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让两国人民共享合作共赢的红利”
人民日报· 2025-04-20 06:10
文章核心观点 马来西亚旅游、艺术和文化部部长张庆信表示习近平主席访马成功深化两国关系,马中在经贸、文化、旅游等领域有广阔合作空间,2024年马中建交50周年系列活动深化了两国民间交流 [1] 经贸合作 - 双方通过领导人交流制定举措加强双边关系,在国际经贸领域寻求更密切贸易往来和商务合作 [1] - 马来西亚欢迎中资企业在高水平科技产业、农业技术、民生工程等领域投资设厂,借鉴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和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人才培养 [1] 文化交流 - 马中文化有相通之处,交流源远流长,推动民众相知相亲和两国携手共进,去年两国同意联合申请“舞狮”项目列入非遗名录 [2] - 马来西亚欢迎中国传媒公司前来取景、拍摄综艺节目和影视剧,打造文化领域合作共赢局面 [2] 旅游合作 - 马来西亚充分开发旅游资源,欢迎中国游客前往旅游,增进两国友谊 [2] 建交50周年活动 - 2024年马中建交50周年,双方举行系列庆祝活动,深化两国民间交流,如图片展、文化艺术团互访演出、青年交流项目等 [1] - “欢乐春节”全球启动仪式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 [1]
书写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新篇章(和音)
人民日报· 2025-04-20 06:10
文章核心观点 习近平主席对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三国进行国事访问,深刻阐释睦邻、安邻、富邻、亲诚惠容、命运与共理念方针,推动达成上百项合作成果,为地区和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正能量,推动中国同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 [1] 访问成果 双边关系定位提升 - 中越加快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 [2] - 中马构建高水平战略性中马命运共同体 [2] - 中柬将双边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天候中柬命运共同体 [2] 合作文件签署 - 中越签署45份合作文件,推动两国务实合作提质升级、发展战略加速对接 [3] - 中马签署26份合作文件,商定打造地区新质生产力合作高地 [3] - 中柬签署37份合作文件,涵盖多领域,助柬提升自主发展能力 [3] 人文交流举措 - 中方邀请越南青年来华开展“红色研学之旅”,筑牢两国年轻一代友好感情 [4] - 中马开展“儒伊文明对话”,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4] - 中柬增进人民相互了解和友好感情,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4] 各方意愿决心 - 往访三国领导人均表示携手中国推进命运共同体建设、守护亚洲家园 [5] - 中国和周边国家深化战略合作,抵御阵营对抗暗流,反对单边主义 [5]
当阅读成为“刚需”(人文茶座)
人民日报· 2025-04-20 06:10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20日 05 版) 同时,当今时代社会节奏快、竞争激烈,人们精神上的烦恼和困惑似乎也更多了,因此更需要启智润 心,让各种有益身心的文化活动滋养心灵。阅读犹如与智者对话,书中蕴含的智慧会照亮认识的误区、 抚慰内心的焦灼、增强精神的力量。许多读者正是通过阅读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增强了奋斗的勇 气。"人民工匠"许振超只有初中学历,但他一直坚持读书,刻苦钻研技术,最终成为享誉业内的技术专 家。雷海为从外卖小哥成长为《中国诗词大会》全国总冠军,源自他十余年坚持不懈利用碎片化时间去 阅读。把阅读作为人生的"刚需"就好比为汽车加入了燃油,会使人动力十足。 (责编:白宇、卫嘉) 全民阅读大会盛况空前、各大图书馆到馆读者人数屡创新高、热门图书签售会大排长龙、图书市集人气 火爆、网络图书论坛讨论热火朝天……种种喜人景象彰显了全民阅读工作的扎实推进和书香社会建设水 平的稳步提升。为什么书香氛围日益浓郁?答案很简单:越来越多的读者把阅读作为人生的"刚需"。 值得注意的是,刘向把这则故事放在全书的第三卷"建本"之中。所谓"建本",即孔子所言"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意为国家与人生的根本大计,而学习正 ...
谷雨花开,照见千年风雅(古悦新喜)
人民日报· 2025-04-20 06:10
牡丹水仙图(中国画) 吴昌硕 "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在这个雨生百谷的节气里,牡丹绽放成为物候变迁的一部分。黄河流域的 百姓将牡丹花开视为春耕完成的标志,这朵"大花"积累着农事历法的智慧和感喟自然与人生的诗情。 古往今来,浩浩汤汤的黄河与长江滋养的沃土,孕育了雍容华贵的牡丹。江河奔涌、厚土淤沙、牡丹盛 放,这雄浑壮丽之景不仅是古老农耕文明的剪影,更充满了跨越历史的昂扬生命力和沉雄博大的精神感 召力。正因如此,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四川彭州等拥有悠久栽培历史的牡丹产地,还保留着年年举办 牡丹花会的习俗。花会上,牡丹九大色系、十大花型、1400多个品种的千娇万态被集中展示。脂红流 丹,赵粉含羞,残雪如玉,初乌润墨,豆绿若仙……有"国色天香"之誉的牡丹,或富丽,或素雅,或娇 艳,美到令人流连忘返,更入诗入画,代有佳作传世。 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便在家乡菏泽开始牡丹写生。年少时画牡丹,尤其喜欢临摹牡丹图谱上的工笔、 没骨、小写意。随着年龄增长,更爱画眼中所见的牡丹、心里所想的牡丹,因为这家乡的"大花"、中华 之花中,有画不尽的家乡生活记忆和民族文化精神。如此也不难理解,历史上以牡丹为题而成就卓然气 派和风格的名 ...
甘蔗从田间到车间“两头甜”(深阅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人民日报· 2025-04-20 06:10
眼下,正是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农户李明华最忙碌的时节之一。他家300多亩甘蔗地,种 植收割进度不一:有的地块里,伴着"咔嚓""咔嚓"的采收节奏,丰收的甘蔗堆成堆;有的地块里,正松 土犁垄,轰鸣的农机播种下新苗。 4月15日,工作人员在位于云南省临沧市的绿赛可新材料 (云南)有限公司包装车间内查验以甘蔗渣为原料制作的 可降解餐具产品。 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摄 制图:张芳曼 俗话说,甘蔗没有两头甜,然而云南临沧的甘蔗却通过循环利用甜了两头——初榨得糖为"第一甜",废 弃物循环利用、再生为环保餐具等创造"第二甜",实现了从田间到车间的"两头甜"。 以甘蔗为示范,云南正努力延伸农业循环利用的链条。 助农环保—— 废弃物化作饲料和有机肥等 "蔗梢青嫩,混合蔗叶可以改善饲料的适口性,许多企业愿意购买。"耿马县地方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 任李宝说,相比于焚烧污染环境,原本的废弃物经过加工,既可以更好利用,也能让蔗农增收。 延链增值—— 作为我国51个糖料蔗核心基地县(市)之一,耿马县约40万亩蔗园每年甘蔗入榨量近200万吨。李明华 说,自从施用了含有机质的肥料,自家的甘蔗田每亩增产1.5吨左右。而这有机质,来源于自己 ...
茶气墨韵中的生命美学
人民日报· 2025-04-20 06:10
1534年,谷雨前三日,64岁的文徵明因病未能参加茶会,但得好友佳茗之馈,便在家中汲泉烹茶,自得 其乐。为此他特作《茶具十咏图》,并赋诗十首,追和唐代皮日休、陆龟蒙的咏茶诗,将自己的品茶之 事与贤士趣味相接,别有一番历史况味。画面中心,竹篱围出一方院落;素雅书斋中,一位文士悠然独 坐,身畔有茶壶茶盏;一名童子在侧室煮水。整幅作品意境空灵闲静,寄托着画家超然物外的人生旨 趣。画中题诗与画面意境交融互渗,传递出文人心境——品茶不只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为了追求 心灵的澄澈与超越。 文徵明相关画作,还有《茶事图》和《品茶图》(局部见图)。二者画面与《茶具十咏图》相似,只是 由一人独坐品茗改为两人对坐茶叙。书斋外更有友人踏过小桥,前来访问,烘托出从得茶到品茶的欣然 之乐。 除了文徵明,明代的沈周、唐寅、仇英等亦创作有"茶事图",寄托他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茶之"味", 成为弥漫画面的审美意境——茶助人清醒,用明澈的心灵朗照万物。细读这些画卷,会发现明代文人用 茶气墨韵构建着一种超然物外的生命美学,这种不负美好的态度跨越时空,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 心灵。 谷雨品茶,由来已久。唐宋以来,文人墨客将饮茶发展为一种充满审 ...
“书香是一种氛围”(人文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4-20 06:10
读者在江西省宜春市狮子山公园城市书房内阅读。 周 亮摄(人民视觉) 重庆市渝北区紫薇路城市书房。 龙 帆摄(人民视觉) 读者在广东省佛山市图书馆内阅读。 王 瑞摄 环境优雅的北京城市图书馆。 樊甲山摄(人民视觉) 近年来,我国各地的阅读活动更丰富、形式更多样、阵地更完备,读书的氛围在家庭、学校和全社会都 更加浓郁。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记者赴多地进行采访,了解推动书香氛围更加浓厚的生 动实践。 ——编 者 培育书香家庭,阅读活动更丰富—— 大手牵小手 家教新体验 "妈妈你看,这只猫头鹰会说话!"一个小读者踮着脚操作猫头鹰造型的智能阅读机,数字屏幕里的3D 绘本角色便绘声绘色地讲起故事。另一侧的图书修复台前,几组家庭正屏息凝神,一丝不苟地修复着泛 黄的"古籍"书页,为破损的图书"疗伤"……在北京市石景山区的书香文化市集上,丰富、新颖的阅读推 广活动,吸引许多家庭捧起书本、关注阅读。"读书、修书,真有趣。"许多小朋友高兴地说。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家喻户晓。自古以来,中国的家庭就倡导读 书风尚,培养读书志向。我们相信,书香浓郁,斯文流传,可以长久地润泽子孙。"石景山 ...
助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校园观察@大学生)
人民日报· 2025-04-20 06:10
天津医科大学春招现场,同学们在了解就业信息。 刘东岳摄 "简历筛选有啥标准""往年报录比例如何"……中国人民大学,春季学期首场招聘宣讲会上,同学们早早 来到教室。一问一答,现场活跃起来; 杭州西站,人来人往,余杭区新春综合类人才交流大会办进高铁站。"下车递简历""求职不出站",交通 枢纽变身人才枢纽,30多所高校、200多家企业单位参与; 晒简历"求指导"、分享"上岸"笔记、"面经"互助群……打开大学生常用的一款生活类社交APP,"2025春 招"话题浏览量达数百万次。 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达1222万人,连续3年突破千万,成为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主体。求职招聘是高校 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环节,学校、企业、社会,怎样为他们铺路搭桥?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 求,如何实现适配?记者走进春招一线。 细化就业服务: 学生求职过程中,如何指导简历、培训面试方法?去外地应聘,人生地不熟,有方便落脚的地方吗? 夜深了,郑州师范学院公共教室,灯仍然亮着。"已读未回",陈奕杭同学盯着电脑屏幕,网页显示一条 简历投递提示。 "您好,我想应聘平面设计岗或者办公文员岗。"今年开学以来,这句开场白被陈奕杭反复敲进求职信 息,"面试过几次 ...
当学生让AI模仿我的文体(师说)
人民日报· 2025-04-20 06:10
从ChatGPT到DeepSeek,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人文学科带来了一定挑战。运用大语言模型,可以根 据自己意愿生成想要的文本,且不需要经过长期的文学教育或学术训练。这样的文本可能缺乏一定独创 性,但其高仿真能力,以及展现出来的某种程度的思考、辨析与推理,不容小觑。 如何直面这一趋势?短时间内,我们或许无法准确判断提交的作业或投稿的论文是否借助人工智能完 成,但长远看,就如同网络时代拦不住"检索",人工智能时代也拦不住"代驾"。因此,今天的大学,更 应该重新审视人文学科的价值、文学教育的重心,思考为什么学、该如何教、哪些是人工智能代替不了 的。 (责编:白宇、卫嘉) 走进当下的大学课堂,人手一台手机或电脑已是标配,学生们随时准备上网查询。在这一趋势下,文学 教育也应从以往具体知识的传授,转为更加注重读本,注重提问、辨析、批判与重建。以精心挑选的读 本为中心展开课堂教学,让学生进一步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帮助他们拓展学术视野、养成理论思维、提 升分析能力。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本报记者丁雅诵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20日 06 版) 所谓思接千古、驰想天外,与古今中外无数先贤神交,需 ...
艺术赋能宝藏家乡
人民日报· 2025-04-20 06:10
每一片土地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家乡都蕴藏无穷的宝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充分整合资源,打 造"大美育、大思政、大课堂",鼓励学生走进乡土中国深处。青年学子发挥专业优长,深情诠释自己 对"宝藏家乡"的理解,有的围绕福建漳州城市文化与非遗设计文创产品,有的深入四川阿坝开展传统手 工艺调研,有的助力浙江常山路里坑公共艺术规划等。这些实践将家乡的情韵、美育的灵动、劳育的笃 实与思政的深邃熔于一炉,让青年在躬身实践中体悟"艺术何为"的真谛,在汗水浸润里筑牢"心中有人 民"的信仰。 与火热艺术实践相呼应的,是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推出的"我的宝藏家乡"系列作品。描绘34个省级行 政区人文风物、时代新貌的34张精美插画及相关动画作品,既有写实风格的细腻还原,也有装饰风格的 大胆创新,氤氲着来自各地的烟火气。这组作品大多由年轻人完成创作,同样以青春力量为宝藏家乡注 入新活力,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艺术如何生长在大地上。系列创作还是新闻主题传播艺术化表达的一次 全新探索,不仅形象展现了大美中国的壮丽多彩,更体现了美术与传播双向赋能的广阔前景。 新时代的浪潮奔涌向前,驱动着青年人用足迹丈量成长。在浙江丽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大一新生与 ...