2022年拓展至线下[49] - 公司将代工生产饮料视为非核心业务,年内未投入大量资源[50] 业务发展预期 - 2022年香港实际本地生产总值下跌3.5%,预计2023年经济反弹[57] - 公司预计香港及内地受疫情引发的衰退趋向结束,相关业务将逐步恢复[58] - 公司作为核心业务的冷冻仓库及物流业务将稳步发展并寻找壮大机会[59] 业务风险管理 - 公司通过多元化业务组合、成本节约和资源重新配置管理业务及经营风险[52] 重大交易事项 - 2022年集团无有关附属公司、联营公司或合营企业的重大收购或出售事项,2021年9月出售一家联营公司全部权益[85] - 出售联营公司所得款项净额1428.4万港元,截至2022年12月31日已悉数动用,用于一般营运资金[88] 员工情况 - 2022年12月31日,集团在香港及中国内地全职雇员总数分别约为180名及40名,员工相关成本总额约为6945.5万港元[93] 股息政策 - 董事会不建议派付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股息[95] 证券交易情况 - 2022年公司或其附属公司无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任何上市证券[96] 企业管治情况 - 公司采纳企业管治守则,但因未委任主席,不符合守则条文第C.2.1条和第C.2.7条规定[97][98] - 公司2022年无主席,不符合企业管治守则规定,安排其他董事及管理层出席股东大会与股东沟通[99] - 董事会目前无意填补主席一职,将持续审阅架构及委任需求[100] 证券买卖政策 - 公司采纳书面证券买卖政策,全体董事确认回顾年内遵守规定,无不合规事件[101][102] 审核委员会工作 - 审核委员会包括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已审阅集团本年度经审核综合财务报表等事宜[103][104] 财务报表审核情况 - 初步公告所载公司2022年度综合财务报表数字获核数师同意,但核数师未作意见或保证[105] 信息披露情况 - 本公告在香港交易所披露易及公司网站刊載[107] - 公司2022年年报将寄发股东并在披露易及公司网站登载[108] 董事会成员构成 - 公告日期,董事会成员包括执行董事、非执行董事和独立非执行董事[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