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重组跟踪(十五)
东吴证券· 2025-04-16 09:20
政策更新 - 广州市推动设立产业并购基金,加强产业链并购重组[7] - 多部门鼓励体育产业股权融资,支持体育企业多方式融资发展[7] - 多地国资委发文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和市值管理[7] 并购事件统计 - 4.7 - 4.13,剔除失败事件后,发生并购重组事件83例,重大并购重组24例,其中并购重组完成11例,重大并购重组完成0例[9] 重大并购重组 - 4.7 - 4.13,上市公司为竞买方且竞买方为国央企的并购事件有5例[12] 并购失败事件 - 4.7 - 4.13,发生2例并购失败事件,竞买方为美锦能源、华阳智能[17] 实控人变更 - 4.7 - 4.13,2家上市公司披露控制权变更[18] 市场表现 - 4.7 - 4.13,重组指数跑输万得全A,超额为 - 0.76%;中期维度收益差在负值区间收窄[21] 风险提示 - 国内经济复苏节奏不及预期加剧市场不确定性[26] - 海外降息节奏及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或影响A股资金面[26] - 地缘政治事件使国内外局势紧张[26] - 行业基本面不确定性影响公司业绩表现[26]
中国机构配置手册(2025版)之ETF篇:从投资工具到解决方案
国信证券· 2025-04-16 09:15
中国ETF市场现状 - 截至2025年Q1末,中国ETF资产净值3.83万亿元,占全部公募基金比重达11.7%,股票ETF达2.82万亿元,占A股自由流通市值比重达6.9%[3] - 截至2024年末,机构持有被动股基2.29万亿元、被动债基1.04万亿元,个人持有被动股基1.48万亿元、被动债基0.23万亿元[3] 美国ETF市场经验 - 截至2023年末,美国共同基金25.52万亿美元、封闭式基金0.25万亿美元、ETF 8.08万亿美元、单位投资信托770亿美元,ETF占比23.8%[7] - 截至2025年2月末,美国国内股票型ETF规模7.05万亿美元、国外股票型ETF规模1.54万亿美元、混合型ETF规模430亿美元、债券型ETF规模1.87万亿美元[7] 中国ETF市场发展推动因素 - 新“国九条”等政策落地生效、被动投资理念深入人心,推动ETF发展[3] - 2025年1月,证监会印发《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促进指数化投资[39] 中国ETF市场格局 - 股票ETF发展领先,宽基指数ETF是主要推动品种,跨境ETF在2023 - 2024年快速发展[67] - 华夏、易方达股票ETF与其他非货ETF规模领先,博时、华安、海富通在非股票ETF方面发展较好[68] 中国ETF销售与做市格局 - 证券公司代销权益指数基金保有量最大,头部券商如中信、华泰等代销保有量领先[76][77] - ETF做市业务集中度高,广发、中信、华泰等大型券商做市数量占比居前[85] 投资者持有情况 - 股票基金被动化趋势推进,截至2024年末,机构持有被动股票基金逼近2.3万亿元,主动股票基金约6000亿元;个人持有主动股基约2.8万亿元,被动股基约1.5万亿元[94] - 2023年,沪市ETF机构投资者成交额占比超60%,保险机构和企业年金日均持仓同比增幅明显[101][105] 主要机构投资者动态 - 截至2024年末,中央汇金持有ETF市值突破1.05万亿元,持有数量接近3200亿份,或通过短期借款增持ETF[110][115] - 截至2024年,保险行业保费收入56963亿元,同比增长11.2%,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33.26万亿元,同比增长20.2%[124] 机构投资者ETF规模预测 - 预计2030年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银行理财、信托资金、企业年金、个人投资者持有ETF规模分别达6742亿元、3914亿元、2863亿元、2500亿元、1387亿元、4.29万亿元[125][132][142][151][160][163] SmartBeta ETF情况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中国上市SmartBetaETF共78只,份额约939亿份,资产净值约1111亿元[170] - 红利、价值、质量、现金流等因子及红利低波等双因子已有挂钩ETF上市,未来双因子、多因子产品发展空间大[170] 风险提示 - 资本市场大幅波动、数据处理不准确、ETF发展不及预期、政策等风险[3]
2025年3月金融数据点评:循环的持续改善与央行的保护
华创证券· 2025-04-15 22:33
基本面 - 经济循环持续改善,企业居民存款剪刀差从2024年8月的-14.7%修复至当下的-8.7%,抬升6个百分点,居民存款同比回落0.6%,非金融企业存款同比抬升5.4%[3][10] - 2025年开年企业贷款新增规模明显高于2024年,一季度新增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处于较高位置[16][24] 政策面 - 2024年10月以来DR007高于逆回购7天利率约30bp,2025年4月3日以来约20bp,2024年以来央行总资产新增规模和PSL新增规模回落[4][20] - 货币政策紧平衡或与居民“存款搬家”有关,央行有空间应对经济冲击,提供托底保护[4][23][26] 3月金融数据 - 信贷方面,人民币贷款增加36400亿元,同比多增5500亿元,企业中长期贷款偏强,居民中长期贷款低位震荡[27] - 社融方面,增量为58894亿元,同比多增10559亿元,存量同比8.4%,较上月抬升0.2%,政府债加速发行,企业债券融资低于历史同期[29][30][31] - 存款方面,M2同比7%持平,新口径M1同比增长1.6%,较上月抬升1.5%,企业存款明显多增[32][33]
数字经济周报(202504第2期):欧盟发布“人工智能大陆行动计划”-20250415
银河证券· 2025-04-15 21:44
政策动态 - 欧盟发布“人工智能大陆行动计划”,拟投入2000亿欧元推动发展,200亿欧元资助至多5个人工智能巨型工厂建设[5] - 中国多部门发布多项政策,如国家数据局开展可信数据空间建设试点、工信部计划制定行业标准1800项以上等[17][20] - 美国白宫发布联邦机构AI使用与采购新政策,豁免部分中国进口产品关税[29][35] 产业发展 - 全球数据中心电力需求将从2024年的415TWh激增至2030年的945TWh,美国和中国贡献近80%增长[44] -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风险投资交易总价值达1263亿美元,同比上涨53%,AI和机器学习领域交易额731亿美元,占比57.87%[46] - 谷歌今年将斥资约750亿美元建设数据中心容量,加倍押注生成式AI[43] 技术前沿 - 多家公司发布新AI模型,如DeepSeek发布DeepSeek - GRM模型、商汤发布“日日新SenseNova V6”大模型体系等[47][58] - 反英伟达联盟发布UA Link 1.0规范,挑战NVLink技术[51] - 阿里云百炼上线业界首个全生命周期MCP服务,加速AI落地[57] 智库观点 - 联合国贸发会预计到2033年AI市场规模将达4.8万亿美元,全球技术和AI鸿沟不断扩大[65] - 斯坦福大学报告显示AI在性能、应用等多方面成果斐然,但在复杂推理中存在局限[66]
粤开宏观:“双标”的美国产业政策:类型、动因、效果及思考
粤开证券· 2025-04-15 21:15
美国产业政策类型及机制 - 分为对内支持和对外限制政策,前者支持国内企业,后者限制国外企业[4][18] - 财政金融政策通过补贴等提供资金,《通胀削减法案》计划2022 - 2031年投入3910亿美元,《芯片法案》授权约520亿美元补贴和贷款担保[19] - 投资限制政策限制境外企业在美投资并购,如限制中资背景主体投资战略领域[39] 美国产业政策实施动因 - 提升产业竞争力,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从1980年的25.2%降至2023年的17.6%,贸易逆差扩大,2008年达8000亿美元[5][49][50] - 提升供应链韧性,2018年中国成为美国90%以上制造业产值重要外国供应商[6][50] - 增加就业、缩小贫富差距,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基尼系数从1967年的0.4升至2023年的0.49[6][50] 美国产业政策实施效果 - 创新支持政策效果最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推动多项前沿科技诞生,SBIR和STTR计划资助产生大量专利和就业岗位[57][58] - 财政金融政策有效,补贴推动产业回流和产能扩张,2010 - 2023年计算机和电子产品等行业回流企业和新增岗位众多[61] - 贸易保护政策效果有限,美国钢铁产业贸易逆差扩大,挽救就业成本高[64] 对中国启示 - 适时对美企业对等反制,维护国内企业权益[11][70][71] - 产业政策重点放在科技竞争和产业链安全,重视普惠性[11][72] - 优化具体产业政策,兼顾财政可持续性,加强军民融合等[12][74]
2025年一季度金融数据点评、政策回顾与前瞻:社融、信贷“开门红”,关注增长可持续性
远东资信· 2025-04-15 20:51
金融数据表现 - 2025年一季度社融增量累计15.18万亿元,3月增量5.89万亿元,同比多增1.06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9.78万亿元,3月新增3.64万亿元,同比多增0.55万亿元;3月M2同比7%,M1同比1.6%,M0同比11.5%[2][5] - 3月社融存量同比增长8.4%,政府债为主要支撑项,一季度地方债发行超2.84万亿元,同比增长80.58%;企业直接融资大幅下降,3月同比少增4956亿元[5][6][8] - 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64万亿元,企业贷款多增、短贷多增、中长贷少增、票据少减;居民贷款少增,1 - 3月居民中长贷同比少增918亿元,TOP100房企销售额同比下降9.8%[11][12] 货币政策梳理 - 2025年货币政策总基调延续“适度宽松”,“择机降准降息”需考虑国内外经济形势、财货配合以及稳楼市股市需求[3][18] - 1月起央行暂停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2025年Q1货政报告将债市运行纳入宏观审慎管理[21][22] - 3月起MLF操作机制调整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政策利率体系转变为以7天期逆回购利率为锚的“单一”基准利率体系[23][24] 政策工具运用与利率情况 - 一季度央行综合运用数量型工具,中长期流动性一季度合计净投放1.4万亿元,短期流动性一季度合计净投放6558.9亿元[27] - 一季度未降息,LPR按兵不动,短期资金面维持均衡偏紧,DR007从1.67%增至1.84%;长端利率3月以来下行;实体经济贷款利率维持低位[28] - 有序落实存续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重点在科技创新、稳定资本市场等方面发力[29] 总结与展望 - 2025年一季度国内需求回暖,但内需恢复基础不牢,外需不确定,1 - 3月CPI同比 - 0.1%[35] - 货币政策延续宽松基调,总量工具择机降准降息,结构性工具加大对重点领域支持,加强与财政政策协同[36] - 债市利率有下行空间,关注从事进出口业务企业信用风利差波动,关注关税摩擦、经济复苏及政策情况[3][37]
每日复盘-20250415
国元证券· 2025-04-15 20:42
A股市场表现 - 2025年4月15日A股窄幅震荡,成交额10770.39亿元,较上一交易日减少2002.41亿元,上证指数涨0.15%,深证成指跌0.27%,创业板指跌0.13%,2444只个股上涨,2856只下跌[3][16] - 风格上金融>消费>稳定>0>周期>成长,大盘价值>中盘价值>小盘价值>大盘成长>小盘成长>中盘成长,中证全指优于基金重仓[3][22] - 行业方面,30个中信一级行业涨跌互现,银行、家电、纺织服装表现靠前,国防军工、消费者服务、钢铁靠后[3][22] 资金流向 - 4月15日主力资金净流出253.60亿元,超大单净流出111.00亿元,大单净流出142.60亿元,中单净流入4.47亿元,小单净流入240.16亿元[4][26] - 4月15日南向资金净流入72.03亿港元,沪市港股通净流入57.59亿港元,深市港股通净流入14.44亿港元[5][28] - 4月15日部分ETF成交额较上一交易日增加,4月14日主要宽基ETF资金主要流出沪深300ETF,流出36.65亿元[4][31] 全球市场 - 4月15日亚太主要股指涨跌不一,恒生指数涨0.23%,恒生科技指数跌0.67%,韩国综合指数涨0.88%,日经225指数涨0.84%,澳洲标普200指数涨0.17%[5][34] - 4月14日欧洲三大股指普遍上涨,德国DAX指数涨2.85%,英国富时100指数涨2.14%,法国CAC40指数涨2.37%;美股三大指数普遍上涨,道琼斯工业指数涨0.78%,标普500指数涨0.79%,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涨0.64%[6][35] 市场资讯 - 2025年一季度出入境人员1.63亿人次,同比上升15.3%,出入境交通运输工具849.5万架(列、艘、辆)次,同比上升15.5%[15] - 4月前11天中国黄金ETF持仓增加29.1吨,超一季度总流入及美国黄金ETF流入量[15]
市场分析:银行消费行业领涨,A股小幅上行
中原证券· 2025-04-15 20:41
A股市场表现 - 4月15日A股先抑后扬、小幅震荡上行,沪指在3246点附近获支撑,创业板震荡回落且表现弱于主板[2][3][7][15] - 上证综指收报3267.66点,涨0.15%;深证成指收报9858.10点,跌0.27%;科创50指数跌0.79%;创业板指跌0.13%[7] - 两市成交11104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减少,超五成个股下跌[7] 行业表现 - 消费、银行、游戏、文化传媒等行业表现较好;船舶制造、航运港口等行业表现较弱[2][3][7][15] - 银行、家电、纺织服装等行业涨幅居前;消费者服务、国防军工等行业跌幅居前[10] 后市研判与建议 - 上证综指与创业板指数平均市盈率分别为13.86倍、34.79倍,处于近三年中位数平均水平,适合中长期布局[3][15] - 2025年财政政策更积极,央行可能降准降息,信贷脉冲增强,ETF有望成增量资金主力[3][15] - 4月财报密集披露,市场转向基本面验证,短期区间震荡,政策与经济为结构性机会提供支撑[3][15] - 未来市场有望科技领涨、红利防御、消费复苏与内需驱动,建议把握结构性机会,兼顾防御与成长[3][15] - 短线关注银行、消费、电池、游戏传媒等行业投资机会[3][15]
国际贸易数据点评(2025.3):二次抢出口正在孕育,但更陡峭下滑风险亦增
华福证券· 2025-04-15 18:02
出口情况 - 3月出口同比12.4%,剔除春节效应后同比5.7%,低于2月7.8个百分点,首轮“抢出口”效应衰减[1] - 2 - 3月对主要目的地出口普遍降温,对东盟出口同比下滑22.3个百分点至4.9%,对日本、韩国分别下滑17.2、20.5个百分点,对美、欧分别下滑2.9个百分点和回升0.3个百分点[2] - 半导体电子产业链集中出口后降温,中端消费品恐慌情绪缓解,汽车和零部件低位徘徊[2] 进口情况 - 3月进口同比 - 4.3%,较2月回落5.8个百分点,一季度进口总体偏弱[3] - 大宗、能源商品进口走弱,3月大豆进口同比跌幅加深40.2个百分点至 - 46.5%,加工贸易中间品进口3月大幅反弹[3] 贸易顺差 - 3月货物贸易顺差达1026亿美元[1] 政策影响与风险 - 特朗普“对等关税”延期和半导体阶段性豁免,第二轮“抢出口”或带动25Q2 - Q3出口好于预期,但后续出口可能面临更陡峭下行风险[4] - 全球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提升,出口增长可能低于预期[5] 政策建议 - 当务之急是做好提升消费刺激力度、扩大消费补贴规模的政策储备[4]
国际贸易数据点评:二次抢出口正在孕育,但更陡峭下滑风险亦增
华福证券· 2025-04-15 17:32
出口情况 - 3月出口同比12.4%,剔除春节提前效应后约5.7%,显著低于2月7.8个百分点,首轮“抢出口”效应衰减[3] - 2 - 3月对主要目的地出口普遍降温,对东盟出口同比下滑22.3个百分点至4.9%,对日本、韩国分别下滑17.2、20.5个百分点,对美、欧分别下滑2.9个百分点和回升0.3个百分点[4] - 半导体电子产业链出口冲高后回落,中端消费品恐慌缓解出口贡献恢复,汽车和零部件出口低位徘徊[5] 进口情况 - 3月进口同比 - 4.3%,较2月下滑5.8个百分点,一季度进口总体偏弱[3][5] - 大宗、能源商品进口走弱,3月大豆进口同比跌幅加深40.2个百分点至 - 46.5%,加工贸易中间品进口3月大幅反弹[5] 贸易顺差 - 3月货物贸易顺差达1026亿美元[3] 未来趋势与风险 - 第二轮“抢出口”或已孕育,潜在峰值过后出口下行斜率可能更陡峭[5][6] - 全球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提升,出口面临短期震荡、长期走弱的巨大不确定性[3] 政策建议 - 当务之急是做好提升消费刺激力度、扩大消费补贴规模的政策储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